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会议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60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200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01215日)

    一、全国卫生系统励精图治,开创了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卫生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去年全国上下开展的“三讲”教育和“三讲”教育“回头看”。同时,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为完成去年繁重而艰巨的卫生改革任务,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联合办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为了加快改革步伐,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国务院于去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上海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他指出,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要求各部门、各地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即“三项改革”)。各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正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稳步发展。全国已有近三分之一的省(区、市)完成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制定并颁布实施,还有三分之一正在组织论证。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初步推开。目前,全国己有29个省(区、市)制定下发了本地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办法,一些地区初步完成了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开的登记、注册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进展良好。试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完成,转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框架建设时期。去年,全国23个省(区、市)出台了有关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了本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有178个城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70%。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已有江西、广西等15个省(区、市)的省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方案获得政府批准;河北等14个省(区)的省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当地政府原则同意,即将具体实施。

    “病人选医生”试点全面铺开,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国己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病人选医生”试点工作。

    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工作初步展开。卫生部在京部属及部管10所医院从去年7月份开始对药品收支节余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京外部属(管)医院的收支两条线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按照当地规定执行,向属地化管理迈出了第一步。

    卫生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己有13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财政补助、税收和价格管理的相关文件。部分地区调整了技术劳务服务价格。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初见成效。有29个省(区、市)出台管理办法或实施方案,开始试点。

    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己有北京等22个省(区、市)下发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有15个省(区、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其它省也在省内的一些地区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二)卫生依法行政取得新成果  去年完成或已经上报国务院审议的有《职业病防治法(草案)》,《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修改稿)》、《进口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修改稿)》和《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草案)》等法律法规,颁发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7个部门规章,研制报批了77项卫生国家标准。

    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重视依法行政,加强了对社会的监管职能。继续规范健康相关产品的审批工作,坚决制止越权和违法审批。

    (三)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目前,在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改革农村公有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完善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加强农村药品供应及使用管理,建立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10个方面,有了较为清晰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送审稿)》。

    全国农村初保进展加快,已有20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了合格或基本合格标准。各地继续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攻坚。近10年来,“三项建设”实际投资累计达300亿元。贫困县县医院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了149个县医院的改造建设。

    (四)预防保健工作再创佳绩  以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为重点,全面加强了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了对暴发疫情。不明原因疾病、突发卫生事件的研究与应急处理能力。根据报告,2000110月份传染病报告发病195人万例,较1999年同期下降68%,实现了消灭本上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艾滋病、结核病和乙肝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制订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等文件。国家卫生信息网的建设已全面启动,完成了部分试点省的设备招标工作。

    各地妇幼保健工作以贯彻实施“一法两纲”为核心,重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大部分卫生相关目标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同时,积极探索改革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强化群体保健,努力满足社会对于包括生殖健康在内的各项妇幼卫生服务需求。

    (五)卫生科教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去年基本完成了部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卫生部10所部属高校顺利完成了向教育部或所在省(市)的移交。同时,加快了卫生部部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步伐,制定了部属科研机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开始建立医疗卫生技术评估和准入管理制度的工作。“九五”国家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攻关研究等一批科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卫生部参加建设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去年底正式开通。

    (六)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  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和卫生行风建设成绩显著。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卫生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

    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卫生改革与发展同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项改革同步推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第二,卫生改革与发展己从偏重于搞活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扩大服务,转向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三,卫生改革与发展从强调数量、规模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路,转向更加强调结构调整,注重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改革与发展之路。第四,卫生改革与发展比以往更尖锐地触动了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等深层次问题,改革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病人等多方面的利益,涉及到比以往改革更为深刻、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第五,目前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己涉及卫生工作的诸多领域,今后,科教体制、农村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将启动。这样,卫生改革与发展就进入了全方位、整体推进时期。这些特征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难度不断加大,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新形势下,更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指导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建设。

