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性疾病的挑战
中医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中医学是在古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理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中医以整体论为主导思想,以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注重与系统论融合,可容纳与吸收还原分析的成果,回归到整体,需要我主人随地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弘扬原创优势。
自明清以来,西学东渐,西医学涌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理、生化以及细菌学说的发展,西医学的优势变得日益明显,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逐渐增多,作为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国医国药与国学同步遭遇挫折。
1879年俞樾发表了“废医论”后,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与废医存药之声不绝于耳,中医学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生存危机,严重的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废止中医案”的挫败,诚然是老一辈中医学人为争生存的胜利,然而亦与饱读西学而崇尚国学仁人志士的呼吁相关联,更加说明了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
但经历的困境与危机同时也警醒着我们中医人,形成于2000年前的中医学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缺陷和不足是难以回避的,在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今天,中医人该采用怎样的心态和对策?时至今日,已进入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科学人文互补互动,东学西学融通和合,为中医药学的复兴拓宽了思路,悄然兴起的机遇莅临,中医学人期盼着学术的进步,事业的发展。
虽然在上世纪西医学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依托于还原论发展起来的西医学深受封闭系统观的影响,逐步淡化和摒弃了人文关怀和环境生态的影响,倾注于运用生物学及数理化等学科的成就来定位和评价自身的研究,其方向从人体深入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甚至蛋白、基因等分子生物学领域,不可否认,还原论指导下的西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疾病的防治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由于临床疾病与健康状态是多元、多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越来越多地面对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免疫性疾病等慢性高致死性或“终身性”疾病的困扰,如果仍旧采用从器官到细胞再到基因的还原分析方法,寻求特征基因与靶标药物的研究,那么在这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将收效甚微,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西医学这种研究模式自身的缺陷性。
复杂性疾病是指由多基因位点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一系列遗传病,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类疾病。“复杂”二字体现在其在多基因位点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下,超越了一个部位、一个器官和一个系统,影响到了机体的多个系统和机体整体的平衡状态。
随着现代人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心血管、肿瘤、糖尿病等诸多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高,俨然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今西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与单基因遗传病不同,每单个因素在复杂性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甚微,显然,寻求单个特征基因,针对单一靶点的药物治疗模式难以胜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在复杂性疾病的研究中收效甚微。因此,后基因时代对复杂性疾病的多基因组学相关性研究以及环境与多基因的相关网络系统的建立亟待解决,而西医学在这方面的缺失,也为中医药治疗复杂性疾病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Leroy Hood提出“系统生物学”的学科概念,通过对细胞内所有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在各种扰动下的动态测量,利用数学建模,明确细胞的设计原理和运行规律,达到重新设计新的系统或者优化现有系统的目的。
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生命过程,不是系统生物学独创的观点。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尤为重视整体观,把人的生命运动放在自然、社会、历史这个大系统中考察,采取综合的、整体论的方法去研究人的生命运动。在中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新的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疾病谱发生改变。
复杂性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相同基因类型的个体是否发病,其特征差异与心理和环境因素相关。
01
复杂性疾病的特点与中医防治理念相符
中医非常重视以整体的、开放的观念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认为不仅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除了受人体自身体质强弱的影响外,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整体论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形神一体”是健康运行和疾病防治都要遵循的法则。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也”。可见,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息息相关,人体的一切特性如结构、特征、功能、状态、行为等都深深的烙上了环境的印迹,而人的健康或疾病都应该从人和环境的关系中寻找答案,人“应”天地则康健,人不“应”天地则病生。
复杂性疾病之所以呈现越来越高的发病率,是因为人不“应”当今的环境。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质量每况愈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营养过剩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加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作息、不利的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在严重的影响和干扰人的身体健康,而疾病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趋势。
如高血压病患者不仅仅是表现出血压的增高,可能还会伴随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紊乱的现象,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不同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加剧了疾病的复杂性,使复杂性疾病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难题。
中医在治病过程中同样重视整体论的应用,将排除不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治疗疾病方法的一部分。
《素问》曰:“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如居住在北方的哮喘患者,除常规的用药外,往往选择在冬天搬到温暖的南方居住,以避免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缓解哮喘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而现在对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无论在用药、饮食还是心理上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长期较好地控制血糖、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产生,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水平都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应将“整体观”“天人相应”的思想融入到复杂性疾病的每一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在看待疾病本身的同时,重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分析,不仅要从治疗疾病本质入手,还要预防和剔除对疾病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因素。
02
西医学对复杂性疾病防治的缺失
为中医迎来发展的契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表明单靶点药物对于复杂性疾病,存在许多的局限性,通常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毒性很大,很难治愈多基因疾病。
这是因为高选择性的单靶点药物抑制单个靶点引起细胞代谢系统的不稳定,以及药物与靶点之间高度亲和,使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单靶点、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药物研究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的药物研发模式。
多个靶点协同作用可以克服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由此产生的多靶点药物治疗可以同时调节复杂性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思路逐渐将复杂性疾病的治疗转移到靶点之间的关系上,如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将药物发现的重点放在蛋白与蛋白的关系而非一个蛋白上。
面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组合治疗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医药理论体系强调治疗药物遣药组方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这与系统生物学着重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或组分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而共同发挥治疗作用,与系统生物学范畴的多靶点药物治疗相符。对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或各组分的多环节、多靶点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将成为方药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西医学是以还原的、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复杂性疾病,而这种还原性科学信奉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视逻辑推理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决定性环节,从根本上排斥实践经验于科学知识之外,轻视甚至否定了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复杂性疾病的作用。
而当代复杂性科学回归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第一性观点,重视直觉或悟性,主张采用“经验+直觉+实践检验”的方法,可见复杂性科学在认识论上跟中医有深刻的共鸣。在只讲唯物史观不许讲唯心史观的年代里,何谓恬淡虚无?太虚元气原象的本体性回避不讲?今天应该给医生与医学生一些唯心主义的健康和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有益的内容,因为认知、情感、思维障碍与疾病发生至关重要。
中医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遣药组方原则,以开放的、整体的观念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在疾病前善于“未病先防”,在疾病中长于“既病防变”,在治疗中利用中药复方多靶点调节的优势,针对复杂性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干预和治疗,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医药将为复杂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在未来的生物医学领域及人类的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转载自《中医梦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