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医药教育工作概述
2001年中医药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结合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特色,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战略研究;抓好学科建设, 促进学术发展;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扎扎实实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完成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筹备工作
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取得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拟召开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并确定会议的主要任务为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结合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加强宏观战略研究;逐步建立适应新世纪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效益。为筹备好这次会议,我司组织专家对北京、浙江、上海、广东、四川、河南、山西等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对中医药继续教育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初步积累了按照中医药行业特点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些经验。
二、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验收工作结束,开展第三批师承工作的主要文件基本完成
第二批继承工作自1997年上半年开始,到2001年年初,所有参加这项工作的35个地方和单位均完成了结业资格审查和规定的结业考核。经与人事部、卫生部多次沟通、协商,在对上报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类、整理、录入的基础上,由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专家共同组成考核检查验收委员会,对上报材料进行了检查验收,第二批共有845名继承人,其中710人通过了验收,通过率为84%。开展第三批继承工作的《通知》、《细则》等有关文件在与人事部、卫生部共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目前已进入具体的文件会签阶段。
三、顺利完成局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建设验收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重点学校建设工作实施计划,于2001年4月组织专家组对8所学校和另外3所自行建设申请验收的学校进行了验收检查。
局级重点学校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向职业教育转变中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中等中医药学校中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使中等中医药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到目前,8所学校均达到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标准,其中有6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局级重点学校建设工作,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收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良好效果。
四、试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试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2000年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速中医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工作的试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明确这次先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中医药高校试点,2002年开始招生,每校招收20人。专业为中医基础理论。招生对象为:文学、哲学、历史学、理学和工学5个门类,16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学制5年,实行5年一贯,中期分流,毕业后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根据《办法》,我司组织制定了《指导性培养方案》。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培养中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第二批局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实施
根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在各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经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评审,从66个单位,申报的267个学科点中遴选出24个学科,78个学科点作为本次局级重点学科建设点。本次局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如将重点学科建设从教育的角度提升为全局、全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了学科建设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七项主要内容)、调整了学科建设的模式,建立了有效运行机制、理清了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专科专病中心建设的关系。2001年11月19-20日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各学科的规划进行了认真的审定。
六、加强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教材建设
1、启动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教材建设 这次教材编写采取“政府指导、学会主办、学校联办、出版社协办”改革模式,引入了竞争机制,调动学校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成立了全国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目前,18门主干教材教学大纲已经审定,28门配套教材主编人选业已确定。
同时,受教育部的委托,组织申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作。全国先后申报中医药教材144本(其中五年制115、七年制29)。经组织有关人员及专家初步审定,上报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药教材84本(其中五年制64、七年制22)。
2、在藏医学教材启动的前提下成立全国高等院校藏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藏医学教材发展规划、检查并指导有关藏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3、协助《中医药名词术语辞典》(中文稿)出版工作 该书集中数十名专家、历经3 年多,反复修改、完善,于2001年10月份正式出版,成为当前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标志,为下一步辞典翻译和中医药外文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4、新版中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 此次教材编写有以下几个特点:学校广泛参与(医疗和护理两类24门教材,参与学校达28所,参编人数129人);管理上实施在专业编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编和主编单位负责制。在管理机制上,实施动态管理,对不能胜任的编写人员将及时予以更换;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保持中医药特色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以面向农村基层、城镇社区、中药企业培养人才为目标。更新观念,淡化学科意识,强化专业目标,整体优化,保持教材先进性和实用性。目前中药专业15门教材课程大纲已通过专家审定并报教育部。中医和护理类各门教材大纲已基本完成。
七、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
1、启动中医本科毕业生中医药主体知识和技能标准的专门研究 该工作在9月底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讨,提出制定中医本科毕业生中医药主体知识和技能标准,从中找出中医药人才标准研究的突破口。
2、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各研究项目均已写出中期检查报告。2001年12月召开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研究存在问题,部署明年验收工作。
