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有众多的机遇,但不乏艰巨的挑战。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体现“重优、重特、重实”风格的一贯理念。如何选择更好的中医海外发展模式?如何提升海外合作项目的能级水平?如何有利于优秀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更是学校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破解的一些共性难题。近年来,学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以全方位推进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
1 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推动合作共赢
如何选择中医海外发展模式,这是中医药海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目前通行的模式有两种:
(1)政府主导的公益属性模式。如:孔子学院、中医中心等海外合作项目。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融资到运营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并不以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这种模式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海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了不可代替的先导作用,但其对于从产品到服务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而言,还需要其他模式进行支撑。
(2)以商业属性为主的模式。如一些联合开办的海外诊所和教育机构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目前8万多个海外中医诊所大多采用这样的模式。它们生机勃勃,是中医药海外发展的生力军和基本力量,为中医药国际化和本土化作出了贡献。但因为力量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很难形成合力,在产学研协同上、抗风险能力上、学术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上存在着诸多瓶颈因素。
要打造中医药走出去的升级版,体现中高端引领的中医发展模式,就需要探索兼有公益模式和商业模式优点的新模式。近年来兴起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益和商业的合作伙伴模式,就是学校着力探索的第三种模式。PPP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伙伴关系,双方在产业、学术的对接需求更强,契合度更高,一拍即合;二是利益共享,双方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公益性下分享利润,更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三是风险共担,合作双方通过自己的优势,弥补对方的短板,让对方承担的风险更小,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合作更具可持续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拥有400年历史的世界百所名校之一马耳他大学的合作就借鉴了PPP模式。马耳他被誉为“地中海的心脏”,旅游业十分发达,人口只有40万但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160万,发展健康服务产业成为了马耳他政府的一项重要发展规划。2015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在马耳他大学建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心,双方携手、共同投资打造具有绿色生态特质的中医诊疗中心,并合作开展中医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化研究项目,引入学校附属龙华医院的针灸、推拿医师为当地带去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形成稳定和相互呼应的医教研协同合作模式。学校则以马耳他为中转基地,向整个地中海和欧洲地区辐射推广中医的健康理念,提供优质医疗旅游资源。
学校与新加坡的两大合作项目也采取了PPP模式。如与新加坡最大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教育连锁机构——余仁生集团的合作不光停留在学历教育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而是依托该集团广泛联系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优势,瞄准了东南亚地区更为广大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先后启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训项目、中药师的执业资格培训与考试项目。学校附属医院也与新加坡最大的医疗保健集团——新加坡保健集团合作,建立了一所汇集上海著名中医、以先进的医疗技术、设施设备和优质管理为支撑的、集医疗科研为一体的“宝中堂”中医高级诊疗中心,在中医治疗内分泌、肿瘤疾病等多个专科领域合作开展医学研究,使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新加坡发展的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效应。我校附属龙华医院等也通过合作,引入了新加坡中央医院的管理经验,在国内率先启动了综合性中医医院的“JCR”国际认证体系,实现了合作双赢。
PPP模式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而言,不是单一的医疗体验,而是多元化的,今后我们计划在“医药产业+中医”“种植加工+中医”“医疗旅游+中医”“餐饮+中医”等领域进行更广阔和深入的探索。
2 实施多元化战略布局,提升合作能级
2.1 对接国家战略,拓展空间地域布局
学校的海外合作始终以对接国家战略为责任,以中医药发展大局为前提,务实稳健地开展中医药海外发展布局。学校主动接“一带一路”这一国家规划,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海外发展空间布局的主要依据。
捷克作为我国在中东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的国家。最近,“一带一路”首个卫生合作项目落户捷克,“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赫拉德茨市医院合作开办的。这个以政府主导的海外合作项目,致力于中医领域治疗方法的研发、培训和临床试验,为捷克及周边国家提供中医治疗方案,而且设立了中医传统文化展示区,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向捷克民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2 着眼内涵提升,寻求高水平合作
中医药学的海外发展已经从初期单纯和碎片化的中医药教育输出,逐渐向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专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效合作交流机制转变。以中医药传统领域的优势为纽带,通过寻求国际学专业“领跑者”,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中医药核心学科,尤其是健康服务新兴学科建设,弥补学科发展短板,实现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能级得以系统提升。
