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长论坛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71

 

高等中医药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理性思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守曾

    50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至今仍未妥善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医药教育自身土壤、社会环境以至国际视野,以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我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依托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中医药自身的文化;人才培养观念必须从培养单纯中医药人才向培养全面适应健康事业需求的各类人才转变;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也必须面向世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即高等中医药教育素质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三者有机和结合,可望为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找到新的途径。

一、中医药教育素质化

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不同民族文化因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轫,又经长期积淀而形成。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门科学技术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形成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根植于民族特性的文化内涵,这些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与灵魂。现代教育理念十分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特别强调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掌握中医药文化内涵,应该成为中医药教育的首要任务与当务之急。

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因为,首先,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形成中医药学观念、方法、原理的多元背景,体现着中医药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其次,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意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已成为东方科学思维的典范。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也迥然有异,因此以接受逻辑实证主义还原方法为方法论主体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接受中医药教育后,必然会遇到思维方式转变的难题。第三,中医药学把生命和疾病放在自然界、社会和身心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中进行认识,具有明显的以学术为中心的特征,这一特征是东方思维的产物。对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掌握,需要通过文化陶冶作为铺垫。要掌握中医药学的这些文化内涵与特质,必然要依靠学生的悟性,而好的悟性依靠好的素质。只有具备了中医药文化素质,才能牢固掌握中医学术思想与对生命和疾病的理性认识,确保学生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未来的工作实践,因此,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先导、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教育活动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如何实现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首先,素质不能“直接传递”,而是需通过知识、能力与诸多非智力因素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与素养来完成,而丰富的知识有利于转化为强的能力,升华为高的素质。要养成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必须向学生传授与中医药学相关的其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必须将中医药学自身所隐含的文化特质传递给学生。在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医药学并存着许多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它们不但是中医药学形成的基础,思维的源泉,而且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诸如中医古代哲学、逻辑学等,理应组合成为中医药类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用以弥补中医药教育自身基础课缺如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类专业学科与课程体系。同时要引入教育的文化模式,增加采用人文精神讲授中医药学的内容,从分析中医药学与社会、文化和其他科学技术的互动入手,通过增加各门课程的文化信息量,讲授丰富的中医学术发展历史,阐明中医药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其次,要大力加强古典医著的教学。中医古典著作不但富含最有价值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而且具有无以比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古典医著所包含的中医药学原理、观念、范畴与概念,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与恒定性,是形成学生中医药文化素质稳定品质与素养的基础。古典医著不属于某一按学科逻辑程序或学生学习程序划分的单一学科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完全对应中医药学的综合特性,加强古典医著学习,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构成中医药文化素质的要素。古典医著尽管是古代文言,但透过语言,包含有丰富的高品位的理论完美表达,学生通过学习有利于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提高储存、传递中医药学知识的能力;古典医著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构成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窠臼与轨迹,是中医药学继承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药学术精髓的教学功能。为此,必须采用强化、回归、不断线等方式全面加强古典医著教学。

第三,素质教育是不同教育教学环节效应的综合体现,不但要通过有意识的知识传授来实现,也要注重能力培养与校园文化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教学环节不但是毕业学生进入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前期准备,更应从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合理布置,要注重利用有限的临床见实习时间,通过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悟性通道,提高获取临床心得的能力,并内化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的素养。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沿。同时又要成为展示、传递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形成与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应的特色校园文化,这种校园特色文化,将有益于建立并保持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育固守和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与意愿,这种特色校园文化必将大大推动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实现与提高。

二、中医药教育多元化

中医药教育多元化是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类型、规格、层次需求的多样化的必然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高等中医药教育认识和需求的复杂性的具体表现。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多种需求和不同要求,必然产生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培养目标、模式、规格,培养质量、培养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不能设想以培养单一的中医药人才涵盖中医药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能设想只培养一种类型一种规格的中医药人才,也不能用一种培养模式去操作所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更不能用相同的培养质量标准去衡量不同类型、规格、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短长。当然这种多元化,又必须以所有中医药人才应该具有中医药文化素质、牢固掌握中医药学知识、技能为前提。

