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社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出品
2017年,中医药行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十九大报告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诊所备案暂行办法和中医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注册办法等配套文件相继发布。中医药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备受关注,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2017年,《中国中医药报》社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共监测到超380万条中医药相关信息,现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年度最受公众关注的和热议的十大中医药舆情事件。
1含马兜铃酸中药致肝癌事件
热议指数:99
关注度 ★★★★★
10月18日,科学杂志旗下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以封面故事的形式推介了一篇论文,题为《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台湾和整个亚洲的肝癌广泛相关》。该论文研究发现,台湾地区78%的肝癌以及中国大陆47%的肝癌可能与含马兜铃酸的物质有关。此论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及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
点评:目前,国内外对马兜铃酸具有明显肾毒性的研究已经非常明晰。而这篇推测肝癌与含马兜铃酸的物质有关的文章误导了很多人,甚至引起了公众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仅仅提供了一种间接的线索而已。另外,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乙肝是引起肝癌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我国自2003年以来,也已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中成药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马兜铃酸含量高的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调整药材使用部位等,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都有严格的禁用或限用标准。专家表示,一些中药可能存在毒副作用,这确实值得警惕,但不必感到恐慌,中药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2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热议指数:97
关注度 ★★★★★
2月14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和专家学者,共同发出了“中医药文化及推拿养生保健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倡议。随后,各种旨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的活动逐步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广泛热议,比如,9月份浙江省率先尝试小学开设中医课引发各方关注。
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将学校作为中医价值传导和宣传的平台,会对以后社会群体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让更多的群众认同中医价值观,从而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正在找回多年来缺失的东西,可以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3神医“刘洪斌们”
热议指数:94
关注度 ★★★★☆
6月10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爆出“神医”刘洪斌(或刘洪滨)变换9种身份在各大卫视卖药的截图,6月20日此事件在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等平台开始广泛传播,引起“围观”。网民态度一致,嘲讽其为“著名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并谴责相关部门和地方卫视的不作为。这个“专家”扮演的身份多为中医养生专家或民族医,推销的药品也集中在中药和民族药,这对中医药是一种诋毁。
点评: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后,我们可以拿出自己的法律维护正当权益,制裁打着中医药旗号行骗的个人和机构。在法律的贯彻落实上,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监管到位。同时也请一些媒体认真把关,不要给虚假广告提供传播平台,不受利益蛊惑,谨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维护中医名声。
4朱清时院士真气讲座
热议指数:93
关注度 ★★★★☆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名为《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讲座,并展示了关于真气的实验效果,认为“真气”是“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一时间,朱清时所宣扬的是科学还是伪科学,院士专家在公共场合宣扬这类内容是否适宜等话题,在科学界和民间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
点评:近代百年,在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势侵袭下,人们下意识地用西方标准评判事物,再加上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理解,从而产生认识上的狭隘和谬误。反对者批判朱清时的言论是“伪科学”,称其作为科学工作者却“迷信”真气。支持者认为,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实质上陷入了西方科学主义的牢笼,将西方科学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违背了应有的科学精神,带来的危害值得我们警惕。
“气”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国古代学术各个领域不乏以“气”作为构建理论框架的根基。这提示我们当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切莫戴着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科学主义的有色眼镜,而应首先带着敬意去学习和了解,直到懂得了,才谈得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创新。
