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
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新陆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医医理精奥,除了勤思苦学外,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律。建国之初,我们拥有一大批中医名家,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均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长经历也给我们这些后学者以极大的启迪。分析这些中医前辈成长的经历,探讨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增加我们中医教育的科学性与持续性,将院校教育再延伸到实践教育、终生教育的更广泛领域中去,可诱掖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长。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在1980年至1982年间特邀全国名老中医撰文,回忆自己的从医经历,总结学术体会及临证心得,文章史料翔实,真诚感人,在当时影响极大,启迪了一代中医人才的成长。20余年后重新审视,虽然世事变迁,这些老前辈大多已去远矣,但成长经历,对于当今中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医教育事业仍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对其中所刊载的资料较为完备的66名有突出贡献的全国名老中医进行了研究,采用调查表形式的方法对名老中医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登记,将资料输入微机,用SAS6.12版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为研究的结果及启示。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医机缘:名老中医学习中医的机缘多是为了诊病救人(84.38%),以谋生为学医机缘的仅占极少数(3.13%),而为寻求名利学医者根本没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名老中医学医是为了诊病救人,而非追求名利,这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医及从医历程中能始终如一恪守医道、钻研医理,而不为世俗功利所左右,这确实是学好中医的一个首要条件。
(2)学医年龄、行医年龄、成名年龄:名老中医学医年龄最小的才6岁,最大的25岁,平均在17岁左右,说明大部分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的;行医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32岁,平均在22岁左右,成名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59岁,相差较大,但平均在40岁左右,这正是年富力强、成就事业的时候;行医前学医时间最短的2年,最长的22年,平均6年余,与现在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时间相近,反映了中医人才成长周期较长的特点;成名前临床时间平均为20年左右,最长的达35年,成长周期平均为25年左右,说明长年临床经验积累对中医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学医途径:通过家传学习中医者占了较大一部分,尤其是通过师传(包括家传和从师者)占了绝对多数(占54.69%)。说明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名老中医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4)学历:有53.03%的名老中医学医前进过私塾,有较扎实的学识根基的占了大部,为其学习中医经典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是学习好中医的一个重要前提。最终取得了各种中医专业较高学历的人数较多,占40.91%,说明正规的理论学习对名老中医的成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还有一部分(36.36%)名老中医最终学历并不高,完全是通过自学而在中医领域获得巨大成就,说明终身教育和学习自主性才是名老中医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5)启蒙医书:书类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中医经典原文类书,频率为38.10%,其次是本草,再次是中医诊断及经典注释,临床医书出现的频次最低;书目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内经》(24.24%),其次为《濒湖脉学》与《药性赋》,各占9.52%,再次是《伤寒论》与《汤头歌诀》,各占8.33%。大部分名老中医阅读医书是从中医经典原文开始的,其次是本草,说明从经典入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而对本草药性的学习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临证的重要前提。
(6)最推崇的医书:名老中医所推崇的医学书籍中频次出现最高的是《内经》(32.86%),其次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难经》。这正是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而且几乎全部名老中医都强调,学习经典不但是中医入门的前提,也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提示不断学习、精研中医经典是中医人才成长不容忽视的因素。
(7)行医门类和地点:大部分名老中医行医时多从事内科杂病(占47.54%),也有从事内外妇儿多科疾病诊治的(39.34%),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显的分科,这样思维不致局限在某一科,而能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真正体现中医诊治特色,这也是名老中医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77.27%的名老中医曾在乡下基层行医,且时间多在5年以上,只有16.67%的名老中医未曾(或<1年)在乡下基层行医,说明基层广泛的疾病谱系为名老中医提供了丰富的病源和很好的实践机会,为其积累丰厚的临床经验提供了条件。
(8)教学经历:大部分(57.58%)名老中医都有教学经历。这说明教学经历有助于名老中医进行自我总结,而且促使其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临床能力,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所以,教学亦是名老中医成长的重要因素。
(9)其他文化修养:77.27%的名老中医具有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尤其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易学等一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方面的修养。因为对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离不开坚实的古汉语知识,另外中医学与其他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所以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有助于理解及探索中医理论,也是名老中医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10)习医体会:谈到勤奋的名老中医62人,占93.94%;认为应当终身学习的名老中医61人,占92.42%。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名老中医都很重视终身学习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都相信勤能补拙而终身学习、不断总结,认为不断的勤奋学习是他们自身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大部分名老中医(89.39%)认为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亦是其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45%以上的名老中医认为熟背经文、虚心好问及继承创新也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
(1)正确的学医机缘及适当的学医时机。学医机缘是指学医的动机和缘由,正确高尚的学医机缘能引起和维持学医热情,并朝一个高尚的目标发展。张仲景因为“伤横夭之莫救”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一代医圣;在所调查的名老中医中大部分人学医是为了诊病救人,其中两位虽然开始是为谋生而学医,但进入中医殿堂后,接触了患者的疾苦,其学医动机也发生了迁移,而以提高临床疗效、救治百姓为学好中医的动机,以发展中医事业为其终生努力的目标,这样才能摒弃世俗功利、克服艰难险阻,潜心研究与发展中医事业。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学医动机显得更为重要,中医要走向市场,就得依靠中医人才,提高临床疗效,而中医人才的培养只有以诊病救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机缘,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安贫乐道,潜心钻研,提高中医防病治病的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不失于医德,如岳美中老先生所倡导的“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学中医就应有献身于中医事业的赤诚之心,这样才能发展中医事业,促进中医事业走上市场、走向世界,为人们的健康和祖国的经济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学医的时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从名老中医的成长经历来看,从青少年时期(16岁前后)开始学习较为合适,龚志贤老先生就认为“学医关键是在青年时期”,一方面由于中医需要识记的内容很多,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便于中医经典的背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便于理解中医经典;第三方面中医人才成长周期较长(平均约为25年),青少年时期开始学医,成才时正当年富力强,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文化素质及修养。