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105

 

2001年中医药科技工作概述

2001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第一年,为了更有利于中医药科教工作的管理与发展,科技教育司在机构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将原基础研究处、应用研究处、高等教育处、职成教处调整为中医科技处、中药科技处、教育处,在工作思路与工作内容上也作了相应调整。中医科技工作主要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为中心,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为目标,做好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工作。中药科技工作重点主要是围绕做好有关中药科技工作规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为企业服务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展宏观战略研究,完成了四项软课题

1、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是本课题开展研究的目的。课题历时一年三个月,编辑出版了四期“中医药西部大开发信息动态”,完成了25万字的研究报告,于20017月结题。研究报告已呈送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做了专题汇报,同时分送到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

2、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  由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承担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于20008月启动,4个分报告已按计划完成,2001年底全部完成结题。本课题目的是通过对中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调研分析,从战略研究高度,为把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制定相关政策,提出了22条政策建议。

3、增创中药新优势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针对我国中药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为中药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本课题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承担的战略性软课题,于20008月启动,总体报告草稿已基本完成,预计2002年底全部完成。

4、中医药古籍文献、文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起草了向全国政协提案委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关于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提案的答复意见的报告”。强调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的重大意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的工作,提出将目前现存的唯一的清太医院遗址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保护起来、立即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资料等建议。

二、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

    1、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按国务院、科技部的总体安排,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作为社会公益性科研院所试点单位,进行改革试点工作。

    2、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  修改、下发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中医药科研实验记录规定》。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工作,对中医药科研三级科研实验室评估办法进行了改革,制定、下发了《2001年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登记评估实施方案》。受理了各地共申报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78个,其中行业内108个,行业外70个。同时又对东北、华东、华南15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验室专家和中医药管理干部进行了理论和实地培训。

    3GLP实验室管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GLP实验室经过1年多的努力,该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达到了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实验室的要求,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已基本明确,并于20011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中国中医研究院GLP实验室已经完成了小动物房建设、实验室改造。撰写了300余份SOP;培训了有关技术人员,完成了30项安全评价研究等。

    三、“973”项目通过中期评估,攀登项目通过验收

    1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本项目以“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多组分,分靶点,整合调节”为总假说,围绕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原理、组方理论三个相互衔接的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工作,最终揭示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规律,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技术体系;明确提出方剂组分配伍的理论框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分离、提取、鉴定、疗效评价与动物模型研究,以及5个代表方剂的示范研究方面取得阶段进展。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中期评估,并得到评估专家的好评,进入了“2+3”的下一阶段。

2、“九五”攀登计划项目“经络的研究”通过验收  该项目设立了3个课题,包括9个专题(含18个子专题)。共发表论文21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在循经感传机理,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经络-脏腑机理与牵涉痛联系的研究、中枢整合,经脉的理化特性方面对循经高温辐射及机理,经脉与相关脏器的特异性液晶物质等方面取得了成绩。11月底通过科技部的项目验收。

    四、组织落实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

1、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重大难治疾病”项目  该项目分18个课题,3年资助经费1275万元。科教司积极参与了组织申报、评审等工作,并与科技部有关人员、专家以及科研人员及时沟通,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2、组织申报了科技基础性工作、社会公益研究项目  组织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了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中药材质量标准及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药基础数据库”被批准立项。

    五、启动局级重点专项研究项目、加强重点课题的过程管理

    1、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课题启动工作  针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相对缺乏科学严谨的临床评价、技术规范、推广困难等问题,设立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拟连续5年,每年投入400万元进行整理与研究,完成100项临床上确有效应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项目,提供临床推广应用,以利于促进全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000年度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广东5个省进行试点,共收到申报课题61项,通过评审同意立项的有30个课题。组织起草了基于局科研基金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2000年度工作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临床科研设计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技术操作规范文本》等一系列文件,从方法、方式上引导和规范。20017月组织了入围课题负责人临床科研设计方法培训班,专门针对科研设计方法进行了培训,并且尝试了“专家联系制”这种质量控制方法。2001年扩大到10个省进一步进行试点工作,黑龙江、吉林、江苏、陕西、山西、湖南、河南、湖北、山东、四川省共申报163个课题,已完成形式审查。

