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中国中医药年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大型编年体中医药史料性工具书,创始于1983年,每年出版一册,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此年鉴分为“行政卷”与“学术卷”分别出版发行。“学术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以收录全国公开发行期刊上的优秀论文为主要资料来源,突出显示了中医药学术每年的成就与进展,是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史和查阅相关资料不可多得的资料丰备信息可靠的工具书。
关键词:《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特点;意义
明末浙东学派著名学者黄宗羲,字太冲,学者尊称梨洲先生(1610~1695)。鉴于明代中期以后学风窳败,他说过这样的话:“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此语一出,为许多学者所重视或赞同。清代历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对梨洲的学术观点评论说:“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命,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先生始谓学必源本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原原本本,可据可依。”后来学者把黄梨洲的话综括为“欲免俗儒需读史”七字句。这句话对研究中国历史的许多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们认识到,研究历史必须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从纷繁的历史资料中抽象和概括出规律。因此使我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空前发展,学术事业蒸蒸日上,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中医药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急需一部逐年记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既翔实又概括的资料丰备的史料性大型工具书。有了这样的工具书,就可以省去许多翻检之劳,一书在手,综览全局,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由于资料丰富,又可免去视野狭隘的俗儒之讥。
这种性质的著作终于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学术卷”)。
“学术卷”是一部按年记载我国中医药学术领域重大事件和学术进展的信息量巨大的编年体资料性工具书。该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审,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年底出版1册,每册70万字左右。2003年出版第1册,至今已出版3册。
在“学术卷”之前,有《中国中医药年鉴》,创始于1983年,至2002年连续出版20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编审,先后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鉴于中医药学术事业发展迅速,材料日益丰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从2003年起将《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与“学术卷”两种版本分别出版。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将《中国中医药年鉴》更改为《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和《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两种名称。“学术卷”既保留了《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进展”板块的大部分栏目,又根据学术发展的新形势,增加了一些新的栏目,从而形成了“学术卷”自己的年鉴特色。
通览“学术卷”,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卷”以反映每年学术进展与学术信息为重点,全方位广视角地展现中医药研究成果与学术进展。“学术卷”设有“特载”、“专论”、“校院长论坛”、“学术进展”、“记事”、“索引”六大部分。“特载”、“专论”重点收录中央首长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关于卫生和中医药问题的指示与论述。这两个栏目是《中国中医药年鉴》原有的栏目,“学术卷”继续保留。“学术卷”在《中国中医药年鉴》基础上,根据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栏目略有调整,即有的栏目加以合并,有的栏目则为新增。如《中国中医药年鉴》中医部分与中药部分各有“理论研究”栏目,现在“学术卷”把这两项内容合并在一个“理论研究”大栏目中,下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理论”两小类,分别收载相关学术论文,不但使中医中药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且重点也更加突出。“学术卷”新增了几个新的栏目。新增“校院长论坛”栏目,收录中医药院校校长、院长对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等方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在“中药”大类中,新增“中药现代化”、“中药资源”、“中药药剂”、“重要营销”四个栏目。这几项内容是当前中药事业在发展进程中涉及较多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新增这些栏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及今后需要加以研究的新课题。这些板块的分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分类与排列,而是饱含着编者对中医药事业的细密观察与深刻思考。
“学术卷”的重点与核心是“学术进展”这一巨大栏目。这部分内容分为“理论研究”、“临床各科”、“中药”、“养生与保健”、“医史文献”、“民族医药”、“台港澳中医药”、“国外中医药”、“教学研究”九大类。每类之下又按照学术内容再加分类。比如“临床各科”类,下面分为:1.名医经验;2.传染病;3.肿瘤;4.内科;5.妇科;6.儿科;7.外科;8.骨伤科;9.五官科;10.针灸科;11.推拿;12.气功;13.护理,计十三小类。其中2~13小类为《中国中医药年鉴》所原有,而第一小类即“名医经验”小栏目,则是“学术卷”新开辟的专栏。这一栏目将中医药期刊报道的中医名家治学经验、临床特色及组方用药特点予以选录。2003年“学术卷”的“名医经验”栏目收录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的治疗经验,2004年《名医经验》栏目收录干祖望、任继学、路志正、单兆伟、郑绍周的治疗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和治学方法对于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中青年中医工作者提高疗效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
每个分类之下都有“概述”1项,它将本类大量内容做了高度概括与综合。“学术卷”收录的学术信息非常丰富,“概述”起到提纲挈领执要说详的作用。如“传染类”的概述第一小段说:“2003年度发表的属国家法定传染病范畴文献有900余篇,其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约占5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约占23%,其余为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性病、麻疹、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等病症的治疗与研究。”下面分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菌痢)、”“麻疹”、“肺结核”五部分概括叙述本年度传染病类所收论文的主要观点与成就。作为一部大型史料性工具书,在收集文献资料上,做到既有条不紊、纲举目张、讨源纳流、执要说详,又能高屋建瓴地加以总括,是非常必要的。
“学术卷”取材丰富而审慎,提供了广阔而巨大的学术信息。“学术卷”取材的来源是,详细收录上一年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的优秀论文,由《学术年鉴》编辑部的各学科编辑人员按照分工从大量论文中优中选优,列出各科拟收录条目,由各科专业人员对所选论文,或予以摘要,或加以综括撰成初稿,再由学科编辑初审,主编复审,最后由“学术卷”编委会再加审定而出版,从而保证了入录学术资料的科学性与可信性。今综览2003年和2004年两大册“学术卷”,所载录的论文皆为有重要学术价值之作,如入卞和之肆,件件皆为美玉;如入伯乐之厩,所见无非良马。读者寻找所需资料,可以顺利按类而求,极为方便。尤为令人满意的是,对入录的论文都在“参考文献”栏目中详举所见杂志,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完整而可靠的学术信息。
“学术卷”虽然设有六大板块,但以“学术进展”板块所占比重最大。如2004年“学术卷”,全书71万字,学术内容占96%以上,充分体现了“学术卷”以学术为重点的特点。
“学术卷”不但有资料丰富的文字版,而且还有光盘版,文字版与光盘版互为补充。光盘版收有上一年全国中医药期刊论文目录索引达100万字,对上一年论文目录几乎进行了穷尽性编录,文献信息丰富,检索极为方便。该索引具有多途径检索功能。光盘版载有全国中医医疗机构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名额等资料,提供了中医药重要会议文件、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上一年出版的中医药书籍新书目、全国中医药机构名称、广告视听等资料。为便于读者了解光盘版内容,编者特在每册总目录之下附以“学术卷”光盘版目录。
总之,“学术卷”是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术难得的资料,是翔实而完备的史料性工具书,它不但给研究与阅读中医药的读者以丰富全面的知识,而且从总结研究中医药发展历史角度上观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读者不仅可以得到具体的学术内容,而且还可以谛听中医药事业大踏步前进的脚步声。
“欲免俗儒需读史”,在这里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