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长论坛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96

 

面向新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严世芸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化的时代。就高等教育而言,随着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教育市场将对世界开放,并将真正进入教育国际贸易的大循环中。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也将面对入世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去迎接新的挑战,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及时抓住机遇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目前面临的形势

根据关贸总协定中《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我国政府已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给予其他国家的教育市场准人享受国民待遇。高等中医药教育与我国的其他高等教育领域一样,也将呈现除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外的全方位的开放态势。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一是入世后我国将和所有成员国一样受到世贸组织统一规则的约束或保护,这有利于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二是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入世后,国际资本带来的资金投入和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等为我们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三是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得到逐步接受,入世后我国中医药教育市场将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内中医药教育机构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四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为中医药教育的振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医药教育市场国际化;二是中医药教育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三是中药知识产权面临威胁;四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要使中医药为世人所广泛接受,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是,鉴于中医药学的民族特征及历史优势,入世后,从总体上判断,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市场分析与预测

高等中医药教育入世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因此,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分割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预测高等中医药教育细分市场的前景是我们抓住先机,迎接挑战,抢占市场的“先手”。发达国家分割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方式与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境外消费,即将中国学生吸引到国外就学。二是商业存在,即国外教育机构到国内办学,与国内教育机构争夺优秀人才。三是人员流动。即国外企业或公司利用高薪与国内教育机构争夺优秀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推行的是人才“本土化”策略。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认知方式不仅造福中华民族,而且为世人所注目。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开发中医药教育和产品的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我们不仅面临东南亚的竞争压力,而且还面临来自欧美市场的压力。可以这么说,中医药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个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再则,这个市场又是可以细分的,我们不可能穷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全部市场份额,我们应该分析我们的优势利弊,弘扬特色,树立品牌,占领自己的市场份额。

三、面向新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

1、争取先机,抢占市场  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加强基于竞争前提下的合作,采取优势交叉互补的战略,占领各自的优势市场。目前,就中医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而言,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业外力量不占优势,相反,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下却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而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方面,我们不占优势。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市场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契机,吸纳业外资金进入高校,同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2、嬗变观念,制度创新  观念嬗变既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契机,也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对入世挑战的突破口。因此,我们首先要在办学观念上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们最为迫切需要在观念上的调整主要在3个方面:一是必须树立教育市场的观念;二是必须树立教育产业的观念;三是必须树立教育经营的观念。而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载体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一种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运作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体制转型,结构多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在公共产品领域,绝大部分已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唯独教育服务仍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呈现短缺问题。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的惟一方法是增加教育的市场供应,即扩大招生规模。而要做到这一点,改革办学体制就成为关键环节。体制创新的核心是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新格局。近3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行了加快发展的政策,出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但就增加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而言,只有20%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余80%的资金均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非公共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业外资金的参与,高等教育要在2005年实现大众化的战略目标是不可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吸纳和运作社会非公共资金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从这几年业外人士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投资热情就可以感受到。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制度供应必须跟上,如果依赖原有的制度路径,中医药高等教育要谋求跨越式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制度供应的取向:一是打破目前的所有制格局,在继续办好“国有大学”的同时,开放中医药高等教育市场,实行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形成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开放多元制价格政策,实行教育成本社会化分担;三是招生录取政策要放开,要允许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自主考试录取,或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四是人事管理政策要进一步放开,要允许教师自由流动,自由兼职。高校对人才应“不求拥有,但求所用”;五是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产、学、研结合问题应该引起行业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充分关注,这个问题如能处理好,一方面可使高校有机会充分接受产业经济的资金和制度的优势辐射,从而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形成拉动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4、提高质量,注重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界乃至公共社会始终关注的一个话题,这种关注不仅在教育常态发展的时期是这样,而且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更是这样。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近3年,不少中医药院校也采取了扩大规模的做法,以期通过扩招,一方面积极响应政府的决策,另一方面增加办学经费,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办学效益。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应遵循自身的规律。从系统论观点看,规模、质量、效益、资源作为教育系统的4个基本要素,必须达到动态平衡,才能显示系统的最优化状态。