    2、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项目  确定了工作原则,提出了三种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的重点内容。2001年度完成37本民族医药文献的立项工作,以藏蒙维傣为主要工作重点,同时还有回、壮、朝、彝、布依、苗、瑶7个民族的医药文献整理工作。确定了课题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为各牵头省负责组织招标本民族医药文献整理课题及其日常的管理工作,立项的课题等同局级课题管理。

    3、“编制针灸经穴典” 项目  科教司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就专项的研究目标、方向、策略、总体及具体设计方案等方面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本专项拟投入400万元,分编撰《穴典》、临床研究两部分工作。

4、中医临床辨证方法研究  召开了第一次课题论证会。明确了课题研究思路,采用中医研究的方法,多学科参与。进行古今医案、古今文献,临床回顾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名老中医医案规律的研究。从临床辨证思维一般规律的研究入手,归纳、整理、提升临床辨证的方法。

5、中医药文献资源数字化关键问题研究  课题立项以来召开了5次研讨会,确定了10种技术文件,完成部分文献的解析标注,与浙江大学就如何在技术上建立知识库的示范系统以及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等进行了切磋,形成了一致意见,并增补了2种技术文件。下一步将在继续完成标注信息程序的基础上,完成用户界面设计,装入部分文献,进行系统测试。示范系统的刍形调整,实现网络演示。

6、健康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召开了两次研讨会,确定了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完成了问卷调查的总体框架设计及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的证候标准、对流调人员培训计划、质量控制方案及方案管理方法。目前正编制人机对话软件,确保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准确性,利于数据处理,问卷调查应按人机对话的形式设计。

    7、中医多维信息集成式诊断智能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启动以来召开两次研讨会,对研究工作和进度安排等进行了认真讨论,确定了参与单位。目前,4个单诊仪正在完善,并陆续交课题组长单位浙江大学进行集成。

    8、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相关证候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目前准备进入山东慢性萎缩性胃炎高发现场,采集基本数据。

    9、《中华本草》民族药卷  《中华本草》藏药卷“定、清、齐” 稿件已交付《中华本草》编会办公室。于20017月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计划于200251日以前正式出版发行。蒙药卷、维药卷、傣药卷的编撰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10、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的管理  人事部设立的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受到项目资助的人员有的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项目已经列入国家级项目。2000年度到位经费有54万,资助项目20项,2001年项目推荐工作已完成,从61项中,筛选出17项报人事部。

六、为“十五”立项组织重大项目的论证工作

    1、重大中医药理论继承与创新专项  该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产生能概括过去,说明现代临床,给未来中医药学指明方向,同时又能被国际所广泛认同的重大中医药理论;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应用古代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中医药重大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创新出新的理论。拟采取先在全国范围征集项目建议书,然后招标确定课题。

    2、中医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该项目将通过对优势病种及重大疑难病证的研究方案的研究及推广,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通过科研支撑平台中有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诊疗设施及设备的改善,以提高临床学科诊疗过程及临床研究中解决更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术队伍的培养,为学科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

 3、中医药标准规范化建设专项  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室标准规范化建设:实验全过程的SOP管理、技术资料管理SOP、实验技术SOP建设、仪器设备操作的SOP等。中医药科学研究相关标准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和中医药科技评估标准、探索和完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建立和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规范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实验研究与管理规范(SOP)、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学实验动物模型规范、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基本名词与术语规范。

 4、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建设  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大型知识库系统(智能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贮、检索、考证、推理、自然语言查询以及知识挖掘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临床、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供深入研究和开发的良好环境。具体的目标任务为: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系统;实现知识库的智能化检索;实现知识库的知识挖掘;建立扫描影像资料库;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运营服务。

