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99

 

2000年中医药科技工作概述

    2000年中医药科技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是:转变职能,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制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理清中医药科技的思路,发挥中医药科技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站在国家高度,加强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促进多学科的参与渗透,推动中医药科技的突破和跨越发展;抓科学管理,注重管理创新,提高中医药科研的成果显示度。

   (一)组织开展了五项战略软课题研究,起草了两项发展规划  牵头组织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关键问题的研究”、“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增创中药新优势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地位研究”等5个战略研究的软课题;起草了“中医药科技基础性工作规划”、“中医药古代文献研究发展规划”2个发展规划草案。这些工作对明确中医药在一定发展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探求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步骤和可行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将中医药科技发展列入国家的宏观发展计划奠定了基础。

   (二)召开一系列专题研讨会,提出了一系列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新思路  组织召开了功能检测与中医药诊断的研讨会、中药新药研究新思路研讨会、基因组学与中药现代化研讨会等,形成了一系列中医药科研的新思路:基础研究提出了“以方法手段的首先突破,带动中医药理论的突破”的思路;临床研究领域提出了“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内容的思路;证候学研究提出了“证候基因组学”等观点;中药研究根据目前以有效物质为主体研究开发的状况,提出了“以疗效提高为中心,以最佳工艺筛选结合高通量筛选为核心内容,建立研究平台”的思路;针对中医药古代文献在中医药科研中的作用,提出了“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工程”的思路和实施的方法;提出基础研究要出理论,要有科学的假说,要有临床研究的基础。临床研究要以解决临床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提高临床研究设计水平为起点等思路,推动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程。

   (三)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对中医药科技的支持  我们的做法是:打破行业概念和所有制概念,争取多学科、多部门的参与和合作;争取各部门对中医药科技工作思路的认可,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将中医药的科技工作纳入到有关部门的工作规划当中去,通过一些项目的共同推进,为中医药科技发展争取更多经费支持。

    (四)沟通与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结果  我们与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共同完成的《现代中药产业化关键问题研究》研究报告,为国家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目前国家计委已将“现代中药”列为“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22个专项之一。这个专项将使中药行业至少得到10亿元的经费支持。这在建国以来是从未有过的;与科技部共同开展《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已被确定为科技部“十五”攻关专项,中医药科技攻关经费将会比“九五”期间增加近4倍(从“九五”的2700万元到1亿元);与科技部的沟通,使中医药科技基础性工作的有关条目被单独列入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招标指南中,对中医药行业争取经费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了解,2000年可获得经费上千万元。

    (五)抓好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  注重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管理软件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20002001年局科研基金课题招标的组织管理、课题评审办法、组织多学科参与中医药研究、推动企业中医药科技工作、发挥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管理思路。一些管理的办法还被兄弟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所采用;抓重大、重点课题的管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首期两年研究经费1300万元已到位,2000年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和课题制,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来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通过对一年来研究工作检查,表明项目基本按原计划在执行。“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根据进展情况,突出重点、及时调整计划和经费,坚持了滚动的的原则:组织了“常用中药材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研究”等“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到位经费390万元。抓对行业发展和学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启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本项目拟通过对100项中医诊疗技术的系统整理和进行科学严谨的临床评价、技术规范工作,解决中医诊疗技术规范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基础性工作。2000年先在北京5个省市等试点,取得经验在全国推开;抓研究项目的成果显示度,2000年是“九五”科技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已验收课题的情况显示,中医药攻关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其中“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该课题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制定了统一的“攻关内容和技术方案”,4个专题组分头实施,有32个单位460余人参加,以70种常用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出654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88个),确定了112个化学对照品(其中定量用对照品83个,专属性成分56个)。研究建立了科学、先进、客观的中药材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通过代表性药材样品的检测,提出质量标准建议及起草说明。有16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载入中国药典(2000版),其他50余种常用中药材均已分离和制备了专属性对照品和含量测定方法及专属性鉴别实验,将被中药新药研究广泛的采用。