首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行业的支撑与扶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既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行业间的联系与连接。因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中医药人才,而且也需要大批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各类人才,需要一批跨越不同学科门类的复合型人才,如医学法律、中医药外语、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工商等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医学概念的完整理解,中医药教育不但要直接为中医药事业服务,而且也要为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健康事业、产业服务;不但要培养中医医疗人才,也要培养中医自己的保健、康复人才;不但要满足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要满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培养自己的美容、营养人才;既要开办中医药传统主干专业,也要致力于举办能够办出中医药特色的其他医药卫生类及医学相关类专业,如护理、临床药学、医学营养、康复治疗、医疗美容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医疗保险、医药临床专业等。

其次,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事业既需要大批中医临床技能高超的临床人才,也需要精通理论的学术型人才,能进入实验室的研究型人才,兼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掌握中西医两套方法,能在临床实践中取中西医互补之长的复合型人才;既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服务基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第三,要保证中医药教育多元化的实现,必须解决中医药教育质量、质量标准多样化的问题。要为不同类型、规格、层次,不同教学阶段的中医药人才制定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这样做,有利于保证不同学生达到相同的培养质量要求,有利于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评价与监督,也有利于增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与竞争意识。同时也要致力于形成应用不同的培养质量标准评价不同类型、规模、层次、教学阶段培养质量的社会共识与管理规范。不能以单一的质量标准取代多种质量标准,不能以中医临床人才的标准去要求学术型、研究型、外向型人才,也不能以必须通过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才能完成的目标,要求通过院校全日制教学阶段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成败与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保证中医药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但又是一体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均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灿烂明珠,只有保持了它的特色,才能不断丰富世界文化,并为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又是一体的,“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世界文化的本质。当今世界文化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同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整体中的不同文化需要彼此了解宽容,和谐共存,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只有在与世界民族共享的过程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中医药必须面向全球,中医药教育必须对全球中医药的需求作出反应,面向世界,实现国际化,成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为了实现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首先必须使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用性、开放性、交流性。即中医药院校办学、人才培养要有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教育观念;关注、了解、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按照国际通行的规范,进行科学管理;高等中医药院的教育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其他国家认可、重视和仿效;能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能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所共享;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制定有利于开放的政策,积极进行与境外大学及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中医药教育要积极吸取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方法,教育制度改革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在强化、遵循中医药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要使所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世界知识、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让所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具备将中医药置身于世界生命科学、医学、健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中考虑其未来发展的能力,具备进行国际间中医药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备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一切有用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丰富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能力。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与优势之一的国际地位,并为实现中外高等教育对等的双向交流合作作出贡献。为此国家要加大投入,将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办学条件、学术水平与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国际承认的一流先进水平,成为各国创办、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时效仿的典范。同时要在国家支持下,主导制定能为世界各国认可,进而在国际上通行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包括机构设置、培养目标、教师要求、行业和执业准入等国际标准,为发展全球高等中医药教育,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沈远东

结合有关调研资料,对目前综合性中医医院中的学科设置和中医临床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我们发现在目前的综合性中医院当中,绝大部分医院的科室设置,基本上都是按照现代医学的学科体系来分布的,所以与西医综合性医院的学科设置基本相同,而当我们在分析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比例的时候,我们又发现其中中医药人员的比例基本上都达到国家中医管理局制订的有关标准(即中医药人员的比例占医药人员总数的70%以上)。

关于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与内涵水平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主题,也一直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中医药界人士及中医医疗机构管理者们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然而由于多种因素,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中医治疗率是衡量中医特色的重要指标,然而去除水份全院平均中医治疗率要达到70%的却不多。

围绕建设亚洲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的指标,我们试图对中医临床医生的分类和中医临床学科的设置作理论性探讨,并供中医同行共探讨,希望在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过程中探索一条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和提高中医内涵水平的道路。