七、完成“九五”中医药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验收,组织“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工作。

 “九五”攻关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两个攻关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两个攻关项目共有4项专题获科技部“九五”优秀攻关成果奖,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课题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初步获二等奖。攻关成绩得到了充分宣传。在组织起草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在科技部的组织协调下,进行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组织了课题招标评审,和课题承担单位签订了课题计划任务书。通过努力争取,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为项目主要组织单位,项目总经费为5001万元。

八、围绕某些管理热点,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1、与国家计委共同开展的“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研究”软课题于20012月结题,计委将此项作为专项建议报国务院后纳入我国“十五”计划,启动“现代中药产业化”重点专项。

2、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共同组织有关“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技术要求等专题座谈会,将科研成果推向规范化、合法化和产业化。20017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并与科教司联合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上报的10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试点企业进行评审,为进一步将科研试点工作纳入合法化、规范化的轨道奠定基础。

3、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中药材实行批准文号制度,品种名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定。科教司中药科技处与注册司中药注册处共同召开座谈会,确定了品种入选原则及第一批283种首选药材目录,为2001121日实施中药材批准文号管理奠定了基础。

九、继续进行有关中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科教司中药科技处承担的《中药产业化推进战略》第二分报告已于20016月全部完成,上交总课题组。

2、《医药科技政策(蓝皮书)》的研究编制在2000年医药科技战略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承担了医药科技政策(蓝皮书)的编制(课题)。

3、中药科技规划的编写工作已和局办公室规划处进行了沟通,拟以科教司中药科技处为主,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基本思路是以已完成的《中药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医药基础研究提纲》以及即将完成的《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医药科技政策蓝皮书》等文件和研究人员为基础,着眼于新形势下中药产业对中药科技的需求,从国家的高度制定一个指导今后5-10年的中药科技发展规划。

十、组织实施20002001年度局重大科技项目

    12000年确立的4个局级重点项目“酸枣在陕北黄土高原的种植与药用作用系列开发研究”、“中药材内在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类成分中草药的肾毒性及致癌研究”、“中药浓缩颗粒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上半年分别通过了可行性论证。前两个课题已开题。

    2、局新药开发专项基金:委托中国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管理,采用新的运行机制,以周转金形式支持新药开发。目前申请指南已下发,申报工作正在进行,截止到2001123日已收到申请书165份。

    3、《中药材质量标准专论》目前已确定了课题牵头单位、组织方式等,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实施方案。

    4、经多次讨论,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中药指纹图谱示范研究》《常用中药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系统研究》研究目标、研究重点、难点和技术路线等,初步确定了研究品种、承担单位及组织方式,目前,正在进一步落实牵头单位、具体承担单位和人员以及实施方案的制定。

十一、其他相关工作

    1、修订局《科研课题执行情况表》、《科研课题完成情况表》;

  2、重新组织建立中医药科教专家库;

    3、编辑出版《中国中医药获奖成果集锦》  将改革开发以来全国获部级以上中医药奖励的科技成果编辑出版有较大的意义。现已编辑成稿,争取20023月前出版发行。

    4、成果和奖励工作

征集、评审确定2000年度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7项,年内可发布推广。组织申报2000年国家科技奖励5项,经评审获二等奖3项。

    5、完成“九五”攀登计划“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验收

(贺兴东  陈梦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

中医药学科建设是中医药学术水平发展的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总结第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二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院所和省级以上中医院共有66个单位申报,申报学科点267个,涵盖了中医药学全部14个学科。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是在统一目标下,以人为本的综合集成。通过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使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有机组合,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益。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衡量学术水平的核心是临床疗效。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进行。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形成若干个能立足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的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使之成为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创新源,并通过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自主、持续地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具有创新思想,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经过形式审查、同类学科投票评比、学术评审和综合评审等多层面评审后,最后确定局级重点学科建设预选点78个,涉及24个学科。参与单位46个,其中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14所,综合性大学1所,医疗机构27所,中医药科研院所4所。参与学科协作建设点共有461个,平均每个学科有6个协作建设点,共171个单位参与了学科协作建设,其中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行业外高校15所,境外院校2所,(悉尼科技大学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临床中药学协作,香港浸会大学参与辽宁中医学院的中药生药学协作),医疗机构90所,科研院所31所,企业8家,使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真正体现中医药行业的行为。