5辟谷班的不规范现象
热议指数:92
关注度 ★★★★
6月5日,新京报刊登《暗访辟谷班:“大师”称意念发功可治病》调查性报道,并在其新媒体平台发布调查视频,各大媒体转载。报道调查北京某辟谷机构,披露其宣称辟谷不但能养生减肥,还可以治愈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疑难病症,更有“大师”现场“发功”辅助治疗。对于辟谷养生班这种形式,网民态度是褒贬不一。
点评:事实上,辟谷是养生锻炼方法的一种,属于气功的范畴,但将它“神话”成能治疗一切疑难杂症纯粹未免夸大其词,也是在抹黑辟谷。人们日渐重视健康和养生,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却存在谬误,对于打着传统文化和中医旗号的夸张说法不经理智辨析与思考,往往会被不法商家蒙蔽和利用。面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虚假宣传,群众要提高中医素养,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让骗子得逞,让自己受害。
6多地查获走私穿山甲鳞片
热议指数:89
关注度 ★★★★
因穿山甲是稀有野生动物,许多人迷信其可大补。2月份,一则“广西考察时官员请吃穿山甲”的消息和一网友多次在微博上晒图称食用穿山甲引发公众对使用穿山甲热议。3月份,上海海关在进口入境木材的集装箱内查获了3.1吨穿山甲鳞片。5月份,香港截获7200公斤穿山甲鳞片,市值约460万港元。11月29日,深圳海关通报,今年7月,该关在深圳盐田港查获穿山甲鳞片11.9吨。2017年,多地查获走私穿山甲鳞片,引发社会各界对穿山甲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强烈关注和质疑。
点评:在我国,穿山甲鳞片作为中药材被列入药典,具有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等功效。目前,一些中成药含有穿山甲鳞片成分仍在市场上销售。但有一部分人追求“野味”,不惜花大价钱购买,满足口腹之欲。不法分子看到其中巨大的利益空间,铤而走险,非法捕猎、售卖穿山甲,形成一条地下产业链。对此,有专家建议,要通过对穿山甲鳞片成分的分析,寻找替代品,禁止或控制穿山甲鳞片入药;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素质,使人们摒弃追求吃“野味”的陋习;同时,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健全监管机制,让野生保护动物捕猎、交易和消费无处遁形。
7经典名方不需临床试验引争议
热议指数:87
关注度 ★★★★
11月29日,《自然》网站发表题为“China rolls back regulation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despite safety concerns”(《虽然有安全顾虑,中国(还是)降低了传统医药的规章标准》)的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中药或将不再需要通过中国的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人体临床试验的问题。部分科学家由此对中药产品安全性表示担忧,甚至引起了公众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
点评:这些经典名方都已有长期的人用经验,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部分“经方”虽然“免临床”,但通过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生产以及药材四大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药物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事实上,经典名方免临床试验并非我国首创,在日韩早已实行。我国中医典籍卷帙浩繁,经典名方不计其数。对源自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简化审批程序,有利于将更多古代经典名方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公众的健康。
8山西一医生被质疑借住院考试卖书
热议指数:84
关注度 ★★★☆
《北京青年报》一篇《患者医院住院需要先考试?》的文章在各大网站转载并引起讨论,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银屑病科的医生张英栋让患者考试住院的方式遭质疑,而考试内容出自他自己的书也被部分媒体认为有卖书之嫌。
点评: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中医不仅关注这个病,更注重生病的人,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不仅治病,还要治未病,帮患者调理出健康的身体。注重自我学习的广汗法,正是张英栋医生在运用中医特色治疗中整体观的体现,展现了中医的优势和方法创新。
9《本草纲目》被质疑
热议指数:82
关注度 ★★★☆
8月21日,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发表题为《要不是看了<本草纲目>,我还真以为李时珍是医生呢》一文,文章中举出多个例子指责《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诸多匪夷所思的药物和方子,如乱发、头垢、耳屎、指甲等。8月23日,网易以《史上最重口医书:<本草纲目>里,满目屎尿精血》为题进行了转载。网民对中医药的态度也受到了极大的倾向性影响。
点评:中医古籍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诚然,基于古代文化水平、社会环境和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中医经典也存在一些瑕疵。传承千年的古老中医必须去芜存菁。但“无限”放大瑕疵,引导人们否定中医,对医学进步毫无裨益。
10民族医医师资格等假证考试培训借中医药法行骗
热议指数:79
关注度 ★★★
9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及一些地方中医药管理局陆续接到关于“民族医医师资格”“中医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康复理疗师”“带电推拿技术师”“健康管理师”“调理保健师”性质及真实性等问题的咨询与举报。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中国中医”后台也有多位粉丝对民族医师培训提出质疑。
点评:此事件中骗子机构主要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信息隐蔽但阅读量较高,而且持续发布此类信息,再冠以官方名义,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此类“假证培训班”严重阻滞了中医药法的实施,对民间中医发展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假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名会让民间中医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产生误解,认为国家管理部门监管不严,给中医药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