    (六)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242个科研院所转制以来,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正在进行,15个部门所属29个社会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按国务院、科技部的总体安排,中国中医研究院作为社会公益性科研院所试点单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20004月上报了改革试点工作任务书,年底上报了改革总体方案,明年将正式实施。

    (七)全面推进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工作  在完成实验室分级登记试点工作后,适时地召开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管理工作会。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实验室的分级登记工作,湖北、福建等地已经完成了首批一、二级实验室的评估。

(刘保延、陈梦生)

 

“九五”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验收

“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及“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中医)”项目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议,国家科技部批准,于1996年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01226日进行了两项目的验收,一些专题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有的成果已实现转化,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13个专题,参加单位71个、参加人数899人。经费总投入3894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700万元。申报专利18项。发表论文270篇。

“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中医)”项目21个专题,参加单位77个、参加人数832人。经费总投入328637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000万元。申报专利5项。发表论文302篇。

(苏钢强)

 

中国中医研究院列入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1999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颁布了“关

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应用型科研机构原则上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转为中介机构等。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要实行分类改革:对于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20003月,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05月,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继242所原部属科研院所转制后,2000年科技部开始了对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试点工作,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列入全国29个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给予更多自主权;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培养、留住人才,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了推动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体制改革, 2000529日~67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靖、副局长李振吉带队,由局办公室、科教司、人政司、医政司的有关司长、处长参加,去中国中医研究院就科研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7次座谈会,听取了基础所、中药所、医史文献所、骨伤科所(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有关管理干部、科研人员的意见以及研究院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见,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院长、姚乃礼常务副院长以及有关职能处室的代表参加了座谈,先后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调研组宣传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政策,了解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建议:中国中医研究院管理体制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中国中医研究院管理体制改革整体设计。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院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调研小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配合、指导、协助工作。先调研、收集资料,然后形成调研报告,提出研究院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探索实行理事会制,形成理事会决策、院长负责和日常管理、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的管理体制。

    第二步:确定中国中医研究院改革具体方案。成立理事会,组成院领导班子,人员到位,具体运作。进行研究院、各二级院所内部结构调整(包括专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转变机制、人员分流,人事制度改革、职称改革、工资制度改革。搞好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改革试点工作将于2001年全面展开。

(洪  净)

 

“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课题启动

为落实2000年中医药厅局长会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的发展”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展现民族医药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03月正式启动了“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课题。

    课题启动之后召开了5次会议,提出了总报告框架、研究内容,确定了组织形式、研究活动安排,制定了调查表格,编印了“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信息动态”内部刊物第一、二、三、四期。

    2000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在北京举行了“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研讨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和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课题组主要成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务院西部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对外经济贸易部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应邀做了专题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课题分为一个综合课题和十二个子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现状、东西部中医药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战略、地位与作用以及建议与措施。该课题组组长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综合课题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乃礼牵头,十二个子课题分别由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医药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牵头,并邀请相关人员参加。

该课题研究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统一思想;二是综合课题研究结果要为国家制定中医药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各子课题的研究结果要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地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三是争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赵      净)

 

完成20002001年度局级课题招标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20002001年度课题招标工作自199910月开始启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至200010月完成了各项程序。本期招标共受理申请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研究三类课题1360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均参与了课题的申报,行业系统内单位申报占80,外系统单位申报占20%。经我局科研基金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审,共有257个项目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20002001年度课题计划项目。

    计划项目包括基础研究类课题128项:其中重点课题4项,普通课题71项,民族医药课题6项,青年课题19项,立项不资助课题28项;临床研究类课题106项:其中重点课题空缺,普通课题64项,民族医药课题7项,青年课题19项,立项不资助课题16项;开发研究类课题23项:其中立项资助课题3项,立项不资助课题20项。

    本期招标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面向临床、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需求。

    招标的目的是:科研战略调整,理顺中医药科研分类研究的主攻方向,引导科研人员观念的转变,突出目标的明确性和结果的实用性;培养人才、增强科研能力,强化科研设计,引导科研人员在解决医、教、研、产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科管水平,通过理顺科研管理层次和采用先进管理模式和手段来提高科管水平。