20017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讨会,就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部署了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工作。各局级重点学科建设预选点按照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认真地制订了本学科的建设规划。1118日~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各重点学科建设点的学科规划进行了审定,确定了各学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标志着局级重点学科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濮传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通过中期评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1999年底启动以来,首席科学家与课题组长签定项目实施计划合同书、细化了中期评估前的工作内容与目标、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到20016月,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在文献资料调研、组成方剂中药饮片的化学质控方法及标准的建立、实验用方剂制备、方剂活性物质分离方法的选择及建立、方剂生物活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建立、方剂生物活性全面评价、方剂的活性物质追踪分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基本按计划任务书完成了研究工作。在课题中期检查的基础上,并根据期科技部的统一要求,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项目的研究目标和重点任务。于20016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的项目中期评估,并得到评估专家的好评,成功进入了“2+3”的下一阶段。

                                            (杨龙会)

 

“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结题

为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0年中医药厅局长会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的发展”的任务,发挥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展现民族医药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07月正式启动了“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包括一个综合课题和十二个子课题。该课题组组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综合课题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姚乃礼牵头,十二个子课题分别由我国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医药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牵头,邀请相关人员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于20018月结题。

研究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想和战略,第二部分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部分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战略,第五部分项目建议。

其中项目建议包括:

一、西部地区中药产业化推进工程

    ㈠巩固与发展现有的中药产业基础,每个省应重点扶持几个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药企业。

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和引导企业进行GMP改造。

㈢建立和完善药品研究开发体系,组建一批中药科技研究开发基地,促进西部地区中药科研开发水平的提高。

㈣加强药品临床药理基地建设。

㈤积极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中药企业的制药技术。

㈥建立一批民族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民族药生产基地,重点帮助条件较好的民族药生产企业按照GMP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促进民族药生产的现代化,培育西部民族药生产的领头企业。

    二、西部地区绿色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项目

㈠建立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GAP)基地,促进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㈡加强野生中药材变家种和家养技术的推广,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㈢发展生态中药农业,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中药材的种植,最大限度地增加天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

㈣加强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研究,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标准。

㈤依托西部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开辟新品种、新资源的研究应用领域。

㈥开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传统中成药和新药制剂。

㈦加强对中药材饮片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改变粗放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三、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工程

㈠巩固与发展现有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提高其办学条件,通过高等学院的培养和教育,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㈡以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产企业为依托,加强人才的继续教育,提高现有中医药人才的素质,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㈢加强中医药管理、中药材种植、中药生产、中医临床、中医药科研、中医药外向型人才等的培养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满足临床、科研、生产、教育和涉外等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㈣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各地和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㈤加强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医药人才的整体素质,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西部地区中医医疗机构(包括民族医疗机构)发展工程

㈠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包括民族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重点改善100所省、地级中医医院和条件较好的县级中医医院的办院条件;选择50个中医专科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分别在藏医、蒙医、维医、傣医中各筛选10个左右的专科进行重点建设;近五年内加强对中医医院院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培训。

㈡制定积极的政策,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创办中医医院,作为非营利性中医医院的补充和配套,满足不同层次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㈢加强中医专科技术骨干的培养,重点选择200多名中医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重点专科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技能。重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应用中(民族医)西医两法防治疾病。

㈣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诊疗技术,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遴选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技术成熟、技术含量高,已有一定推广基础的诊疗技术项目,在西部地市级、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进行推广。

(赵  明)

 

