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事
一、学术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05年2月26~27日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18名委员就中医急诊的发展、中医急诊的相关研究、中医急诊科学科建设、中医急诊特色等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急诊分会主任委员王永炎院士致开幕词,提出了中医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中医学研究正从线性的简单系统走向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模式生物走向人体实验,由“纯粹”科学走向与人文科学相融合。只有弘扬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坚持厚今薄古,洋为中用,才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新当选的主任委员晁恩祥对急诊分会今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一要做好组织建设,加强网络建设,开展新的协作工作;二要加强学术建设,继续完善中医急诊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经常进行急诊设备的使用、新技术、治疗经验的交流及中医急诊著作的编写等;三要围绕急诊工作开展中医科研工作,突出中医药特色,并重视中医科普宣传。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2005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会议于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
  孙树椿会长指出,专业委员会重要的任务,就是参与有关中医骨伤科专业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要有中医理论的指导,又要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持,还要符合社会的具体情况以及人民的实际需求。朱立国、谭明生、时光达、石印玉等骨伤界专家,围绕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脊柱疾病等发表了演讲。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
会议于
陈可冀会长表示,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将注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增进中医药界同行的友谊和合作,交流和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水平,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分别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中药防治心血管病的思路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
代表们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将参与制订中医药呼吸病的国际行业规准列为工作重点。主要任务是加强呼吸病学科的科研与人才培养,作好该学科标准化、规范化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推进呼吸病学科发展。房书亭副局长希望专业委员会集中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的智慧,努力实践,开拓创新,在当前禽流感等疾病传播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拿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国际中西医眼科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
  会议于2005年10月22~23日在京举行。300多位海内外中西医眼科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等到会祝贺并讲话。
  与会专家对中西医眼科学的优势、成就及新成果、新知识、新经验,特别对重大致盲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白内障等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著名中医眼科专家、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唐由之当选为会长,胡世兴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健生、庄曾渊、王明芳、王育良等当选为副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
与会学者对30余篇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国政府对肝病的防治历来极为重视,肝病的研究得到国家“六五”直至“十五”计划的大力支持,并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领域不断取得成果,研制出双虎清肝颗粒、861合剂、复方鳖甲软肝片等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科技成果。
李振吉发表讲话,肝病专业是中医药学科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之一,涌现出王伯祥、王宝恩、汪承柏、钱英、王灵台、刘平等一支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希望肝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大力发展海外会员,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积极倡导、参与肝病防治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工作会议
   
  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工作情况;对监测软件升级内容进行了讲解和培训;介绍了上报监测数据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答疑;对监测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
  会议于
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初步定义,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区域中医药文化发掘,为中医药院校、医院、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服务,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会议选举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其成当选为第三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光荣、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长春中医学院副院长刘宏岩、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家庭中医药》杂志主编张瑞贤、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于铁成等委副主任委员,温长路兼任秘书长。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首届国际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第22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05年8月15~18日在河南郑州市召开。同时,举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讨会和中医儿科名医名家学术经验讲习班。来自国内外的中医儿科界近200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中医儿科学术和学科建设经验。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
    新加坡卫生部中医师资格审核组主席、中华医院院长洪两介绍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概况,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彭勃、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曹正逵、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张重刚等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刘弼臣、张奇文、汪受传、邹治文等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第二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会召开
  会议于2005年8月20~22日在江苏连云港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台地区,以及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内外整脊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会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参会并讲话,具有中国特色的整脊学,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人类预防和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从整体出发,立足于“平衡阴阳,八纲辨证”,运用中药、手法、针灸、导引等方法,通过调和气血、经络、脏腑进行脊柱病的防治积累了两千多年的宝贵经验。过去未能解决的脊柱力学问题,诸如颈腰椎曲紊乱、侧弯;不少需手术治疗的,如严重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症,运用中国无痛无创的整脊术都能治愈。中国整脊界面临的是进一步深入发掘整理祖国医学整脊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加快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广普及和宣传工作,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会议于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作“中医药现代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主题报告,提出了“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的战略方针。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发表“中医学与人类健康”的主题演讲。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就中药材生产与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监管的现状与展望、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21世纪中医药发展机遇等主题作大会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和传统医学技术合作司传统医学处处长张晓瑞,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Carelton Gajdusek先生的代表等也在大会上作了“传统医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用三维纳米材料培养的细胞筛选中药”等专题报告。