本期招标工作特点是:既给政策,也给工具。出台《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中医临床研究发展提纲》、《招标指南》指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同时配套出台《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指南》、《中国中医药科技》光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管理办法》提供研究工具,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强调研究目标必须明确。研究结果必须体现为基础研究要出新的观点,新的学说、新的理论。临床研究要出“四新”,新的方法、新的方案、新的方药、新的诊疗设备。开发研究要出新产品,社会需要、市场需要、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扶苗”是加强科研管理的重要一环,“扶苗”一环是科研过程管理的第一环,其成功与否将对其今后的“田间管理”及科研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扶苗”工作在本期招标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宣讲、培训、标书修改完善,从申报书与任务书比较来看,质量有很大提高。全新的标书设计树立了突出重点。简洁的理念,紧紧抓往(课题)“想干什么”-一目标、“想怎么干”-一科研设计、“能干什么”-一基础(人员和前期工作)三个重要环节,在全面反映课题内容,突出重点的同时尽量简洁,尽最大努力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研究经费基本能保证完成科研任务。尽管只要求对临床研究重点和普通课题匹配经费,但各单位积极性很高,对各类课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匹配。临床普通课题共匹配4128万元,平均每个课题1136万;青年课题共匹配2279万元,平均每个课题42万元;民族医药课题共匹配203万元,平均每个课题676万元;立项不资助课题共匹配1609万元,平均每个课题1149万,基本能保证解决一、二个临床实际问题所需科研经费。招标工作力求作到科学管理。招标之前配套出台全新观念的文件和工具,明确了研究方向、管理层次和提供了实用的工作工具。评审过程中的盲法、三审制、评估量表、分布与集中评审法、计算机刷卡等管理措施的应用体现了严谨和公平原则,并保证了质量。“扶苗”工作加强了先期管理,提高了科研课题的质量,基本上达到了本期招标的三个目的。通过这些工作锻炼,提高了科管人员,同时也基本确立了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学管理程序。滚动项目新思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设想,从临床课题研究经费中预留100万元用于资助滚动项目,旨在不拘于招标周期,主动寻找、发现有特点的,有苗头的,好的临床项目予以随时切入,扶持和促进出一批好的临床研究成果。

(林超岱)

研讨基因组学发展与中医药现代化

为更好地探寻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的结合点,促进基因组学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199931314日在北京召开“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之后,再次于20001178日在广州召开了“基因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讨会。

    参加研讨的专家有沈自尹院士等30多位专家及基因相关学科、中医药领域20多个单位。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邵立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保延参加研讨并讲话,他们希望中医药界抓住基因组学发展的大好的机遇,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结果。

    一、基因组学和中医药学的协同发展

    基因组学及其相关学科,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技术等的建立和发展代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正从微观走向整体和宏观。中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整体观、辨证观思想,为基因组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要求中医药的研究应从整体走向局部和微观,并将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目前基因组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日趋成熟,可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因此中医药学和基因组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对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刻理解,而且将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及未来科学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基因组学和中医药学的切入点

    1、中医证候相关基因的研究  中医证侯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和调控的具有时空性、系统性及层次性的临床症状群的功能态,其表型特征在人体的不同层次及特定时空区域有其相应的特定物质基础,因而在基因组水平上亦有其相关基因特征。在后基因时代,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及其相关技术平台的建立,已经为中医证候学与基因组学的结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这种结合既有利于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突破中医药研究的瓶颈,又有利于疾病相关基因、病证结合相关基因及模式生物的研究。目前研究思路及可以着手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不同证候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谱的研究;易感基因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不同干预下的表达谱差异分析(方证关联、病证相关)。

    2、道地药材与基因组学研究  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和质量管理是中医药临床疗效和中医药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目前基因组测序等技术,为中药材基因组图谱的建立和数据库管理提供条件,从而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药材鉴定手段和质量控制方法,促进GAP的发展。同时亦可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等方法来提高目的成分(有效成分)的产量,降低或消除有毒成分。