    为此,必须做到

    (一)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卫生改革与发展,更新观念,推进改革。卫生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要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卫生改革。

    (二)树立正确的卫生事业发展观,全面、深刻理解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措施。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利益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要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的发展观。要认识到:第一,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卫生事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是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第三,卫生事业发展的策略要体现社会公平,第四,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第五,卫生事业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引进竞争机制,是这次卫生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关键点,几乎己引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探索也为这些机构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要处理好改革和管理的关系。

    (三)深化卫生改革,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

    首先,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对新阶段的卫生改革将发挥重要作用。《指导意见》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逐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卫生全行管理。同时,要逐渐学会用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信息引导等手段,调控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真正体现政府的职能。第二,要改进工作作风,通过深入调研,及时发现、解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第三,要坚持改革创新。李岚清副总理多次强调,这次改革是“中央定原则,各地拿方案”。一方面,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已经确定了三项改革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原则,各地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按照中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新政策的方案、措施和规定,坚决执行。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要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精神,关心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调动他们参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三、重点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

    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总体形势很好,尽管困难重重,但有利条件也很多。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项改革。李岚清副总理为这次会议致信,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更大成绩,把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事业推向新阶段。第二,《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和上海会议不仅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不仅明确了主要的政策,而且制定了更具体、更系统、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政策。第三,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各有关部委加强了协调、合作,目标明确,方向一致,协作得更好了。随着督导工作的深入,各有关部门不断梳理出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政策加以不断完善。第四,我们有上上下下各方面的试点。既有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综合性试点,也有单项改革的典型;既有涵盖一个城市的改革经验,又有一个医院的探索。这些工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上海会议精神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实践基础。第五,“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全国卫生系统有了一大批经过“三讲”教育,比较牢固地树立了大局观、群众观,改革意识较强的各级干部。

    在新的一年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一)重点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要抓好这样几件事。第一,必须重视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步推进,尤其要协同主管部门做好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工作,进一步协调并规范与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衔接,为参保职工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第二:,要重点抓好病人选医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收支两条线、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等工作,及时总结,逐步完善和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促进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第三,要完成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开的有关政策性问题,特别是要落实好相关财税和价格政策,保证医疗机构的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规划,落实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与措施,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第五,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要纳入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分别实施。

    (二)积极调研,确立农村卫生工作的大政方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突出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农村卫生工作要围绕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服从于、服务于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最近,温家宝副总理批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农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基础卫生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有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仍很突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他要求有关部门就如何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组织专题调研,摸清情况和问题,提出方案和措施。因此,在过去几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要继续积极配合国务院体改办牵头的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调研工作。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农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增进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地各级卫生部门要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卫生服务体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税费改革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对农村卫生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议。要继续做好农村初保工作,改进规划编制方式,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要继续做好卫生下乡工作,实施好卫生扶贫的各个项目,加强贫困地区“三项建设”和“县医院建设”项目的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切实加强服务能力。

    (三)全面推进各项卫生工作

    要继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要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快国家卫生信息网的建设,加强监测和科学、及时地分析、使用信息,为决策服务的能力。要研究卫生工作如何保障西部开发。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具有竞争机制的用人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富有激励机制的分配制度改革。要加快卫生立法步伐,搞好卫生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卫生科技进步,发展妇幼卫生保健,强化卫生宣传教育,加强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中医药工作,使卫生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反腐倡廉,便卫生行风有一个明显好转。

                                                      (罗益勤摘)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

200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01220日)

     一、把握大局,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有关配套文件相继制定,标志着医改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特别是上海会议以后,各地行动迅速,狠抓落实,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办法、规定、措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稳步发展;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初步推开;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改革继续深入;“病人选医生”试点全面铺开;医院药品收支结余两条线管理工作初步展开;卫生经济政策逐步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有序进行。这些情况表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三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来把握卫生改革的总目标,即把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比较低廉而质量比较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观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医药卫生领域的重要体现。我们更要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就会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卫生事业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今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必然要求。中医药工作作为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围绕着医改工作的大局,把深化改革做为今年工作的重点。要认真研究医改可能给中医药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来看,中医医疗机构还普遍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在医改中对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倾斜政策是必要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对此已经有所体现,希望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医改文件中已经明确的对中医药的有关政策很好地加以研究并予以落实。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也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增强竞争力,自强自律,在改革中求得自身发展。

