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学院 季绍良
广大中医药人员盼望已久的《中医年鉴》(以下简称《年鉴》)1983年1984年卷与读者见面了。《年鉴》的出版,为浩如烟海祖国医学文献宝库增添了一部长期的、连续性重要具书,这是中医药界一件大事,也是中医药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年鉴》是中医药专业的综合性、资料性工具书,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概况:1983年卷简述建国来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1984年卷介绍1982年衡阳会议以来中医事业发展的情况。
专论:主是对加强中医药工作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论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医药事业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和主成就,而且提出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展望性见解。
基础与临床:是年鉴的主体部分,收录中医药理论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治疗进展,交流临床经验,反映中医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和辨证论治的完整性。本部分又分为“基础理论”、“伤寒与温病”、“各家学说”、“方剂”、“中药”、“传染病”、“肿瘤”、“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科”、“五官科”、“针灸”、“推拿”、“气功”、“养生与护理”(1984年卷改为“预防、养生与护理”)十七个分目。
研究动态:收录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内容,反映中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之间相互渗透的动态。
老中医经验:介绍当代已故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专长和献身中医事业的功绩。
医史文献:收录医史与文献研究的进展和文物的新发现。分为“医史”、“文献”、“文物”(1984年卷改为“史迹文物”)三个分目。
中医教育:收录中医教育问题的内容。
行政管理:主要收载中医药行政文件和管理工作经验。1983年卷分为“行政文件”和“医药管理”两个分目。1984年卷改名为“政策与行政管理”,分为“1983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行政文件”、“情况与经验”三个分目。
资料:收录中医药界纪事和中医机构,1983年卷有“1949年10月~1981年中医药大事年表”。1984年卷并概括地介绍了“近百年中医药学术团体”。
为了读者查阅资料的方便,年鉴编排了按栏目页码排列的详细目录,书后还附有按汉语拼音字母排列的“主题分析索引”。目录可帮助读者从栏目的标题查到所需内容的页码,但一个主题往往以不同的角度出现在不同的栏目中,主题分析索引便可为读者提供与专题有关的一切内容。目录和主题索引为资料检索提供了重要途径。
除以上几部分内容外,1984年卷还增辟了“特载”和“国外中医药动态”专栏。“特载”主要收录中央领导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指示和题词。“国外中医药动态”介绍了国外在应用与研究中医药方面的新动向。1984年卷在“基础与临床”、“研究动态”、“医史文献”、“中医教育”、“国外中医药动态”五部分增附了“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简要的资料索引,从而增强了年鉴的资料性。
《年鉴》是系统记载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各种信息的一部珍贵资料。借助年鉴不仅节省了大量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启示,因此是一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检索性史料性工具书。《年鉴》以时间为限,历史地、连续地记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为中医药专业人员和西学中人员提供概括性、综合性、精选的学术信息,具有时间性、连续性、发展性、可读性等特点,因此具有积累史料的重要作用。年鉴连续出版的年限越长,越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编写《年鉴》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件全新的工作,因而也难免存在着不足之处。
其一,“基础与临床”、“研究动态”两部分,所涉及的对象相同,其区别在于前者以传统方法研究的内容为主,后者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研究的内容为主,但两种研究方法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因此使两部分内容划界不清。如“基础与临床”部分,1983年卷有“舌诊研究现状”、“脉象研究进展”专题,(1984年卷有“脉诊研究”、“舌象临床观察”专题)在“研究动态”中又出现“舌诊的现代研究”、“脉象图的研究进展”。(1984年卷又出现“舌诊的实验研究”)因而显得内容分散,选题重复。如果能把“基础与临床”、“临床动态”两部分合并,然后以研究对象划分为“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临床医学”三部分,则可克服上述缺点。此外,另设“科研成果”专栏,专门介绍通过国家、卫生部、省、市、自治区等单位评选鉴定的中医药学科研成果。
其二,“老中医学术经验”部分,选材以已故老中医为限,既缺乏时间的气息,没有反映出年鉴的时代特点,也限制了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因此,这部分内容可改为“杏林人物”,介绍该年刊物上介绍的,在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医德、管理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以及有重要发明创造、声望高的中医药人员的学术专长及先进事迹。
其三,年鉴中少数民族材料欠充实。在两卷年鉴中分别在“医史文献”和“资料”部分介绍,不便于查阅。少数民族医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卫生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学术活动活跃,可选资料逐年增加。因此,应开设“少数民族医药”专栏。
此外,“专论”部分学术性专论尚嫌太少;“中医教育”部分未深入到学科领域;“资料”部分中医药事业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