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进展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752

 

一、理论研究

(一)中医基础理论

【概述】

2005年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最值得论述的有三方面内容:①“973首设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三项将获得国家5200万元的资助。这是“973计划首次设立中医基础研究专项,也是中医基础领域所得到的国家资助中数额最多的一次。②学者们展开了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特征与发展方向的讨论,增强了学科建设意识并探索其发展方向。③自2003年“非典”以后,开始重视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在深度上有掘凿和拓展,又能结合以实践。五运六气理论源自“七篇大论”,自王冰次注《素问》纳入《内经》后,历代争论甚多,又被视为“医门之玄机”而束之高阁。在2005年的几篇论文中,溯流探源,指出此理论由西汉以前的五行预测和六气预测两种预测法用归纳法于模型外推法综合而来,在宋代以后又发展起“三年化疫”等短期预测,更有价值。五运六气理论的亢害承制论、“病机十九条”和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治则等研究,将进一步推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随着循证医学(EBM)的推广,中医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探讨证候与循证医学的关系,以及将循证医学引进的途径。

近年来提出的络病学说涉及到多种心脑血管病和阻塞性肺气肿等疾患,已有临床基础。其理论研究的成果将直接提高临床疗效。在肺气虚大鼠动物模型和脾胃湿热理论及试验研究中,在方法和指标选择上又有新的进展。中医学已经开始关注航天医学领域的失重问题,并思考中药的运用。

在舌诊研究方面,对颜色、纹理的特征值认定,以及舌下脉络的识别又有所进展,并利用计算机对舌象形态进行模糊识别,在信息提取方面也获得一些新资料。而在脉诊方面,开始从脉诊理论和信号关系方面来探讨信号客观化及定量化的方法,还有研究者运用家兔动物模型研究脉象,方法上也有所进步。如果从揭示中医脉诊本质、阐述脉诊规律,和以其应用性、便捷性、规范性引入临床来审视,这些只能算是初步的工作。

继在《中国中医药报》几年来开展的“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后,在2005年也见诸于中医药期刊。反映作者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见识,但各家的论述都有待深入。

(孟庆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