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就决定了中医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也决定了中医学人才不但要具备其他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严密逻辑思维及审慎的科学态度,也需要学习和研究人文科学的思维与能力,而其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一方面,中医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古文基础,如训诂、句读等知识,任应秋老先生曾引《輶轩语》中言“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学……治经贵通大义”,由于中医经典成书年代久远,字义深奥,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往往是识其字而不明其义,甚至歪曲误解。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名老中医在私塾中打下了坚实的古汉语基础,即使缺乏于此者,也在后来的学习中补上了这一课;另一方面,中医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及古代哲学基础,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其理论模型,借鉴古代诸子百家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一元论等思想来诠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治,故只有了解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才能在临床中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诊病救人,是以徐大椿有言:“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
(3)经典的熟练掌握。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不可能一一读及,而中医经典尤其《内经》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发展的结晶,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欲有所成就,就必须对这些主要经典苦下功夫熟读悟透,正如任应秋老先生所言:“学好了《内经》,才说得上打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打好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学习各医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确为至言。岳美中老先生也有着亲身体验,老先生学医之初时从《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临床医著开始,“临证稍久,即感到用方有笨伯之处,往往不能应手”,转而学习经典,终有大成。读经还应先看原文,诸家诠注虽不乏精到之言,但也常有牵附穿凿之误,一来易晦先贤诸师之原意,二来易局限读者的思路,而不能充分激活开阔读者自己的思维,甚至引起误导;中医经典不但要读熟、背熟,还要终生钻研、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融入自身的血脉中,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理论有所创新,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是以清代名医徐灵胎先生指出,“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图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4)良师的教诲与个人的悟性。韩愈《师说》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名老中医都有从师学医的经历,像姜春华等老先生虽没有直接获得良师指点,但是也曾通过遥从等方式获得了陆渊雷等前辈的教诲;由于中医医理精奥,医书词义晦涩难懂,而医者所为,往往人命关天,从一良师,一方面能传道授业,指导学习,解疑答难,在学习过程中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另一方面能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习做人、做医的道理,树立为中医事业、为人们的健康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学好中医除了要得到良师的教诲外,还要依靠个人的悟性,俗话说“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中医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而其经典医著往往言简义奥,临床更是灵活多变,无定法定方定药,必须具备一定悟性,才能悟透中医医理。读医经而能读无字处,并能将中医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方为一个有悟性的医生。如徐大椿所云,“医非人人可学”,“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又如《褚氏遗书》所言“夫医者……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但悟性并非是先天就具有,需要涉猎各种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地进行总结、思考,才能逐步提高悟性,加上良师指点,从而成为医术精、医德良的中医人才。
(5)行医经历及教学经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临床实践,无法体会中医的精奥,只有加强临床实践才会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行医经历在中医人才的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西名老中医贺本绪先生云“学贵有恒,实践第一”。广泛的行医门类和一定时间的基层行医经历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广泛的行医门类能促使中医后学从整体研究人体疾病,思维不致局限在哪一科,而能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诊治病人,真正体现中医诊治特色,从而掌握中医临证特点,是以扁鹊过邯郸“即为带下医”,过洛阳“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即为小儿医”;同时基层广泛的疾病谱系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病源和很好的实践机会,为其积累丰厚的临床经验提供了条件。以上研究还显示,大部分名老中医都有一段时期甚至终生的教学经历,教学经历在中医人才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学有助于进行自我总结,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且促使其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临床能力,以满足教学需要,而同时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最后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思想的中医大家,而非只有经验而无独特理论体系的匠人。
(6)终身教育及不断总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增快,终身教育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医学亦如此,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中医事业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中医学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资料更新很快;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各种临证体会和心得方面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促使中医医家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才不致被时代抛弃;更重要的是,中医知识深奥渊博,不是能仅凭几年甚至几十年就能认识与体会的,正如沈六吉老先生所讲“学到老,学不了”;而其临证更是繁复多变,且随着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古方今病不相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临证才不致无法可循、无方可拟。因此,学习中医确如张珍玉先生所言“学无止境”,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终身教育而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诊病救人的正确学医机缘,培养学医兴趣,把握学医时机,提高各种文化素质及修养,熟练掌握经典,多从良师,并不断培养个人的悟性,深入基层,多实践、多看杂病,积累经验,并保持终身学习和钻研,不断接受知识更新,教学相兼,不断总结,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学术水平,才能成为中医大家,如徐大椿所言:“故为此道者,必具个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摒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
总之,“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民族生存之大计,中医人才培养也是中医事业兴盛之大计,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有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