一﹑关于提出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模式的背景

“传统”一词在辞海中注释为“由历史传沿而来”。它与现代一词相对称而存在。中医药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民族遗产,在英语中,“中医”就被译为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所以“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传统医学。

目前在我们综合性中医医院的临床医生队伍中,根据职称和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中医﹑中西结合和西医人才,而在中医人才中我们又可分为传统型中医和现代性中医二类,尽管此种分类可能不是十分确切,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样是中医师由于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及行医方式和诊治手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型中医”我们一般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经典的老中医模式,他们的特征是往往具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在综合性中医院中,他们常以门诊工作为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和措施诊疗病人。从中医临床医生队伍的现状来看,这一类型的中医临床人才队伍比较薄弱,而且从年龄结构来看又是以老年专家为主体的。

所谓“现代型中医临床人才”,我们把他们具有的特征归纳为:往往具有中西医二套知识与技能,能在综合性中医院中胜任,门诊﹑急诊﹑重症监护和病房各个岗位的工作,他们能够用中医的方法与手段诊治病人,同时也能熟练地应用现代医学的方法与手段诊治和抢救危重疑难急诊。由于所在科室和岗位承担工作任务的压力和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渐渐地在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出现了变化,中医的知识与技能受到冲击而减弱,中西医的知识与技能比例可能出现倒置。

传统型中医与现代型中医二种临床中医人才的存在是我国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人才资源在卫生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他们的形成与现行的卫生政策与法规又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二种类型的中医人才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传统型中医偏向于经典中医和继承型的中医,可能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而现代型的中医偏向于综合性和发展型的中医,也是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医生队伍中必不可少的一支医生队伍。

但由于综合性中医院目前承担的医疗任务和其学科的设置体系造成了传统型中医工作平台的局限性加之技术职称晋升时对中医临床医生的要求与导向性,传统型的中医临床医生队伍随着老一代中医退出临床一线,他们的成员正在日趋减少。虽然每年我们的中医院校都有大批的中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毕业生充实中医师队伍,其实从中医师的总体队伍来说并不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在对临床中医师队伍结构进行细分的时候就会发现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匮乏确是一个事实。

鉴于对上述背景的调研与分析,于是一个在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过程中,选拔和培养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思路便逐渐产生了。

二﹑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作为综合性中医院,都应该要牢记坚持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和“精中通西”的原则,但由于学科和岗位责能的不同,仅靠一般的号召是很难造就出一支以“传统型中医知识结构和技能”为特征的临床人才队伍的。为此我们以培养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为目的,试图设计选拔培养计划方案以供同道探讨。

(一)选拔目的

组建“名中医挂帅,高级中医师当家”的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并选拔、培养一批具有传统型中医临床知识结构与技能的中医人才,给予重点培养,着力提高其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使其成长为新一代中医临床的优秀人才。

(二)选拔条件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志献身中医药事业,身体健康;

2、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确有中医特长者可放宽;

3、原则上要求副高级职称以上,确有中医特长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4、中医理论基础扎实,熟悉中医历代各家学术思想和中医经典著作,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宽;

5、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疗效显著,或在某些疾病诊疗中有独到之处,有经验、有特色。

(三)选拔方式

1、采用推荐与自我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报名;

2、统一组织临床业务、理论考试;

3、专家委员会面试、评选,选评结果进行公示;

4、考查重点:(1)个人的中医临床技能专长与特色;(2)中医临床水平与专业中医理论、中医诊疗思路。

(四)培养方案:

1、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培养对象根据本人专业及实际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制定读书计划,每年由人力资源部安排在全院范围内至少开展一次讲座,交流读书心得。

2、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培养对象目前所在岗位,进一步加强中医临床实践,有条件者开设特色专病专科,入选对象要保证每周至少两个半天门诊,努力提高中医治疗率。

3、跟师学习:在省市及全国范围内拜名老中医为师,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经人力资源部备案结成对子,由高级中医师本人制定跟师学习计划,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医院及科室给予相应支持。