八、“两项赛会”成功举办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高校武术比赛暨第六届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两项赛会”)于2001年8月11~16日在广西中医学院召开。“两项赛会”的召开促进承办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并且推动全国高校学生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时也扩大中医药行业在全国的影响与声誉。
(贺兴东 陈梦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建设验收结束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建设实施方案,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确定了8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建设单位。依据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建设工作计划及验收标准,2001年4月组织专家对8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建设单位和自行建设申请验收的学校进行了检查验收。局级重点学校建设工作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各校在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向职业教育转变中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中等中医药学校中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到目前,八所学校均达到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标准,其中六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椐统计,三年中,八所学校各方面投入经费共计一亿三千多万元。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投入占4.8%,地方投入占27.8%,学校自筹占67.3%。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使各校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三年来,八所学校共新征土地144亩,比原占地增加了17.4%,新增校舍131874平方米,比原建筑面积增加了47.6%,新增教学设备总值2574.5万元,比原教学设备增加了203%,新增图书27.25万册,比原藏书增加44.5%,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相对齐全,体育场地、设施完备,实践、实习基地不断增加,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本次验收合格的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有:河南省南阳中医药学校、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江西省中医药学校、湖北省中医药学校、重庆市中医学校、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湖南省中医药学校、四川省绵阳中医学校、北京市中医学校、江苏省连云港中药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
(徐金香)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和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1年4月份正式启动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该工作采取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学校联办、出版社承办”新机制,全部工作由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组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为了加强对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指导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由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等组成的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指导教材编写工作。同时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也成立了由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分管教学的校长组成的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研究会,专门负责高等中医药教材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开展建设编写、评价和推广工作。经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并结合当前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材分成主干教材、配套教材、改革教材和创新教材四个类型进行组织编写,目前已经确定18门主干教材、28门配套教材,其主编人选、教学大纲和体例要求以及各教材编委会已开始正常工作,预计明年底或者后年初组织进行审定出版。
(陈梦生)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
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从事中医学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进一步提高中医学理论研究水平和促进学术进步,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同时探索培养中医药高层次符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根据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高等教育司等,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从2002年起,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4所中医药大学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2001年8月21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试行工作的通知及《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
试点工作的招生专业为中医基础理论,招生规模2002年每校20名,与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同步进行,面向全国招生。凡获得理学、工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学士学位,并在本科阶段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获得相应等级证书的本科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均可报考。考试试卷的命题、制卷与阅卷等工作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织进行。考虑到考生本科阶段不同的专业背景,共列出49组试题供考生选择。
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按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后进行硕博连读,同时实行中期筛选制度。根据试点工作培养要求,学习年限为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两年半,临床实习时间一年,科研工作与撰写论文时间一年半。第五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能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各项考试、考核合格,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者,授予医学科学硕士学位。未能通过中期考核者,各安排半年临床实习与撰写论文时间,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医学科学硕士学位;课程学习不合格或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发给结业证书。
为了做好试点工作,经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共同组织制定并印发了《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目前各试点单位正在积极紧张地进行招生考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制订实施细则。
考生的复试与录取工作,将由试点院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组织进行。
(许云秋)
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
为保证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编写工作顺利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决定成立以全国著名藏医专家、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名誉院长强巴赤列和青海省藏医院名誉院长尼玛为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司长贺兴东同志为主任委员,陈资全、杨殿兴、侯志民、阿登、艾措千、措如·才朗为副主任委员的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审委员会”),负责该系列教材编写的指导工作。