    二、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李岚清副总理关于“组织力量对农村医疗体制进行调查研究”的批示精神,我们积极参加了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的农村卫生工作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送审稿)》,正在部门间协调。通过调研,对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有了较为清晰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加强农村服务网建设,鼓励多种形式农村卫生机构发展,改革农村公有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完善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加强农村药品供应及使用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待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后,将要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贯彻执行。

    中医药在农村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中医药工作在为农民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工作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发挥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以及城市支援农村中医药工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同时,要结合当前农村中医药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把农村中医药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

    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题,也是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工作,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进行的,是在医改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观念出现新的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国际传统医药的现代应用日渐重视,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说,今天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尤为紧迫。当前,要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作为继承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当前中医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掌握坚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是中医药人才特色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丰厚扎实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同时必须注意这一点,使我们的中医药不仅后继有人,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研究现代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标准、特点及其培养途径、方法等,提出一些思路和做法也是很好的。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探索,在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上一定会逐步形成共识,一大批能够担当起中医药继承发展历史重任的中医药人才一定会更多地涌现出来。

    中医药科技进步应当把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重点解决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努力促进中医药防治疾病能力的提高,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竞争能力。这也是当前实现医改总体目标的客观要求。当前,现代医学借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中医药工作者一定要有不断发展的紧迫感。科技进步既要追踪高新技术前沿,也要认真研究如何为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提供更多适宜技术,并促进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运用,让更多的基层单位从中受益,使中医药科技真正为农村和基层卫生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切切实实投身于中医药的医疗、教育与科研中去。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切忌空谈,空谈无助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前,地方机构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希望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从事中医药行政管理工作的同志们的积极性,为做好中医药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张有恒摘)

深化改革  开拓进取 努力推动新世纪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

200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2001220日)

    一、2000年中医药工作的回顾

    (一)学习贯彻《指导意见》,中医医疗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加强了对《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的学习宣传。在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贯彻实施(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工作方案》,并连续举办了8期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学习班。从三项改革全局和中医药工作实际出发,认真贯彻《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各地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注重从中医药特点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了改革过程中有关中医药政策的研究,使得各地出台的相关配套文件和具体措施较好地体现了党的中医药政策。在中医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中,从目前各地申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及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申报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各地普遍重视并较好地发挥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实行药品收支节余两条线管理、制订和完善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等方面,各地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倾斜,这些政策和做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三项改革,深化内部改革,促进了内涵建设。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各地中医医疗机构继续下大力量抓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中医药科技和教育持续发展  中医药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部分中医药科研机构进行了调整。作为科技部首批29个公益性研究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初步完成了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部分省(区、市)的中医药科研机构也根据区域中医药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大了改革力度,逐步转向以医院和企业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在中医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局直属高校顺利完成了向教育部或所在省的移交,地方中医药院校按照:“调整、共建、合作、合并”原则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绝大部分中医药院校保持独立办学体制,一些中专学校开办高职教育,使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注重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医药学科建设继续加强,并进一步明确了局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发展中医药学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上来。

    (三)农村中医药工作和民族医药工作得到加强  各地继续贯彻落实我局与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切实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使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各省(区、市)在积极促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的同时,还抓了一批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建设,通过这项工作,各级地方领导对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努力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为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我局同西部十二个省(区,市)的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局会同国家民委起草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意见》,并会同国务院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了西部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医院管理干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现状。

