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科学性”这一术语在本文的应用做一界定:所谓科学性,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解释和说明问题。讨论中医的科学性,就是讨论中医的现代科学原理或机制。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的探索或争议,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中西汇通学派。至今,尚未得出明确的、达成共识的结论。本文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厘清中西医的现代科学原理或机制有无不同,或者也可以说,需要提出和说明中医不同于西医的科学性要素。
中西医的现代科学原理或机制有不同吗?长期以来的科研实践证明,用西医研究方法研究中医,只能解决中医科学性的一部分问题。那么,二者的不同在哪里呢?本文认为,中西医对人体结构、功能、能量之间关系在两个层次上的认知差别,是形成二者现代科学原理或机制不同的根源。所以,问题出在认识论上,而认识论是方法论的起点。本文拟从这个起点入手,探讨中医的科学性究竟何在。
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是中西医共同研究的对象。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体现在其结构、功能与能量的变化上。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人体的组织结构系统,包括从微观到宏观的基因、组胚、器官、肢体等一切肉眼可见以及通过仪器可见的物质实体;所说的能量,是指维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从微观、宏观到宇观的可以直接作用于组织结构系统的能量,例如线粒体、各种酶释放的化学能,食物产生的热能,以及月亮盈亏、太阳黑子活动等产生的引力和电磁能,它们是迄今为止通过肉眼或仪器都不可直接观察的无形力量;所说的功能,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系统,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称为生命体征的呼吸、心率与意识的清醒状态。功能系统包含可见和不可见两个部分,对此以下详细讨论。
功能实现须结构与能量结合
人体的结构、功能、能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体的结构系统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物质实体,基因、组胚、器官、肢体等都包括在内。但仅有完整的结构并不产生功能,功能的实现需要有动力,即能量。人体的能量系统,是饮食及其运化消耗所产生的热能、化学能等各种生物能量之总和,医学上常以包含的热量来计算应当摄入的饮食量,说明进食的目的就是提供能量,饮食即能量的载体。人体的功能系统很复杂,基础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呼吸、心率和意识的清醒状态,这些活动都需要生物能量提供动力。医学上基础代谢的测定,就是监测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代谢率,故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和持续。人体通过饮食摄入能量,通过能量的释放与消耗推动组织结构运行,形成呼吸、心率、意识的清醒状态等生命功能活动的过程。
可以看出,完整的结构是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功能实现的充分条件是结构与能量的结合。故功能包含结构与能量两个组分,并且结构组分决定了功能的类型。
人体中有着可见与不可见。人体结构系统的各个层次可见,肉眼可见或通过仪器可见。人体的能量系统,饮食作为能量的载体可见,但饮食摄入后经消化吸收产生的各种化学能、热能等生物能量不可见。人体的功能系统,其运行的结构部分,例如呼吸、心跳、走路、跑步的肢体或器官可见,但支持这些活动进行的能量传递与消耗不可见。
人在去世之前,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停止,生命体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功能活动的连续性。
中西医存在认知差别
对于上述人体结构、功能、能量之间的关系,中西医有两个层次的认知差别,并认为正是因此认识论的差别,引导和形成了中西医科学原理或机制的不同。以下分述这两个层次的差别。
第一层次的认知差别,就是众所周知的西医注重结构,中医注重功能。西医所讨论的生理病理机制,最终要落实在人体不同层次的结构变化上。例如血液成分、细胞数量及形状、基因表达和组织器官形态的变化等。疾病的诊断和康复依据,也依赖于实验室的相关检查。西医注重结构的研究思路,与其对人体的认识注重结构一脉相承。其认识基础是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基因组学。故西医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论是一致的。而中医的藏象学说描述的是以五藏为中心的五种功能活动系统,包括但并不仅仅是脏器的解剖结构。中医的辨证论治,是辨别上述功能系统的效能变化,而治疗手段与疗效的评价,也落实在其功能活动的改善上。中药的四气五味学说也着眼于药物的功能作用,而药物归经的划分,体现了藏府功能与药物功能的连接。故在中医体系内,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论也是统一的。