    3、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及药物筛选  中药复方作用的多靶点特征与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及生物芯片的成千上万的基因或蛋白的检测方法在思路与方法上的相似性,生物信息学及结构生物学及其相应技术,如2D一凝胶电泳、质谱分析等技术的突破,将给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带来希望。在机理研究的同时,也为药物的筛选工作提供了有用的技术平台,目前在基因组水平上的药物筛选工作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国内外数家研究机构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中药复方的药物筛选必须建立在相应证的模型基础之上,因而规范化、客观化的中医证的模型是制约中药复方药物筛选的关键问题所在。

4、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研究中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整舍  不同基因突变可导致相同的临床表现,而同一基因在不同个体的不同表达及基因外改变的存在,表明仅靠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每个个体都是他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的协同发展中应超越还原论(Beyond  Reductionism),将简单性与复杂性整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中基因与基因、基因与蛋白、蛋白与蛋白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的认识,而且将启发我们深刻理解中药复方多组分通过对多靶点间存在的复杂的级联反应的非线性调控来沟通基因型及其相关的表型。

    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药物基因组学与三因治宜   医疗的最高境界是个性化治疗,即根据每个个体基因组上所存在的与药物作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有利于对药靶的理解、增加用药的有效性,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和减小危险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深入研究在推动药物基因组学发展的同时,亦可加深人们对中医药三因(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的认识。

(洪    杨龙会)

2000年度国家奖励(中医药部分)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体系自2000年起在国家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设置中医中药专业评审组。国家科技奖励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设置的原则是既非按行政管理范围划分,也不是按行业划分,而是综合考虑各学科、专业、行业的特点,结合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实践,既要考虑相对科学、合理,尽可能避免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又要注意学科、专业间综合与交流。

    中医中药专业评审组主任委员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分别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院士、李连达教授担任。

    中医药成果申请国家奖励项目的可以经由三个途径推荐:国务院相关部、委、局,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所在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以上共同推荐。

2000年度经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6个项目中有4个项目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建华等;“薏苡仁酯制剂及其抗癌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浙江省中医院李大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袁浩等;“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研究”,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吴以岭等。

(林超岱)

北京中医药大学“211工程”立项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013日前同意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开始建设。至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唯一一所单位,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

    正式立项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中医内科学、内经、中药鉴定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外科学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使其成为我国高水平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基地之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计算机校园网、中心实验室、图书馆电子化信息系统筹项目,以此推进教学内容、手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改善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

    北京中医药大学19982002年“211工程”建设总投资为5000万元,到那时,该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将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陈梦生)

挑战科研新领域――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提起位于珠海经济特区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e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人们马上就会将该中心和我国著名药剂学专家郑梁元教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1997年经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依托于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建立的旨在推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骨干研究中心。“中心”按照“小核心、大网络”的架构建设,以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先进科学的管理,溶汇一流人才,建立起国家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

    (一)主要研究开发服务领域  现代中药新药及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现代中药工程设备的研究和推广;现代中药新工艺、新辅料、新产品的推广;现代中药产品的国际化;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有效成份的研究;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产品资讯、合作交流和中医药专业人员培训;现代中药产品的市场策划、植物标准化提取物的内外贸易。

    (二)组织结构  “中心”现有科研及管理人员38名,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中心”有先进的工艺研究室、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中药制剂研究室、药物分析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工程装备研究室、自动化研究室和现代中药质量评价中心。

(三)可供转让或推荐使用的成熟技术成果、专利、产品  有超微粉碎技术及设备;中药连续提取浓缩机组(TN100);中药专用喷雾干燥塔。

(四)可提供的服务项目  承担中药新药和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承担传统中药的现代化改造;承担植物标准化提取物的达标或纯化研究;承担中药工程技术、产品等资讯,中医药专业人员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重点工艺研究实验室及检测设备对外开放及服务;中药企业GMP改造及企业发展、策略指导或组织实施。

(河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