    (四)中医药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为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的尽快出台,我局积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目前,经过重新论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草案)》己正式上报卫生部,并即将由卫生部上报国务院。地方中医立法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去年又有江西、广东、河北、甘肃四省颁布了中医条例,至此,全国出台中医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已达到了15个。此外,去年相继制定出台了《医疗气功管理暂行规定》、《中医病案规范(试行)》、《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等5个中医药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全行业还积极开展了“三五”普法宣传总结验收工作。

    (五)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卓有成效  20004月,由我局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主办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北京2000)在北京成功召开,31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卫生部门官员、47个国家和地区的2480位传统医药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进一步增进了世界传统医药学界的了解与合作,也很好地展示了我国中医药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在第五届世界针联大会上,我国代表再次当选为主席、秘书长和司库。在拉萨举办的2000年国际藏医学术会议,对提高中国藏医学的学术地位,推动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扩大藏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与一些国家政府卫生部门的高层次互访,探讨合作意向或签订合作协议,促进了相互间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与管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扩大了海外民间合作渠道,中医药对外科技教育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合作形式日趋多样。

    (六)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认真贯彻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门下发的《2000年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实施意见》,以纠正医药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为重点,切实加强了行业作风建设。

    二、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医药事业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乘势而进,持续稳定地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医疗保健需求。

    1.中医药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进一步重视,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医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2.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将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3.通过“九五”时期的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为“十五”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近年来形成的关于中医药工作的一些基本思路、基本原则,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符合中医药改革与发展实际的,为今后中医药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有较大提高,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改革创新,努力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要从全局出发,按照三项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医药行业实际,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以结构调整、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为主线,以建立竞争机制为核心,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价格低廉、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为准则,实现中医药资源配置的优化、服务模式的转变、服务领域的拓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三项改革的总体目标,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我们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实施医院分类管理制度,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加大中医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力度,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聘任制和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有关主管部门在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制定财政补助、税收和价格等政策时,具体落实好《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对中医药的倾斜政策。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勇于竞争,善于竞争,要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并在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增强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必须坚持全局观念、大局观念,才能对改革的目的、改革的目标有更为深刻、更为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继承发展中医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认真总结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的经验,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的具体举措,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医药继承发展观,继承与发展并举,坚持“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始终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行中医药学的主体发展和开放兼容相结合,全面继承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并积极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要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为主线,以中医药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根本出发点。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源泉、基础和前提,发展是在继承中医药深厚理论和丰富经验基础上的能动性的创造,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和完善。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更好的继承。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共同为繁荣中医药学术而努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的继承发展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系统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对历代各种学说和流派进行研究,进一步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认真研究、提高和推广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诊疗技术和方法,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严格执行中医医师执业准入考试制度,加强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努力培养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新一代名中医;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加强对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系统整理民族医药理论和诊疗技术,提高民族医药学术水平。

    三、2001年的主要工作

    2001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机构改革,坚持科教兴业战略,继续做好农村中医药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力争“十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

    2001年的中医药工作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贯彻《指导意见》,扎实推进中医医疗机构改革

  1.各地要进一步组织深入学习《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全面领会理解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主动地投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地参与竞争,调整好利益关系,努力达到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比较优质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的目标。

    2.要继续抓紧协调落实有关政策。2001年,尚没有颁发贯彻《指导意见》具体政策措施的省份都将陆续颁布,各地市级的实施细则也将陆续出台,各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务必要抓住时机,结合本地实际,加紧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使《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中已经明确的有关对中医药的倾斜政策,能够在本地区的具体政策措施中得到全面体现,并认真予以落实。及时了解、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推动改革健康发展。

