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简称《年鉴》),原名《中国中医药年鉴》。创刊于1983年,每年1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刊行,先后连续编纂已发行21卷。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中国中医药年鉴》自“2003年卷”起,分“行政”与“学术”两卷出版。目前刊行的《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主要介绍全国中医药的学术进展,并调整栏目予以编纂而成。
《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编辑委员会,由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并由历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院长任主编。笔者对这部编著的重要性,也只是逐步地提高了认识。因为在我国中医药历史上,从未见有《年鉴》性质的中医药编著。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中医政策的指引下,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为广大医务人员点燃了明灯,照耀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受到全国各界的关切与重视。《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的内容十分丰富,今以“2004年卷”为例,结合过去某些年度卷的编篡设计及各个专顶栏目的表述,可以体会到主编、编委以及各个学科编辑,多为读者考虑的良苦用心。他们不断改进或补充分类项目和编写的重点内涵,在学术的全面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作出了令人感佩的积极贡献。
笔者翻阅了“2004年卷”《年鉴》的目录,其中包括“特载”、“专论”、“校院长论坛”、“学术进展”、“记事”诸项。末附“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所需阅览的各项资料文献。在该卷目录分项中,“特载”记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给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贺信,着重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再联系吴副总理倡导的要把“名院、名科、名医”的文章做大,和重视“名厂、名店、名药”的广泛宣传。这都体现了中央和政府对中医药学重大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反映了党的中医政策所具有高瞻远瞩的策略性和指导性。在“专论”栏中,选刊了佘靖副部长在全国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使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获悉了《中医药条例》颁布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而“校院长论坛”栏,属于新增栏目。主要是让读者了解过去一年中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育事业和校院发展的实践与体会,又能获知校院长们对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恰当地解决多项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有赖于“后继有人”、“后继有术”,而“校院长论坛”在这方面的建言和真知灼见,是广大师生和中医药同道十分关注的一项内容。至于“学术进展”栏,则是《年鉴》的主体部分,几乎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其中的“理论研究”,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理论;“临床各科”则有名医经验、传染科、肿瘤、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推拿、气功、护理等,分目详明,包罗周全。其中特别是对临床常见多发病和疑难重证,尤多弘扬创新的阐论,特别是对诸多病证的治疗,有较强的借鉴参考价值,其中不少临床选题结合实验研究;有些选刊的论文,还着重介绍具体治法的研究(如:针刺手法研究、高脂血症的治法与研究、褥疮的护理等);这对广大从事实际医疗的同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我国有几个城市、地区,曾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局部流行,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烈性呼吸道传染病(“WHO”将其称之为“SARS”病),在“2004年卷”《年鉴》的“传染科”一栏中,特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治疗与研究,突出中医药治疗“SARS”病的学术渊源、诊治方法和疗效,择要介绍了全国各地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展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书中还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加快患者免疫功能恢复,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加快患者的康复。”这又体现了《年鉴》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的学术特色。至于“中药”栏,以阐论中药现代化(这是“2004年卷”《年鉴》新增的项目)、中药资源、药材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剂、中药炮制、中药药理、中药营销、方剂研究为主。过去的《年鉴》,在“中药”栏有“开发利用”一项,今已分化为“中药资源”、“中药药剂”和“中药营销”分栏),我们可以从看出,当前的中药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创新的成果,而研究的手段与方法较前亦有很大的提高,早已越出古代本草研究的藩篱。在“养生与保健”栏中,“2004年卷”《年鉴》主要介绍非典型性肺炎具有中医诊疗特色的预防。“医史文献”栏,则重点阐述医药文献、学派研究、医药史及医药数字化虚拟研究,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中医药文献研究的现代化对读者颇多启示。“台港澳中医药”和“国外中医药”两栏,提示我们深入中医药领域,应该掌握了解国内诸多有关信息。其后是“教学研究”栏,突出了教学方法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最末“纪事”栏,表达一年来全国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年鉴》的编刊发行,是整个中医药界的现实需求。其最大的学术特色,可用“学验俱富,覆盖面广,可读性强”加以概括。至于《年鉴》内容是如何编写审定的,《年鉴》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收录上一年度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发表的优秀论文,经《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编辑部学科编辑筛选论证,列出相关学科拟反映条目,由专业作者编写,学科编辑和主编初审、复审,最后由编委会审定后出版。”这是编审人员精心设计、广搜博采,付出辛勤智力劳动的结果。值得赞佩!
笔者不禁忆起1982年,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向卫生部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提出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和文献研究的若干指示。嗣后,全国中医文献界专家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议。笔者作为北京的代表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整理出版数百种经过点校整理的古代医籍名著。卫生部有关领导能紧跟形势,于次年(2003年)即组织成立《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并开始编纂出版《年鉴》,《年鉴》是和《中华本草》、《方剂大辞典》等几种巨著,属于当时全国中医界重要的大型工具参考书,而《年鉴》则是延续期最长、历史规迹最清晰的中医药学术论著,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十分重视的编著。笔者认为《年鉴》的编纂刊行,和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吻合,因为它既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前进的方向,也代表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年鉴》对全国中医药每一年度的科研、临床、教学工作,特别是政策指导、学术进展和诊疗经验、实验研究等方面,能作出高层次的归纳、阐介,并在资料众多、择优选用和重视科学内涵等方面下功夫。作为是传世佳作,《年鉴》将为新世纪的生命科学、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以及丰富国际医学等方面,展示一派大好形势。我衷心希望《年鉴》在中医药界,能引起广大读者更多的关怀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