5、正确把握教育规模  就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而言,我们不能就规模谈规模,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的规模既是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把握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规模,从系统内部看,必须考虑包括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管理经验与能力、学科水平以及文化积淀等要素的支持能力;从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必须考虑经济、人口、政治、科技以及就业等因素的需求或制约。另外,每一所中医药院校的发展规模还与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变量相关。盲目扩招,一方面会影响教育质量,使文凭贬值,进而影响大学声誉;另一方面会引发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矛盾。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规模总体上来说是求大于供,市场需求倾斜于两头,一是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硕士和博士),二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对普通人才的需求(专、本科生)。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优势制定招生方案。   

6、提高学科人才建设  就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目前应该在以下4方面推进我们的工作。一是要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学科建设。学科水平是学校发展的“纲”,“纲”举才能“目”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梳理现有学科,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学科的整合和重建。另外,要重组学科资源,建设新的优势学科和边缘学科,逐步中医药院校建设成以中医为主,特色鲜明,面向市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医药大学。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中医药学的民族特征及接受群体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其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有亟待挣脱诸多束缚的特征。其中,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尤为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理、工、文、医学科交叉与渗透,推行双语教学,西医课程选用原版教材,中医课程编写、使用外语教材,病史书写双语化,中医诊疗计算机软件与编程知识的普及与使用,以及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等等,所有有利于人才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措施与方法,我们应尽快筹划,尽早实施,争取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三是锤炼师资队伍,在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上与国际师资水平对接。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入世后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大趋势。协定中的“人员移动”条款就教育而言即指外籍教师到中国任教和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这种教育的国际互动不仅有利于本国教育的输出,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著名大学去留学、进修,同时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西医课程授课任务,或开设选修课,这些都不失为锤炼师资队伍的好方法。不少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己充分注意有无“国外经历”的履历。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师资队伍,应在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上尽快、尽早地与国际师资水平对接。当然,师资水平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国际交往能力,它还包括专业水平的提升、研究能力的提升及敬业精神的培育等。四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7、开拓盘活教学资源  就教育资源而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盘活中医药教育的存量资产,同时开拓新的教育资源。目前,不少中医药院校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是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接受校外资源辐射;二是开展境外合作办学,做强做大境外市场;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投入,通过政府拨款、土地置换、银行贷款、业外融资等方式,谋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教育资源还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声誉资源等等。资源短缺是当前制约高等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整合教育资源,确定学校的规模与质量目标,并始终不渝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这样高等中医药教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国中医研究院   曹洪欣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支持与参与,它需要良好的继承,更需要多层次、高水平的挖掘、整理和提高。因此,引入系统的、规范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实现宏观与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整合,使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更广泛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一、加强中医药研究是当务之急

㈠研究现状决定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  作为传统医学中最为主流的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已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基于目前中医药学发展的现状分析,成绩是肯定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取得明显突破性的成果为数较少;基于中医理论的中医证候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问题尚未解决;中药的质量标准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用于中医药研究的规范标准尚未完善;能揭示中医药基本科学问题、用于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的中医动物模型仍未解决;中药所占国际市场份额很小,洋中药开始大量跻身中国市场,这对我们中药生产和应用大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尽管国家宪法已明确规定了中医的合法地位,但是社会上甚至医学界还存在着对中医药的种种偏见。所以,许多中医专家对这一现状深表担心,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发表了他们的见地,积极向行业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呼吁,认为加快中医药学术发展是当务之急。令人惊喜的是国务院于20034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从101日施行),为中医药事业良性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㈡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观点和方法渐显重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传统医药学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了较系统的记载,经过数千年来的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天然药物的应用,治病求本、治未病等防治观点和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在今年SARS流行过程中,中医药的防治理论与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㈢入世后的挑战推进加强中医药研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医药也必然受到入世的影响。按照对等原则,中医药可以进入相应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单位,从而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严峻挑战是同时存在的,这将使我国中医药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虽然中医药临床在我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中有良好的声望,但我国中医药科研行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如科研设施、条件及资金等与国外相关机构比较,有一定的差距,成果科技含量不高,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中医药的世界市场占有量不大,这些迫使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调整机制,发挥优势,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快中医药的发展进程。

㈣急重疾病的出现为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提出警示  在现代医学尚未全面进入我国之时,急慢性疾病主要依赖于中医药治疗,至今,中医药在某些内科急性病的治疗中,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人们中逐渐形成了中医药擅治慢性病的片面认识,留给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机会渐少。因而,近年来中医药医疗机构,多注重对慢性疾病、疑难疾病的研究,对急性病的研究投入人力、物力大为减少,面对突如其来的急发疾病,不仅欠缺良好的应对方法,而且很难有施展诊疗技术的空间。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分析,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这种司外揣内、整体调节的诊疗思路,对原因不明、多病因致病的疑难重病能及时准确的辨证,有的放矢的治疗,从而控制疾病的传变,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遗憾的是SARS流行初期,中医药的优势无用武之地,中医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为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敲响了警钟。

