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医药教育工作概述
2000年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密切结合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特色,加强宏观战略研究,扎扎实实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表现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分类指导;调整教育结构,加快教育发展;重点学科先行,带动基本建设。
(一)体制改革把握机遇,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顺利完成局属院校体改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交地方,省局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后,划归教育部管理,部局共建。与行业外联合办学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中医药院校分别与清华、南开、复旦、中山等18所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收并医专、卫校,积极扩展规模:收并10所在体改中困难较多的院校,兼并学校占地面积439亩。异地重建、扩建,形势喜人。抓住区域经济发展重视中医药产业和国家向教育实行低息贷款的有利时机,中医药院校异地重建、扩建规模空前,据不完全统计,10所院校扩建面积总数达6130亩(1998年体改前,30所中医药院校占地总面积5192亩)。地产总值达9.38亿元,拉动地上建筑和设备投入的经费将十分可观。
(二)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促进了教育结构调整 近两年高等中医药院校本专科招生以年递增50%的速度发展,1998年招生11,300人,1999年招生16,400人。2000年招生23,900人;高等中医药院校本专科、成教本专科、研究生、留学生及西医院校中医药类本专科,在校生总数近三年分别是64,326人;85,865人;99,654人。师生比近三年分别为:1:9.5,1:13.1,1:15.2。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医学知识零起点的中医药自考生、电大生、函授生明显压缩。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如中医高护、中药类、研究生和七年制发展迅速。其中研究生2000年招收1800名,在校生4560人,较1998年(2789人)增加近一倍。面向中药产业、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和西部地区,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市场前景乐观,倍受重视,高职招生发展快,以成教部、重点中专,收并的院校为基础,申办高职学院的已达到15所,广东已正式挂牌。
(三)2000年7月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全面总结了22年来研究生教育的成绩和办学经验,着重指出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结构中临床应用人才比例过小;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不强;博士研究生知识不博;本硕博三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发展临床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生必须以提高临床能力为目标。中医药研究生培养,博在硕士段、创新在博士段、本科教育重在三基培养打好基础。与国务院学位办联合下发了2个文件:《改进和加强中医药研究生工作的意见》及印发会议领导同志讲话。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10个(中医学5个,中药2个,中西医结合3个)。新增博士授权点10个(中医5个,中西医结合5个)。新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12个。新增开办七年制中医专业院校6所,总数达11所。学位办原则通过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2001年试招生。
(四)农村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 重点中专建设,进一步坚定了中专教育面向农村基层、中药产业、城市社区、西部地区的办学方向。医疗类专业生源84.6%来自农村,91.8%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基层工作。4所中专为中药产业培训在职工人,8所学校面向西部地区招生。8所重点中专与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或经省教委批准独自开办农村中医大专班或中药高职班。局重点中专建设投入建设经费到去年底达8247万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投入430万元,占5.2%)。8所重点建设中专学校,有5所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专评估验收并正式挂牌。8所重点中专学校全部向省教委申报升级为高职学院。全国52所中医药类中专校生源基本有保证,高职收费达6000元,生源仍招收有余。
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在陆续颁发系列继续教育文件的基础上,又下发了《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试行)》,明确了中医药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登记单位、项目主办单位并用《登记手册》和《登记卡》记录继续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2000年批准的87个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已完成83个,占96%,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达7900人,地方主管部门普遍反映继续教育项目质量有提高,参加培训人员数量有发展。更新继续教育手段,探索远程网络教学,选择了中医骨伤、儿科、眼科、针灸等六个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制作了网络教学课件,拟作为明年继续教育项目正式公布。第二批师承出师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与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成了检查验收委员会。同时对报来的25个地区或单位的验收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按验收要求完成了分类录入工作。
(五)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向需求,改革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七年制中医专业已有:中医传统型、中西医结合型、对外交流型、高层次科研型、临床中药等8个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调整有突破,专业过多,口径过窄,知识能力社会适应性不强等弊病有所克服,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了口径过小的专业8个,并通过主辅修制,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有进展,专业调整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前期打通基础,后期专业分化,柔性设置方向,减少内容重复,突出能力培养,通过知识整合,为主辅修制创造必要条件。加快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中医药院校建成多媒体教室82个,座位9640个,完成研制CAI课件150多个,还有118个正在研制中,直接投入经费约1800万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16所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实验室和模拟病房。在局级教改立项课题的基础上,有18个课题升级为国家教育部部级课题。
(六)局级重点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第二批局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特点:组织形式集约化,医教研、人财物统筹兼顾,形成优势,建设坚持三条原则: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公开招标,竞争立项;2一1淘汰制进入2期定点建设;实施“一拖五”建设模式,整个建设在全行业产生广泛推动作用;实施七个方面的建设内容:界定学科范围,古今文献整理,分清教学层次,探索研究方法,学术有创新、技术有突破,经济发展有贡献,队伍建设有梯次。工作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公开投票、学术审查、指导委员会评审四个程序后,除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药学三个学科尚需进一步研究,使建设工作落在实处外,其它26个学科一期建设点已初步确定,报局领导审定后可以先行下发。成人教材和中专教材编写工作已全部启动,涉及5个专业和57门教材。全国公开招聘主编、副主编、编委,申报中专教材编写人员达627名,根据条件,竞争择优入选。完善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激励、制约机制。体现职能转化,委托学会组织实施。
(贺兴东 陈梦生)
内蒙古蒙医学院等合并组建内蒙古民族大学
经教育部批准,地处通辽地区的内蒙古蒙医学院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新组建的内蒙古民族大学涵盖文理工农医等8个学科门类,近40个专业,3个硕士点,在校生6500人,成人本专科生4400余人。成立于1987年的内蒙古蒙医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培养蒙医药高级卫生人才的院校,先后为国家培养本科毕业生近2000人,其中蒙医本科生上千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为进一步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内蒙古自治区根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规划,决定在通辽市的三院校实行实质性合并成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成立后将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全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办成以师范类专业为主,兼办非师范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并突出办好传统蒙医专业。