4、综合素养的培养:高级中医师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应特别注重古文及书法素养的提高,要求每人每年交出十份医案。

(五)考核内容:

1、力求建立自己的中医特色专科,争取在本省、市及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保证每周两个半天以上的门诊时间,门诊量能稳步增长,努力提高中医治疗率。

2、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病专科的理法方药体系,完成有质量及一定数量的相关学术论文。

3、完成对导师学术经验的继承任务,保证一定的跟师时间,完成一篇以上的经验总结论文。

4、负责培养青年后备人才,建立起本特色专科的学术梯队。

5、开展院级以上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并争取成果转化。

6、每年交出十份自拟医案,由专家打分作为考核成绩之一。

7、开设专科、专题讲座,并收集反馈意见。

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十分注重的是:首先本人要热爱中医事业,并且是真心实意地愿意把自己塑造成为“传统型的中医师“,必须要有长期的中医临床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于2004年,我们选拔了10名中青年中医师进行“高级中医”体系培养。经过选拔培养,现已从“高级中医师”的形式向“传统型中医”模式培养和发展。

三﹑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发展与使用

经过对中医临床医生队伍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综合性中医院中造成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队伍缺乏的原因,除了综合性中医院承担的社会医疗任务,学科设置与岗位职能等因素之外,“中医师技术职称晋升的要求”作为一种“导向”对造成临床中医师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偏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组建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梯队的时候,必须同时设计出“高级中医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及建立相关的机制与体制,这样才能让高级中医师们明确方向,热爱专业,发挥作用,健康成长。

在年度考核与职称晋升的要求上,要进一步明确“高级中医师”的要求即重点是评估中医的临床能力与中医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创造一个让高级中医师们“一心一意搞中医”的机制和“专心致志搞中医”的环境。

为了激励“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除了国家人事部的职称晋升系列之外,还可以成为评选省、市名中医的梯队或今后评选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的后备专家。这样具有中医特色的人才选拔培养与发展体系一旦建立,便为传统型中医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设计培养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计划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老一辈的中医专家中凡成为“名家”和“大师”的他们不仅医术精湛,往往同时都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修养,“医儒同源”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儒家学说与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相辅相成,所以要使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成为一代名中医,除了“专业”上的要求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造诣,可以开设“中国古代优秀经典文化系列讲座”,例《论语》﹑《诗经》﹑《大学》﹑《中庸》等。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提高了中医师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之中又能促进爱岗敬业精神。

四、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的建设思路

中医学的理论精髓是整体观与辨证施治而传统中医临床治疗学是强调全科性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根据目前综合性中医院的分科情况,除专科之外,比较难以体现中医传统的全科性综合治疗特色。为了探索在现代化中医院中如何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可以依照中医学科的特点,设置传统中医诊疗中心。强调“传统”是相对现代而言。“传统中医诊疗中心”的组建是按传统型中医学科的特点而设计的。可以打破原来的分科格局,把最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的学科与具有中医优势疗效的专科、专病进行组合,其中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等领域。集中医传统特色诊疗方法之优势,集内治与外治于一体,运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手段全面体现中医特色,来提高中医治疗率

传统中医诊疗中心的建立是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的一种探索,也是继承中医传统诊疗方法的一种模式,它既为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成为培养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基地。

我们相信随着传统中医诊疗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必将在中医特色教学与科研方面作出贡献。

五、关于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与学科的几点思考

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可以建立类似传统中医诊疗中心的运作模式,在今后的实践中作进一步探讨:

(一)要完善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及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梯队培养,按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模式来要求的话,那么它与综合性中医院的学科设置和承担的功能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该如何处理?

(二)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知识结构与功能的以及人才塑造模式的形成是否适应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能否被社会各界所认同,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方面如有冲突时,如何受到保护与支持?

(三)传统中医诊疗中心是体现传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它与目前综合性中医院的学科体系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与重叠性,它们之间的分科与功能,合作与竞争中所产生的矛盾尚有待在实践中加以规范。

关于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努力为提高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与内涵水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