编审委员会主要职责:制定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审定藏医学专业教材科目和编写内容;检查并指导藏医学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开展藏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组织全国藏医学专业优秀教材推荐与国际交流活动。为此编审委员会专门下设办公室,挂靠在青海省卫生厅负责日常工作。由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曹正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编审委员会委员汇集目前全国藏医教育、科研和医院的知名藏医专家和学者,全部是副高职称以上。他们是青海藏医学院、西藏藏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青海藏医院、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青海省河南县蒙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四川省阿坝州藏医院、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甘肃省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迪庆州藏医院以及美国利众
基金会的王炼、李福安、扎西郎杰、旦科、旦正加、完德才让、尕玛措尼、李先加、三智加、桑杰、多杰、星全章、昂青才旦、才布扎、尼玛次仁、 旺堆、桑旦、占堆、次陈尖参、班玛丹增、巴珠、英巴、华江、唐卡拉杰、降拥四朗、图布旦、次智木、尕藏陈来、楞本嘉、向·楚程加赞、扎西泽仁、更藏嘉等。委员中有相当一大批专家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的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主编或者主审,相信经过认真的组织和把关,新编写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一定能够反映目前藏医药专业的学术水平,保证全国藏医药专业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
(陈梦生)
中医药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和我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保健领域向中医药界提出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加强中医药在职教育,提高中医药队伍素质,已成为中医药行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高水平、低成本、广覆盖、深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已成为中医药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网络技术赋予了教育与培训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使网络教育有可能成为培养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最主要、最现实、最经济的途径。
我国中医药网络教育自1998年起步以来,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在中医药高等网络学历教育和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两个方面初步奠定了基础,开创出中医药网络教育的新事业。
(一)中医药高等网络学历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称“网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二级机构,由国讯医药网络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讯医药集团”)独家提供技术支撑,是目前唯一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等中医药网络教育机构。经过多方的协作与努力,“网院”现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如下主要进展:①国家教育部以教高厅[2000]9号文件批准“网院”,已设置的本、专科学历教育、学士学位教育。开设中医、中药、针灸、护理4个专业3个层次的招生口,2001年招生人数已逾3000人。②在国家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网院”已在全国15个省市建立了21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配备了专门的管理班子。③建立了网络教育课件设计制作的专业队伍,开创性地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在没有可以直接援用的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设计、制作规范与标准的情况下,以相关“国标”(GB)和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结合中医药学的特点,制定了《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教案文本编写大纲》、《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设计与制作规范》、《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检测标准与检测流程》等系列规范、标准(试行稿)。目前已设计制作了近40门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的高水平的网络教育课件,并全部通过了专家评审。④“网院”研究开发了教学管理系统、学员报名系统、网上作业系统等一系列功能强大、全面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真正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便捷与实用性。
(二)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 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简称“网教中心”)是由国讯医药集团独家主办的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机构,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负责国家级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含网络师承教育项目)的课件设计制作与运营,面向海内外开展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基层、面向临床、面向全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并运营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资源。
“网教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运用“政府主管、企业主办、单位联办、多方协作”的运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与进展:①建立了9个省市分中心和香港教学网站;完成了7个国家级中医药网络教育项目课件的设计制作任务,并通过了专家组审定,其中5个课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搭建了中医药网络教育平台“中华中医药教育在线()”,2001年国内外注册学员200余人,非注册访问28,890人,日访问率平均为13,500人次;吸收师承教育的经验,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了部分《中医名家》电视网络教学片,为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②初步创建了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精品课件(课堂讲授,文献查询,智能练习,自动组卷)→网络教学(优秀师资,全面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交互式)→期刊辅导(重点难点,解答交流)→定期答疑(分中心、分学科定期集中面授,答疑解难)→定点考核→名师讲座(针对重大或关键性的学术专题,特聘名师进行网络或定点专题讲座)→临床实践(对需要临床观摩、实践的项目,到指定医院随师临床实践、考核)→择优培训(择优选送专科专病进修,考核;择优选送继续接受师承教育,考核)。③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联办单位的支持下,“网教中心”负责申报、设计和制作国家级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课件。公布了包括贺普仁教授主讲的《针灸三通法》和《中风病的诊疗》、刘弼臣教授主讲的《中医儿科学系列专题讲座》等在内的7个网络继续教育项目。④国讯医药集团创建于1997年9月,是由著名中医药学专家孙光荣教授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精英朱嵘研究员等为主体组成的致力于中医药网络教育、医药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和专业应用服务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为高等医药网络学历学位教育、医药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和网络师承教育以及在职培训等提供信息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为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社保机构、社会福利团体的管理以及社区卫生,提供信息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以强大的网络技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依托,面向全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医药网络教育。
(蔡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