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药进校园活动,构建起包括科普读本、网络慕课、中医药实践工作站训练营等在内的系统体系——
向十万中小学生播撒中医药种子
繁星浩渺的天空中,有一颗名为“段沛妍”的小行星。那是段沛妍在第6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得一等奖后得到的礼物,她的参赛项目与中医药密切相关。
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段沛妍发现身患糖尿病的爷爷常喝的一种自制“土茶”中总要加入地黄。好奇心驱使,她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却未能发现地黄与抗糖尿病之间有什么关联。“地黄是一种很便宜的药材,如果我能从中发现安全有效而且便宜的抗糖尿病成分,就能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减轻痛苦。”段沛妍开始动手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最终段沛妍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发现了地黄中的“桃叶珊瑚苷”成分,该成分可以抑止血糖升高,并保持血糖稳定。凭借《地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的作用初探》这一项目,段沛妍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之后,她并被保送上海交通大学,后来又到美国加州大学交换学习,目前在美国继续从事中草药方面的研究。
段沛妍对中医药的兴趣始于初中阶段。她所就读的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进校园活动的合作方,段沛妍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中医药的兴趣如种子般在她心中扎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中医药进校园活动已有十年之久。2012年之后,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医药知识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正式立项,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参与,构建起包括科普读本、兴趣课堂、网络慕课、中医药实践工作站训练营、中医药博物馆体验等在内的系统体系,向中小学生播撒中医药种子。10万学子从中受益,下一位段沛妍或许就在他们之中。
缘起:点亮中小学生的中医药兴趣
“我们开展中医药进中小学校园的活动,也是受到一个人的启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何文忠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孙鼎,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对中医药的热爱,在完成本科学业后,他重新参加高考并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
孙鼎对中医药一往情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他的日常表现让何文忠陷入沉思:“中医药事业的核心是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在大学之前的阶段,中医药教育者是否做足了工作,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引领、宣传、推广了中医药?能否尽早点亮中小学生的中医药兴趣,让他们尽早与中医药结缘?”
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向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申请到了“中医药知识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中小学示范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编写国内第一套中小学中医药科普系列读本。读本共有8册,针对小学生的内容以古代卫生、保健之类的名言、民谣为主;对初中生则用浅显的文言文介绍行之有效的保健、养生知识等;高中阶段则加强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明的结合,重点讲述中医药的科学性、普世价值等。“一开始,我们想,编一编就好了。结果编了几稿都不满意,孩子们不愿意看。我们就去请教文学界、教育界人士,去问自己的孩子,弄清楚到底怎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打趣说:“这套读本编了整整两年,就是编国家级教材一般都用不了两年时间。”
这套读本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在亚马逊、当当、京东等平台已累计销售近3万套。
探索:完善中医药进校园相关机制
在胡鸿毅看来,中医药进中小学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具体内容,更需要探索完善相关机制。在10家中小学示范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进行广泛探索,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教学网络。10家学校中,既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有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有国际学校。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活动。
在进才中学、嘉定外冈中学等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开设中医药科普特色校本课程。青年教师组成讲师团,学生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大手牵小手”,成为孩子们的贴心大哥哥、大姐姐。同时,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互联网+”扩大中医药科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搭建起国内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慕课科普平台,如今已有10万青少年注册学习。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感知中药植物培育、生长、采集、收藏的全过程,上海中医药大学在20多个中小学建立了8所中药百草园特色示范性基地、6个中医药标本陈列室、2个中医药科技实验室,组织起5个由大学教授组成的科普专家团队和5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科普宣传员,向中小学生讲授中医药。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开办“小小推拿师”“中医功法”等不同主题的夏令营,让孩子们通过“做中学”感受中医药的魅力。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建立起面向中学生的中医药实践工作站,在每年假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站体验中医药创新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的兴趣和现代技术的理解,并与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挂钩。
在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学和小学,从基地建设、项目推动走向长效机制的探索。3所附属学校即将挂牌。胡鸿毅说:“要持续、稳定地推进中医药进中小学,必须加强规律性研究,建立起基础教育阶段广泛覆盖、全程渗透、阶梯提升的科学解决方案,形成可供复制的标准和规范。这就是我们筹建大学附属中学和小学的战略思考。”
目的:启迪智慧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沈智忆是长岛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在2017年的春季高考中,他在志愿卡上填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这是3年前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的种子,如今只待开花结果。
高一时,沈智忆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来校的讲座,并申请成为长岛中学中医药社、中医药博物馆的志愿“解说员”。高二时,他参加了社区的“居委小干部实习活动”,在每一期居委会宣传画板介绍中医中药疗法,深受邻里好评,还有人向他咨询中医药知识。沈智忆说,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他越发自信,用中医药知识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他一定要报考中医药大学。
培养兴趣、吸引优秀青少年报考中医药高校固然重要,但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战略意图远不止于此。
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时表示,“中医药进校园的目的,应该是结合当下人们对健康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需求,培养孩子从小建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对此深表赞同:“我们更愿意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为宽广的胸怀,更为宏大的格局,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开启青少年的智慧,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在学习中,我们教会学生给父母按摩洗脚,给父母制作养生膳食,为亲人推拿等等,通过知中医历史、弘传统文化、树养生观念、学保健技能,让学子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徐建光表示,中医药知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的智慧结晶,中医药进校园,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健康及生活理念,更有助于培育青少年对中医药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美德、文化的学习兴趣。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