学术辉煌《年鉴》璀璨——《中国中医药年鉴》40年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14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


“纪中医发展之进程 建明鉴历史之平台——《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40年揽胜”于2022年8月8日刊登于《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年鉴》创于1983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持编撰发行以来,至今已40年了,这是中医药事业奋进振兴的40年,是学术成果卓著的40年。《中国中医药年鉴》也应运创发璀璨辉煌。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的主旨是把握发展大势,突出守正创新,全面展现年内的中医药成就。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中医药学术活动、发展态势、重大成果、各学科学术进展以及大事记为主要内容的纪年性工具书。博采诸家汇辑一年内指南性讲话或论文、学术及专题研究概述、统计资料、索引、图录于一身,按年度连续出版。以资料的权威性、内容的齐备性、信息量大著于学术界。日就月将,《年鉴》已出版40卷了。


医随国运,中医药40年之学术成就徽音累属。中医药价值的光大是中华民族的自豪。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出席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并发表演讲时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云端北斗之定位,绚壮了中医药的价值和神圣。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MB)正式为曾有“中土医学”“国医、国药”“中国传统医药”“中医药”等多个称谓统一誉名为“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从此进入了国际标准化的范畴。这些都盛笔于《年鉴》。


中医药学人自豪的是,举世闻名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率先为本土科学家获得的是我中医药学科的学者。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成为该年度生理学与医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她带领的团队研制的青蒿素为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福祉,是中医药学的贡献,也增强了中医药的荣誉。《年鉴》以笔为篇。


40年来高扬“振兴中医”的大旗,中医药科技的进步首当其冲。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和“中医理论框架研究”的课题成为国家“973”项目。对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和一些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从概念到临床研究。在治法和证候的研究,建立了300余种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从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深入研究用于抢救昏迷、抗休克、抗炎症,在临床都有较好的效果。并从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探索其原理,其成就引起信息学科专家的关注。中医药治疗多脏器损伤、急症、危重症已形成专科。用中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脉管炎等疗效显著。在2003年“非典”、2019年“新冠”病毒肺炎的两次防疫中,中医药都成为了中坚力量,受到国家的表彰。在中药制剂方面,除传统的丸、散、膏、丹、煎、酒、露、膏方外,新发展了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透皮剂、注射剂等40余种新剂型。1985年以后,中药获得国家批准的新药证书1000多种,如青蒿素、白血宁、醒脑静、消痔灵等。此番成就均椽笔成条目载入《年鉴》。


盛世修典。1999年完成了载药12807种的《中华本草》,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著录中医、中药现存古籍有13455种,1992年首刊的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有《中国传统医学卷》(该书2010年再版,第二、三版称《中医药卷》)。中医药宝典、世界之珍、宋版《黄帝内经素问》和金陵版《本草纲目》于201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记忆名录》。传纪百年来120位中医药名家大师的《中华中医昆仑》,在2017年获莱比锡国际图书奖。


出土的中医药文物,显现了中医药历史悠久。敦煌中医遗书研究已成为专题。1972年安徽阜阳出土的“九宫八风式盘”,为五运六气理论“昭其气数”的推算工具。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五十二病方》,郭店楚暮竹简《太一生水》,武威汉墓竹简《汉代医简》、成都老官山的医简《六十病方》等壮阔了中医药的博大根深丰富。


养生是中医药学术特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生机、维护健康、期冀安老长寿的养生,《年鉴》以系统性、专题性和需求性,图文深入逐年选条,从理论、门派、各种技艺到研究、操作、普及。从适应节气,眠食有恒,到技艺锻炼,上工论治。成为中医药保健,中医药产业的重要门类,在中医药进校园,到社区及广大电视等媒体的弘扬普及下,养生已成为中医药的符号。


中医峰脉是形成学派流派,对传统延续的医经学派、伤寒、温病学派、金元四家、温补学派、汇通学派等的研究和继承踊跃甫出专著,论文丰硕。《年鉴》也补述了一些对当代有影响的学派,如沪上海派、岭南学派、新安医派、龙沙医派、章朱学派等,至今很多学术重镇传承不衰。


《年鉴》的40年,展示了中医药教育传承有两大体系。一种是院校教育、攻读学位导师体制。另一种是尊长传授、师传弟子的带徒体制。前者有学士、硕士、博士及其导师阶次,与国家国际接轨,后者继承传统,有所发扬。两者均产出学术成果、人才大师。中医药的传承以此两大体系,成为中医教育的特色。


40年来,中医药的国际学术交流成就灿然丰硕。1987年在北京举行“世界针灸联合会”成立暨学术大会,是建国后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性大规模学术大会,代表3.7万余名会员,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议选出我国专家担任主席和司库,有10名外国医学专家担任副主席。其后又在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2004年以后,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学院”,中医药是其中重要的学科,这40年是中医药传入东亚、17世纪传入欧洲之后的又一次走向世界的高潮,在弘扬中医药中为世界卫生保健贡献力量,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药文化。


《年鉴》以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为基地,由学界骨干重笔编纂。由国内各个学科知名学者组成编委会。清人戴震说:“做学问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年鉴》创办之时,学人们就以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史鉴的传世意识投入编审工作。以学科为纲,专题为目,把握中医药发展大势和守正创新目标组织全刊。40年来已成为弘扬中医药的杏坛,明鉴各年信息的平台,以其再度创新的学术精品奉献给中医药大业。


这个团队,从首届编辑部主任肖敏材教授至今,已逾六届了。40年来,他们学风端正,以鉴为重,唯谨唯勤,在精品、上品的再创造过程中,成为硕士、博士的教学基地,成为中医药文献学的人才的摇篮。这里奉献的40卷《年鉴》,是他们的嘉唱,也是当代中医院的嘉唱。


载自《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2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