我校的具体实践是:①在中药学领域,与世界一流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巴黎五大(巴黎笛卡尔大学)开展中药学—药学层次研究生交流培养项目;②在医学人文领域,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建立首个中医医学伦理学联合研究中心,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里昂第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展人文医学教育与研究合作项目;③在研究型医院领域,曙光医院与400年历史的巴黎Pitie Salpetri⁃ere医院合作开展营养和代谢病临床科研与人员培养等;④在康复医学领域,与美国杜肯大学、克瑞顿大学,日本大阪滋庆学园合作开展康复学研究生培养项目;⑤在护理学领域,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项目;⑥在公共健康领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中村学园合作开展营养学本科专业建设,等等。
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方面,从参与制定到主导制定,在5年内争取主导形成5个以上的国际标准,目前脉象仪触力传感器(标准号ISO 19614)已进入“准备阶段”,舌象仪光照环境等多项标准已进入“提案阶段”;同时中药标准化参与国际标准、欧盟和美国药典委标准建设,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有利于加快中医药国际化和“走出去”进程,并最终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2.3 借力海外平台的“互联网+中医”
中国引领着“互联网+”的技术革命,学校借力已有的海外合作平台推动“互联网+中医”,让中医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利用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优势,建设校企联合创新中药研究院。目前,学校的多个专家团队正聚焦:“自查+轻问诊”的可穿戴设备、“零距离”的远程医疗和慕课系统、“智慧云”的健康社区模式、“连接一切”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的循证研究,推出了“云中医APP”“健康镜”等新型设备和行业标准。我们牵头国内近20家院校,建立了国际中医药课程共享联盟。
学校还积极探索“互联网+”的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创新。面对量大面广的健康服务需求,我们努力创新健康产品,实现健康服务从医院到家庭最后“1公里”的跨越的智慧中医,实现面向社区-家庭-个人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健康服务网络“前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大数据,与上海电信合作实现了健康信息从个人家庭到云端,解决了健康服务中的数据传输与存储,建立了混合云架构,实现了上海各级医院健康信息的交互与共享。
学校在中医健康服务的产品和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康文化引导、家庭自我管理、移动物联支持”(e健康)三位一体的中医健康服务新模式。我们应用该模式,在上海市卫计委主导下,发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信、万达信息的各自优势资源,建立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慢病防治新模式。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方面,通过深化校地(企)合作,建设产业升级加强版。学校着力推进“精诚协作、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机制,这与PPP的理念是一致的,深化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内涵提升和行业发展。
3 中医药文化跨界发展
何谓文化?文化是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中医中药已经由精神价值转入到生活方式之中。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在国家大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不亚于中医药本身。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面对文化的碰撞,我们的理念是:注重文化分享,而非文化输出;注重互学精华,而非一决高下;注重润物无声,而非夸夸其谈,鼓噪喧哗;注重形成产业合力,而非中医单打独斗。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不能只附着于中医药本身,更要借助多元产业化的力量,如:影视、动漫、游戏、旅游、服饰、餐饮、工艺品、药妆等。例如:韩剧《大长今》将韩国传统美食、服饰和医学完美融合,既有经济效益,更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反观中医题材影片《大明劫》在国内赚了口碑,输了票房。抛开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外,韩国政府一以贯之的通过多元产业推广本国文化的态度和做法,需要我们在国家战略层面去进行思考和整合。
中医药文化分享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中医药文化和多元产业的巧妙结合。为了加强战略研究,我们筹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中管局牵头的中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定位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依托传统医学领域的相关国际组织和行业专家,围绕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角对传统医学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并根据需要进行调研和政策咨询。中心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标准建设,其建设目标是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研究的高级智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和具体实践者,只有中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复兴,传统文化的道理很抽象,不容易体会,但可以通过中医在维护人的生命方面的价值得以显示,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回顾历史的长河,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并重,促成了中医药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当今时代,中医学传统文化特色与中医药国际化并举,为中医药的发展开创了更广阔的天地。
转载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