    3.要高度重视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的协调工作。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标准的制定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重大,目前大部分省市正在制定配置标准,各地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在认真调查本地中医药资源的总量、结构、层次与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抓紧做好需求预测工作,主动参与,积极协调,努力使中医药资源尤其是中医医疗机构得到合理配置,逐步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对当前尚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中医药资源需要进行布局结构和服务结构方面的调整与优化,但不能随意撤并中医医疗机构,应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之间联合、重组,或进行共建中医医疗服务集团的探索。要特别注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区域内的医、教、研单位之间中医药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和利用社会上的中医药资源,发挥其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标准的制定,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能够保证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快捷、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技术服务的组织结构与人员知识结构标准、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4.要大力深化中医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的运营自主权,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找准机构自身的功能定位,明确办院模式,优化医院内部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结合有关法规与规范的修订,完善中医医疗机构的特色指标,引导其健康发展。全面实施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4751”计划,完成70个局级重点中医专科的招标评审工作,加强专科(专病)学术与技术网络建设,筛选、推广成熟的中医诊疗技术与规范,带动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工作的开展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要提高中医药急诊救治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加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力度,建设好一批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努力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中医药工作  2001年,要继续推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切实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在全国继续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逐步建设成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发挥其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医药资源向农村流动,县级中医医院要发挥好龙头作用,通过与乡镇卫生院联合协作,开展中医药下乡活动,带动乡村中医药工作。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功能,向农村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农村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第二个十年规划目标中,充实完善中医药工作指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在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策措施,积极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的制定工作,使中医药工作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满足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速中医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2001年,要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抓紧做好。要认真研究既符合中医药学术发展特点和规律,又能得到国际认同的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更好地指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中医药学术继承是中医药科研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要认真抓好中医药文献整理工作,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文献数据库。继续做好百项中医诊疗技术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在5个试点省整理、研究、规范本省具有特色、疗效确实的中医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我局2001年计划遴选20项能体现中医药特点和优势、临床确有疗效的诊疗技术先行总结推广。其它省(区、市)也要着手对本省内确有疗效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组织进行调查摸底,为今后国家级项目的筛选确定做好准备。

    要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和协作攻关,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进一步解决中医药科研与临床脱节问题,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与高校、医院、企业联合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逐步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形成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现有中医药人员进行培养,着力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逐步建立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终身教育制度。要按照“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的要求,更新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同时要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全国性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并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技术手段,扩大继续教育容量,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与临床专业学位的衔接,建立有效机制,以提高中医住院医师队伍素质。从2001年起将开展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并逐步将其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全科医师运用中医药的能力。鼓励西医学习中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速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通过学科建设科学构架中医药学科体系,形成一批在医学科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学科基地,并通过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的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合力和技术优势,对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学术发展和防治疾病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2001年将对已确定的22个局级重点学科逐个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组织研究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新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确定的目标、任务,集中力量抓好学科建设工作,使局级重点学科真正成为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前沿阵地。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2001年要有组织地选择一批内地技术较好的中医药机构与西部省份的中医药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因地制宜发挥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作用,提高西部地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启动对西部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管理干部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提高西部地区中医药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为促进西部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人才的保证。对将中医药列为重点产业的西部省份给予关注和支持,重点促进中医医疗、科技、教育机构与中药企业的合作,加强中草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重视发挥西部地区中医药工作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1年,我局与国家民委将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意见》,各地要按照此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工作,抓好基础建设工作,认真落实重点项目,加快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五)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各省(区、市)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国际环境的研究,重点研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一些国家进行传统医药立法后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措施,迎接“入世”后对中医药行业带来的挑战。

    要继续发挥政府间交流的主导作用,也要进一步扩大民间交流的渠道。重视发挥中医药海外同学会和中医药海外华人联络咨询员会议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认真做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筹备工作。要继续全面落实《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十年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积极促进高水平、高层次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国外正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中医医、教、研的交流与合作向更高层次拓展。要切实加强中医药对外宣传和中医药行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努力为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2001年,我们还要积极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的尽快出台,继续推进中医药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强化以继承中医药传统美德和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重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点纠正药品购销活动中的行业不正之风,不断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建设力度,着力提高中医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力争使今年中医药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有恒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