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杏春秋|我与《中国中医药年鉴》36年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15

今年是《中国中医药年鉴》(下称《年鉴》)创刊40周年,《年鉴》进入不惑之年,是值得庆祝,值得纪念的。


《年鉴》的创刊,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她标志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编年史。她的问世,来之不易。40年踔厉前行,更是中国人不断守正创新的奋斗历程。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与之一起成长,更是莫大的荣幸。



怀念《年鉴》开拓者


《年鉴》是1983年创立的,创刊之初,名曰《中医年鉴》,办公室设在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并由上海中医学院组织并成立《年鉴》编辑部。最初的《年鉴》编委会中,有吕炳奎、魏福凯、金寿山、邓铁涛、顾伯华、张镜人、张伯讷、李克光、董建华、王玉川、方药中、江育仁、万友生、潘澄濂、施奠邦、黄星垣、侯占元、张学文、肖敏材等。这些《年鉴》的开拓者,为中医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中医前辈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们!


恩师荐我进《年鉴》


我是1987年正式进入《年鉴》编委会的,是由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先生推荐并得到批准的。当时与我一同进入编委会的,还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熊大经,他是中医五官科泰斗干祖望先生推荐的。我们俩是编委会中年龄最小的,当时我不到40岁,大经比我大一个年头。第一次参加编委会时,编委会领导特别要求我们要为《年鉴》工作30年,而今这位领导也已故去,可以告慰他的是,我们至今已在《年鉴》工作36年了,并且还将继续为《年鉴》事业工作。


说起江育仁先生,我更是无限地怀念。先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当时我在江西中医学院(今江西中医药大学)工作。1975年起,拜北京王伯岳先生为师,他与江育仁被誉为中医儿科界的“南江北王”,两人性格各异,却志向如一,情同手足。王伯岳与江育仁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大型中医儿科学专著,我带着王老的嘱咐第一次去看望江老时,江老第一句话就说:“你是王老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学生。”此后我虽然没有跟随江老身边学习,但江老对我的学习关爱有加,我们几乎每年见面2~3次以上,每次如有学术会议,他都要我和他同住。他给我讲学问、讲做人的道理。1987年他推荐我进入《年鉴》编委会,接替他的工作,把我扶上马,再送一程。2000年他还要我和他一同主编《现代中医儿科学》,他还专门写信给我,说:“你办事我太放心了,以后要完全依靠你。”


《年鉴》是个大家庭


初入《年鉴》,我这个中医后生,处处感到生疏,又处处感到新鲜,犹如一个小学生进入大学堂一样,既感到博大高深,却又手足不知所措。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像个大家庭,互相关爱,十分融洽,十分温暖。


每年卷的学科选条、审条,每年一次的编委会议或工作会议,以及书稿的编写、审修,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大家却不分彼此,相互提点关照,相互帮助。学术上的问题,则畅所欲言,求同存异。会议中的衣食住行碰到的问题,编委办公室的同志、编辑部的学科编辑,乃至整个编委会的各位编委,都会像家里人一样嘘寒问暖,帮助解决,甚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他们也是多方相助,不分彼此。这种氛围,这种环境,也是《年鉴》工作持续发展的助力剂。


《年鉴》是个大学校


回顾《年鉴》36年,这是我一生学习成长中最为受益的。她是一个大学校,编委会汇集了全国最顶尖、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各学科大家。因为自己年轻,我常受到老专家们的特别爱护和青睐。每次会议,我都力争参加,珍惜每一次相处的机会。自己总觉得时间不够,需要请教学习的东西太多,而这个大学校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现在我也早已年过古稀,我跟我的学生们交流时,经常说,我是在老人堆里混大的,是在老一辈专家培养下成长的,是老一辈中医专家用智慧甘露滋养长大的,可以说,我和《年鉴》一起成长。


我在《名老中医之路》中一篇我个人的感悟中写道:《年鉴》编委会这个团体让我终生受益,这让我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维度,去向全国顶级的各学科中医专家与管理专家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等你具备更广的视野、更高的高度、更多更密切的接触时,就会发现自己更多的不足,也就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就会更加珍惜,更加努力。


经过40年的发展,《年鉴》进入不惑之年,《年鉴》也由最初的《中医年鉴》易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和现在的《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和学术卷。传承中医学术精华,守正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工作的指示,我认为字字切中要害,句句指明方向。《年鉴》虽然是二次文献整理,但决不可以做二次文献的“尾巴”,而是要坚守中医的精髓,体现中医的特色,传承中医的精华,为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


   【朱锦善】


编委简介


朱锦善,教授,1987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深圳市首批名中医,江西省名誉名中医,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首任主任,历任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教研室主任暨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顾问,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顾问,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专家,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多部。荣获深圳市政府科技创新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朮著作一、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国中医药年鉴特别贡献奖”等。



《中国中医药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其前身为1983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的《中医年鉴》1989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至今已连续编撰出版39卷。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将《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两部分,行政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学术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载自《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2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