大会交流800余篇学术论文,就推动传统医药的合理使用、高新技术与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现代中药与健康产品研究开发、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研究、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等8个方面进行研讨。
会议期间组织的中美、中英、中丹中医药国际合作,以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和戒毒等12个专题活动。同期举办的2005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展出和交流项目2100余项,参展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350余家,集中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成果。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
  邓铁涛对腹针作了高度评价。腹针疗法提出“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先天经络学说”,发明了“神龟全息图”。这是中医学术界的一次重要的发明创造,是中医理论思维在诊疗技术上的充分体现。
30多年前,薄智云教授在一个偶然的病例中发现了腹部穴位针刺对疾病的特殊疗效,由此萌发了创造腹针体系的理念。多年来薄教授潜心研究,深入探讨,努力发掘,终于摸索出一套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标准的取穴方案、规范的操作方法的新型针灸治疗体系。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
  会议于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2005国际傣医药学术会议
  会议于2005年10月10~11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来自德国及广西、陕西、北京、内蒙古、云南等地的傣医药专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199人参加学术会议。
  会议论文130多篇,内容涉及文献整理、临床研究、傣药开发及饮食保健等各个方面。
傣族人民在佛教文化的背景下结合本地的医疗养生实践,创造了以“四塔五蕴”、“风病论”、“解毒论”为理论核心的传统医学,在贝叶经和纸板经中保存了不少古典医著。近20多年来,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州傣医院等单位整理、出版了《档哈雅龙》、《竹楼医述》、《古傣医药验方注释》、《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等20多部著作,收集了7000多个傣医传统药方,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药物研究工作。
(扎西旺堆)
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会议于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2005国际骨质疏松大会
   会议于
HOMA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发起,康辰医药发展有限公司独家出资于2000年10月在北京设立(2年评1次),是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首批获奖登记的中国骨质疏松领域惟一的全国性奖项。至今已经有25名专家学者和院士获此殊荣。本届评审从24名候选人中评选出特别贡献奖1名、学科成就奖5名、杰出青年学者奖2名。其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景学获特别贡献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印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刘庆思等获学科成就奖,广州中医药大学黄宏兴获杰出青年学者奖。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2005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05年10月21~24日在京召开,同时举行暨首届中医药创新与发展院士论坛和全国名老中医疑难病临床论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志勇,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刘耕陶,华裔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院士钱煦,以及来自国内及港澳地区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大会。
  研讨会就中医药学的基础研究,中医药学临床各种常见病、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治经验,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中医药临床特色经验与特种技术的应用,非药物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中药新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等内容进行交流。
  于文明发表讲话,两岸四地的文化同根同源,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两岸四地中医药工作者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希望两岸四地的同仁们共同弘扬中医药文化,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2005年国际针灸技法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05年10月27~28日在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事司司长沈志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名誉主席王雪苔、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到会并讲话。
  研讨会是以专家现场演示针灸技法为主等。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港、台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家的218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国际中医糖尿病学术交流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国际中医糖尿病学术交流会于
与会代表就糖尿病及其相关病症名词术语规范、糖尿病患者饮食宜忌、中医对糖尿病的多模式用药等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应在增进各国专家之间相互了解与合作,加强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为医疗、教学提供规范化方案方面做出贡献。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艾滋病国际研讨会与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长联谊会
  会议于2005年11月18~20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办。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于文明,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崔昇勋,坦桑尼亚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姆巴蒂亚等国内外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机构和20多个国家的40多个学术团体代表1000余人参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致开幕辞。佘靖发表讲话,中医药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在对中医药进行系统整理、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理论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要继续加强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争取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
全国首家畲族医药研究会成立
  研究会于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于
  吴刚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分析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简要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将要加强的几项工作:第一,要在中医药继承与发展上下工夫,对已有资源进行整理,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加以提高,特别要加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标准化、法制化工作;第二,要加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支持中医民间合作项目,加强中医立法,确立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地位。
  代表们除进行专题报告交流外,还就防治艾滋病的新技术、新成果等相关信息进行了交流研讨。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首届国际中医药防治流感、人禽流感论坛
  论坛于
  来自泰国的卫生官员介绍了人禽流感在东南亚地区的发病与治疗情况。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专家进行了中医药防治流感、人禽流感的专门演讲。国内知名的中医、西医专家就流感、人禽流感的诊断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疫病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等进行了专题报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医药早期、全程、有序地介入流感、人禽流感的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
    (摘自国家中医管理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