对人体的认识注重结构或功能,中西医各有依据和理论,本文无意评论其是非高下,但认为注重功能更符合生命体的特征。与非生命的事物相比较,生命体的主要特征是其功能活动的连续性。换言之,在功能与结构之间,生命的本质特征是前者,而非后者。例如,刚刚离世的尸体结构完整,但生命不在了;残疾人有某种人体结构的缺损,但生命犹存。
第二层次的认知差别,是中西医对功能形成的不同认识。功能是运行着的结构,其包含两个组分:结构与能量。西医认为,结构是功能形成的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属性。中医认为,能量使功能得以实现,功能是能量运行的动态模式。二者各自强调了功能的一个组分,各述其理。中西医在这个层次上的认知差别,远比第一层次极端,似均有以偏概全的倾向。西医几乎不考虑功能中的能量运行因素,中医则认为结构只是能量运行的工具,从而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对立。笔者认为,这个层次的认知差别,对中西医学术的本质差异起决定性作用。
历史上中医并未提出能量的概念,其所用的概念是“气”。梳理现代科学的相关概念,与“气”最相近就是“能量”。人体的气或能量都是指不能直接观察、但能对人体结构产生作用的力量。这个解释或许不够清晰明确,但对于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给予清晰明确地描述并不现实。即使是现代物理学,似也并未清晰地阐明能量的概念。
将气与能量联系起来,中西医学原理的差别,就得以采用现代科学概念表达。例如同一位患者,中医诊断为肝气郁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中医从肝脏的能量代谢失调予以诊断,西医从肝细胞的炎性改变予以诊断,两者都具备科学性,只是所依据的医学基础理论不同。当然,二者的诊疗手段也不可能一致。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立疏肝解郁的治则,可给予逍遥散、柴胡舒肝散进行治疗。西医则根据化验结果,决定给予保肝解毒、免疫调节、抗病毒治疗,葡醛内酯、干扰素、替诺福韦等药物可以选择。按此例推而广之,以能量的概念取代气的概念,有助于对中医理论做现代科学的解读,方便揭示其现代科学内涵。
与结构相比,功能更体现生命的本质,为生命之延续所必须。故保持和恢复生命体的功能活动,特别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功能活动,就成为医学的基本目标。中西医对此并无分歧。然而,由于中西医对功能的形成有不同认知,起于不同视角,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认识与实践思路,经过旷日弥久的积累和沉淀,逐渐导致西医注重于从调整结构的角度、中医注重于从调畅能量的角度去解读和改善功能,从而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医学基础理论与诊疗手段。于是,相同的生理病理现象有了两种不同的、甚至有对立倾向的解释体系和处理方法,这就是中西医科学原理或机制不同的由来。
中医有独立的科学性要素
中医的科学性究竟何在,已经有了基本答案:中医的科学原理,重在阐明和调整人体能量系统的变化,并以其解释人体功能系统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这与西医重在阐明和调整人体结构系统,并以此为基准构建其医学体系的科学性有很大差别。中医独立的科学性要素,即在于认识人体的能量系统。
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提出了一系列认识和调整人体能量系统的科学方法,并由此出发,取得了大量改善人体功能系统、健身祛病的理论与临床成就。但由于这些方法与认识和调整人体结构系统的方法相去甚远,往往为深受西医思路影响的人们所难以理解和接受。例如,能量不具形态和边界,人体能量系统与天体能量系统可以直接沟通和交融,太阳黑子的活动、月亮的盈亏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五运六气与藏府相关的机制不在于结构的联系,而在于能量的衔接。在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对人体的宏观描述中,肢体、骨骼、肌肉、血液等都有大体对应的概念,尽管二者的对应不能完全用组织解剖学解释。但中医的“气”在西医中则没有对应概念,这恰恰说明了中西医认识人体的关键区别,即结构有形,气或能量无形,西医只注重有形与可见,中医还注重无形和不可见。中医也并非不重视结构,但认为结构与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依中医气一元论的宇宙本体论,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气相当于能量,形相当于结构,结构形成于能量的聚集,也可以还原为能量。故调整人体的能量系统,就可能改变人体的结构系统。这与现代物理学质量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的观点很接近。