(陈梦生)
黑龙江、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辽宁、浙江、湖南中医学院
获准2000年开办七年制中医专业教育
2000年教育部下发正式批复,同意部分高等学校开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其中黑龙江、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辽宁、浙江、湖南中医学院等六所中医药院校设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河北医科大学设置七年制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每校招生规模暂定30人,面向全国招生。这是继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中医药大学之后又一批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在经过多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得到广泛普及,中医药的高层次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毕业生原则上可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各学校的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规定,认真组织好招生、与综合大学合作教学等工作,确保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另外,教育部还同意湖北、福建中医学院筹建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待办学基本条件完善后再申报设置该专业。
(陈梦生)
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
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7月3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后的新北京中医药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是一所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管理,两院都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辖北京地区的直属院校。根据中央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安排和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校院合并,实现了资源重组和体制转换。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生近5000人,留学生总结数达540人,教职工2600余人,学校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部局级重点学科,两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11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15个,并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原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郑英良同志任新校党委书记,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任新校校长。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徐锡安等领导同志出席2000年7月31日召开的校院合并大会并先后讲了话。他们希望新组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要在发扬自己优势的同时,调整办学思路,拓宽办学方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传统医药学术交流的桥梁,为首都地区乃至全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校领导表示将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中医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社会紧缺人才的教育基地、解决中医药学术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的医疗基地;办成我国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心和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心;办成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和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
(陈梦生)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
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研究》,历时一年,于2000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该项目经过调查、研究、论证,明确了中等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中药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根据明确的中药专业岗位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采用大中药专业下分设中药制剂、药品营销、药材生产三个专门化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加强技能实践教学。整体方案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
(徐金香)
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0年6月16日印发了《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登记工作。各中医药机构是具体实施登记的单位,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主办单位负责开展项目活动、授予学分和出具证明。从而使各单位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同时,使所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的情况依法得到记录,并作为评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考核依据之一。
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中有13个地区或单位开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后,按相应阶段直接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工作。
全面提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及特色,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是2000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体现的核心内容。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87个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完成了83项,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7900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网络技术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可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骨伤、中医儿科、中医眼科、男性病、中风、针灸等六个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和专病进行了论证,并委托有关网络公司制作并完成了网络教学课件,作为2000年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正式进行公布。
(张为佳)