     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项目启动

    民族医药文献是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防治疾病经验的结晶,是民族药开发利用和民族诊疗技术挖掘的源头,它是中国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是西部地区开展科研、教育、临床和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挖掘整理出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医药文献,及时抢救民族医药文化遗产,提高民族医药学术水平及临床疗效,保障各民族人民健康,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尊重民族习俗、增进民族团结,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特设立“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项目。

    本项目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做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以藏、蒙、维、傣四种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的为重点,还有回、壮、朝、彝、布依、苗、瑶侗等8个民族的医药文献整理工作。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整理、校勘、注释和汉文翻译,撰写出版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医药发展史、基础理论、临床学科、药物方剂的专著,预计3年计划完成经典著作5部,有关专著1620部。

    对此次整理工作提出要高起点,要代表21世纪文献整理工作的水平,出版的著作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和民族医药学的特色,确定了课题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各牵头省负责组织招标本民族医药文献整理课题及其日常的管理工作,立项的课题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科教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中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诊断、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或不同程度的疗效(效应)。但是,许多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尚需进一步系统整理和进行科学严谨的临床评价、技术规范工作,在此基础上推广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专项)拟筛选100项(左右)临床上确有效应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技术、治疗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多中心、前瞻性地评价其临床效应和规范其技术标准,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安全有效的诊疗技术,以利于促进全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0009月启动的本项目拟连续5年,每年投入400万元,20002001年度先进行试点,定点招标;2002-2004年按年度进行全国招标。

    为了落实好此项工作,起草了有针对性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2000年度工作原则》、《2001年度工作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临床科研设计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技术操作规范文本》、《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申请书》(上、下册)、《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任务书》等一系列文件,从研究方法、方式上加以引导和规范。

    2000年度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广东5个省进行了试点,共收到申报课题61项,通过评审同意立项的有30个课题并已启动。20017月组织了入围课题负责人临床科研设计方法培训班,专门针对科研设计方法进行了培训,并且尝试了“专家联系制”这种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培训效果大家普遍反映强烈,认为收获很大,希望多组织这样的培训。

在总结2000年度工作的基础上,扩大到10个省进一步进行试点工作,黑龙江、吉林、江苏、陕西、山西、湖南、河南、湖北、山东、四川省共申报166个课题,通过评审同意立项的有55个课题。

                                                 (林超岱)

 

“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通过验收

“经络的研究”“九五”的总体思路:“经络”为具有十二经脉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功能调节、体表各部位与内脏的联络和对内外环境发生反应的综合系统;经络现象是经络活动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经络现象产生机理和由经络理论提出的体表-内脏相对特异性联系规律及其作用物质的研究,揭示“经络”的功能结构基础。该项目共分4个课题进行实施,包括9个专题(含18个子专题),具体内容如下:

    1.经脉循行线理化特性的研究

    2.经脉与脏腑相关机理的研究

    3.循经感传及经络实质的神经生物学实验研究课题

    4.经络的文献研究

课题执行三年多来,各组不仅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而且一些课题的研究已获得可喜的结果。已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篇),出版学术著作4;国际生命科学会议特邀报告7篇、大会报告20篇、分组报告36篇;全国性会议特邀报告3篇、大会报告24篇、分组报告12篇,并获得专利技术4项。

    在项目实施过程,建立了一支牢固的研究队伍,并注重人才的培养。本项目的课题承担单位13个,其中包括4个中医药专业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福建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4个现代医学专业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西安医科大学、大连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4个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参加本项目的研究人员约133人,其中高级职称68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20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三年来培养了博士后 3人、博士生38人,为培养科研人才与师资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题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肯定经络现象、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的基础上,从外周神经、骨骼肌的链状结构、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多个角度基本阐明产生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在经络循行部位,已证明存在较为明确的红外辐射现象;相关内脏病理状态下,可诱发出有关经脉的高温循行带。这种红外辐射源可能存在骨骼肌或细胞外基质中。根据光谱分析结果,除热致辐射外,还存在红外光子辐射。