中医的气功疗法,不假药物,不用器具,运用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操作技术,调控人体气机运行,是驾驭人体能量系统变化的成熟方法,可用于防治多种疾病。气功疗法完全基于中医科学方法产生,其理论基础出自《黄帝内经》,临床应用始于《诸病源候论》。它的提出和应用,充分诠释了调控人体能量系统的可行性、现实性和便捷性,是极具中医特色的疗法。经络系统的发现,亦源于气功修炼过程中可感知的气机运行通路,它是针灸疗法发展的基础。此外,中医的藏象学说、中药的四气五味学说,都离不开对人体及相关事物能量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中医学是从能量角度推演的医学体系,有其自身的学术方向和学术内容,是独立的、有别于西医的医学科学领域。
中医现代化要尊重其科学内涵
探讨中医的科学性之所在,提出中医是有别于西医的医学科学领域,直接影响中医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用现代科学方法,主要是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使中医学术西医化,从外在实现中医现代化;另一种是揭示中医学术自身的现代科学内涵,改变其学术的表述方式,从内在实现中医现代化。由于第一种思路长期占绝对优势,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中医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其实不然,第二种思路的中医现代化才更为本质、更具特色。此外,从两种思路的实现前景看,完全采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成果也完全是西医的,结局就是废医存药、废理存术,中医将不复存在。只有揭示中医自身的独特现代科学内涵,中医才可能自立和继续发展。
但也要说明,强调第二种思路,并不是反对第一种。中西医都是人类克服疾病、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无论发展哪一方,都是造福于人类。西医注重于从结构认识人体并发展出医学体系,无可非议。且由于结构可见,其研究易于实现。但人体的组成并非只有结构,中医发展出从能量认识人体的医学体系,也同样无可非议。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和研究事物,才能更完整、更深入。每一种医学体系和研究模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各自扬长避短、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本文强调中医现代化发展的第二种思路,即是想扬中医之长。遵循这一思路,以下三项工作可以起步:
第一,提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学科学方法论。此方法论主要依据人体能量系统的变化,阐明人体功能状态和生理病理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医是能量医学。人体能量系统客观存在,但不能直接观察,故其研究方法总体上有别于研究结构的方法。中医的科学方法包括对人体结构系统的认识,但将其从属于能量系统,定位为能量系统运行的工具、媒介。
第二,建立与生理病理相关的人体能量系统变化检测标准。这是中医学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工具性意义,关键就在于检测。此项研究应包括研发生理病理的脏腑器官能量变化模型和相关的检测设备两个方面。关于后者,除研发新的、更适合能量检测的设备之外,西医的许多相关仪器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例如体温、血压、心电、脑电、胃电、肌电、功能核磁、远红外、基础代谢等。但这些设备的使用必须以赋予能量变化的理论解释为前提。此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医现代化需要中医的学术内容、西医的表现形式。
第三,探索中医气功、针灸等疗法的能量运行机制。依据中医理论,这两种疗法的机理都是调整气机运行,即直接调整人体的能量系统。气功是内在调整,针灸是外在调整。从调整能量运行角度说明针灸、气功的疗效和原理,是推进这两种疗法深入研究的本质途径,也有望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中医已经产生和发展了数千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传统医学,蕴藏着以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与实践所产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科学内涵。中医应该走遵循其自身学术发展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诚然,由于人体的能量体系不能直接观察,其研究比西医困难。但只要方向明确,方法和道路一定会被发掘和创造出来。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