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创办于1978年。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开创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史的新篇章,并以其学科特点和文化特征,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部分。22年来,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总结经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0年7月6~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以及各地学位办的大力支持,27个省、市、自治区共8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作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全面发展》的报告,国务院学位办赵沁平主任、教育部高教司林蕙青副司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七个中医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代表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副局长作大会总结讲话。与会代表对《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的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期间还宣布成立“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会议总结了22年来研究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即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已具备一定规模,学位授权已涉及医学、哲学、工科、理科、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卫生管理和哲学等6个以上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中医药单位2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71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单位1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84个。基本形成中医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多种类型和规格的教育结构;已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为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至1999年6月底止,已培养博士825人、硕士6924人,研究生班毕业318人;初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条件不断改善,已建成一批能基本确保质量的培养基地。同时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现有硕士生导师1827人、博士生导师379人。同时,会议认为当前研究生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对人才规格和培养标准缺乏整体设计,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重点不突出,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影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学位授予质量的主要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结合学习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面向新世纪,改进和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强调在充分认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同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扩大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教育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试办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教育,以及实施硕博连读、本科生直接攻博等等,并部署了当前应抓好的几项工作。
会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而且求真务实,改革的措施切实可行。
(许云秋)
2000年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工作情况
2000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报考人数244 948人,其中中医类别考生47 304人(包括中医43 087人,民族医790人,中西医结合3 427人)。中医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率82.51%,淘汰率17.49%。考生成绩反映出学校、专业、类别、地区间的差异,也基本上考出了考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了考试的目的。全国2000年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总体与1999年相比,例题质量有所提高,考试工作程序更加完善和规范。
2000年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为: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医师316分,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56分,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蒙医执业医师255分,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藏医执业医师350分,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藏医执业助理医师152分,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维医执业医师347分,具有规定学历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维医执业助理医师115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304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304分。
(吴 凯)
中医药院校增加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实践,进一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增加新单位。其中山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准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长春、湖南、河南、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陕西等九所中医学院获准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要求各新增试点单位自接到正式通知起,招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均应根据授权的级别,按照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进行培养,同时也可按照有关程序接受符合条件的优秀在职临床住院医师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工作。
(陈梦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赴德国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应德国德中人才交流与经贸合作促进会的邀请,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团并带队,有全国两所高等中医院校、九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两个省、市中医(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北京国际旅行社翻译参加的赴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团一行18人,于2000年4月12日至30日在德国进行了学习培训。
培训团广泛地接触了德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及法律顾问,通过系统讲授、讨论交流、实地考察,较为全面地学习了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教育体制的运行状况。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德国工商局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概况、德国行业工会对职业教育中劳资关系的调节作用、德国医学教育概况、德国医疗保险及法律体制、德国自然疗法医生的培养概况、德国中医教育的现状等。
通过学习考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结合我国医药卫生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实际,提出①应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科学全面地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②加强社会统筹规划,使职业教育更紧密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需求。③利用多种调控手段,调动多种积极性,协调多方面利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应重视解决好如何促进和调动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如何合理而有保证地从多方筹集职业教育的资金。④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保证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为基础,建成一批中医药职业学院;根据职业培训计划与质量标准的要求,合理定位,研究并拟定各层次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学要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建设相应的确保、技能培养与训练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体系,编写相应教材;建立科学有效、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测评分析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学校与社会之间,尤其是同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有机联系机制,在经费筹措、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建立学生可以动态升降的制度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及其基地建设。
(陈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