    3.穴位感受刺激时可沿经脉组织间隙出现特异的富含磷脂和蛋白的液晶物质,该间隙呈低流阻特性。液晶物质可能与经穴的调控作用有关。

    4.经穴对相关内脏的活动调节除了有节段性植物神经反射功能外,还证明植物神经中枢也参与对内脏活动的调控。在此过程中,有相对特异性的肽类物质参与。如胃经穴对胃功能的调控与脑肠肽有关、心经、心包经穴位对心功能的调控作用与牵涉痛机制和神经肽Y释放有关。

    5.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系统研究,明确提出了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主要反映的是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特定部位间特定联系的规律。经络问题的现代研究的目的即揭示出这种联系的生物学机制,从而将经络问题表述为一个能够被科学界普遍理解的科学问题。

此外,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广泛开展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三年多来,共派出到德国、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组织召开的多个与针灸、经络有关重要国际学术会议40多人次,并作了特邀报告、大会专题报告,协助组织筹备了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与美国、德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重要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共接待了100多人次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学代表团和有关专家来访。

该项目于200111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本项目设置具有前瞻性,项目课题分解合理,运行机制完善,经费分配和使用得当(共475万元),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在循经感传机理、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经络-脏腑机理与牵涉痛联系的研究、中枢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经脉的理化特性方面对循经红外辐射及机理、经脉与相关脏器的特异液晶物质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成绩。项目综合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综合评价A级(优)。

(  )

 

“九五”攀登计划项目

“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通过验收

“九五”攀登计划项目“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自1998年立项开展工作以来,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通过境内外19个不同单位、230名科技人员的合作努力,运用化学、药理等多学科技术方法,围绕研究工作假说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研究进展。

项目根据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提出:中药及其复方由多种化学组分群构成,多种化学组分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整合调节作用,这一新的现代概念,并通过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补阳还五汤、千金黄连丸加味、人参四逆汤、安宫牛黄丸和桂枝汤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得到了初步证实。这对正确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深入认识中药本质,挖掘复方潜能,进行了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探索性工作,充实和丰富了药学及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推动了中药学科进步与产业发展。

研究工作中新发现的四君子汤促进肠道隐窝细胞的增殖、分化、移行以“健脾”;桂枝汤双向调节神经肽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以“调和”营卫;当归补血汤纠正细胞膜通透性异常,“补气”以固摄血液;人参四逆汤中干姜的一些癸酮、癸烷能增强附子中生物碱的拮抗失血性休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验证了“附子无干姜不热”,甘草及其甘草酸可降解附子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以“解附子毒”等,都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和复方配伍中相关理论。

    本项目通过研究构建中药及复方的分布式联邦型数据库实用系统和KDD的方法研究,以及创建、引用、改进了8种实验模型,在国内首次试用ESI/MSnLC-NMR等联用技术,用血清药物化学等检测研究中药组分,以汞的络合物合成探讨中药中重金属的体内存在状态,既加快了科研任务的完成,也为适于中药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从而提高了中药研究工作水平。

研究中发现的17种从现有资料推定的新化合物、23种新的中药活性部位及30种活性单体,申请了4个专利,已获得一项新药证书,相当数量有应用开发前景,具有较好的潜在经济价值。4项有关生化、化学新现象的发现,对生命科学、化学的发展,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组织或参与了67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了学术论文126篇,项目的研究假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引用,扩大了学术影响,培养了博士后14名、博士生38名,有10人作为国家部委优秀人才获得资助或奖励。

20011130日的验收会议上,项目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比较明显的创新性,总体上,与国际、国内同类研究相比较,居于领先的水平,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杨龙会)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启动

    为全面提高我国中医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科技部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及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全国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中药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完善中药研究、开发、生产规范体系,提高中医药治疗主要重大难治疾病诊疗水平,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本项目主要包括四方面研究内容:1、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及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2、重大难治疾病的中医药诊疗研究;3、创新中药研究开发能力建设;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化战略研究。经科技部批准,共有34个课题立项,总支持经费5001万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科技部委托作为该项目的组织实施部门。

                                                       (陆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