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中医药教育体制的合理改革,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是中医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教育是基础,科研是先导,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动力。

㈠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  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合格人才。深化中医药教育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设置中医药教育课程,克服知识面狭窄、或无目的地扩展课程、改变某些教育机构过分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等现象。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办学优势,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合作层次、增强综合实力,既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型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范教育体系,实现中医药教育模式的合理转变,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在世界传统医学及文化教育领域中,进一步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的重视技能而轻视素质的现象,应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继承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和科研基地,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㈡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推动中医药科研现代化  中医药科研的目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发出实用性强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为此,科研思维应与现代科学思维一致,融入多学科知识,采用国际公认的科学标准;手段和方法应具创新性,吸收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成果,促进自身发展;科研成果应具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开发应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增强在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1.继承传统优势,汲取先进方法,提升学术内涵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理论研究方面,从中医药学本身的学术特点出发,汲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以理论的升华和提高,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使中医学成为更加先进的医学科学体系。

临床研究方面,以继承中医药学的精髓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疗效机制,发挥学术优势,使中医药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求,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医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以优势特色为起点、解决中医药学术发展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进、借鉴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把握研究方向,营造创新氛围,提高科技水平  在中医药研究方向中,紧紧抓住中医药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和生命科学的前沿问题,积极引入现代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既要有瞄准前沿未来发展的长期项目,又要有解决重要问题的近期项目;既要有侧重知识创新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又要有侧重技术创新的应用性研究项目。根据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科研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形成功能完备、结构合理、高效运转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基地体系。着眼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解决行业和地区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使科技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升,从而提高中医药科技水平。

三、加强中医药研究技术平台建设

在中医药研究中,立足自身学科建设,重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引入现代系统的、规范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搭建中医药研究技术平台,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的研究。

㈠优化中医药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求,现代生命科学的实验方法被引入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与之相适应的合格、标准、规范的实验设施和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同时,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拓宽技术领域,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化技术体系,逐步发展和提升成为现代化的、适应中医药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用来研究和揭示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能够揭示中医基本科学问题、重现性好、用于中药新药研制开发的中医动物模型,并对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使所建立的创新复方中药研发技术、中药提取与制备技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技术、药效评价等技术平台,能够为提升中药国际竞争力服务。

㈡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中医药学有自己特有的理论和经验,在形成理论过程中,已融入了数学、人文、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科知识。中医药理论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以中医药自身发展为主体,借助计量诊断学、循证医学、分子生物学、复杂性科学、数学、基因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来完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其侧重的一面,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去认识和研究事物,多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相互交融,可使我们更全面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要积极引入现代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孵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逐步形成集多学科优势的学科群,进行多层次、高水平的挖掘、整理和提高,以实现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

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孵化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通过体制改革,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新技术新方法实用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营内容多元化为产业发展方向,使我国中医药产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㈠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产业进程  中药产业相对于化学、生物药品来说,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已引起全球医药产业的关注。中药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中药在基础研究、药效、安全性评价和临床研究方面有待完善,中药的品种结构、质量标准、制剂工艺及规模尚未形成优势。面对国际激烈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关税、市场占有份额的争夺战等新的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要全方位、高水平地开展中医药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用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建立起基础性研究、质量标准规范、安全评价体系、信息系统等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体系。同时要组建产业集团,形成产业合力,改善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加大高科技含量的中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推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强化药品研究与生产流通的监督管理,加快推行GLPGCPGMP等标准规范,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完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机制与措施,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轨道上来。

㈡加强科技管理,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起以项目等级为要求的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防止出现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等现象,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要素参与市场收益分配,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技术创业,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积极性,实现中医药科技管理向科学化转变。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大力促进中医药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规模化、产业化,建立起一个网络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中医药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便捷服务,实现中医药科技信息向商品化发展。

㈢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医药科技的一个战略问题,针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情况,以及所面临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劲走势,首先要考虑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提高行业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的积极作用,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使中医药科研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地发展,使研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