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84

 

 

论新形势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张华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曹洪欣

 

在中医学未来发展中,发扬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也就是与其他事物不同之处。优势,是指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也就是比对方更强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特色和优势都是比较而言的。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是与西医学比较而言的。特色不一定是优势,优势领域不一定是特色所在。概括来说,中医的特色在于中医学理论,优势在于临床实践。

一、中医学的特色

1.“辨证求本”的诊断要求和“辨证论治”的实践方法

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陆广莘教授在其专著《中医学之道》中指出:“中医学特色,一言以蔽之,是没有走上消极疾病观的溯因分析至上的‘识病求本’和‘辨病论治’直接对抗疗法的发展道路。中医学的特色,集中体现为它的‘辨证求本’的诊断要求和‘辨证论治’的实践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思路上的不同。

  西医学认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致病因子对人体造成的物质结构、功能代谢方面的损害,或人体缺乏某些必需物质所致。在诊断中,西医追求的是病因、病理、病位等微观层次的疾病的本质,治疗上致力于直接对抗,通过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等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学则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条件下,人体的正气同病邪相互斗争,导致人体内部以及其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谐状态遭到破坏的结果,这种整体失调的病理状态,可由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综合而成的病机来概括和表达。因此,中医学的诊断是追求疾病当时状态下的病机本质,针对其病机本质进行治疗,重建人体的平衡、和谐关系。因此,临床又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法。

2.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诊治规律的整体、宏观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密切联系。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与六腑、五官九窍、五体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病理上,人体局部的病变,应视为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诊断上运用无创伤性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获取病理信息,通过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由局部的病变推测内在脏腑状况。治疗上,提倡“整体调节”的治疗原则,以平为期。与西医学从微观认识人体不同,中医学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倡导“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基于“天人合一”观念,在理论上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用以阐释自然界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强调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是否与天地自然变化相应。中医的养生观也始终强调要“顺应自然”,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治疗中采用“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同时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组织解剖学定位,认为人体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即“形神统一”。这样就形成了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中医医学模式。

3.中医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其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如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套用而来的,整个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哲学的若干个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这种依赖性或依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再如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强调平衡协调为治疗的目标,即“以平为期”。与西医学对抗治疗有极大差别。因此,中医学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二、中医学的优势

1.中医学具有丰富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发生了变化,已从以往的单纯防病治病转变为维护健康上。西医学强调未来治疗疾病的重点是干预的战略前移,强调疾病的早诊早治。而中医学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早在《内经》时期,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学具有丰富的行之有效的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药物及非药物干预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对疾病的干预,不只是防止该病的发展,而且要防止其传变和愈后复发。无论从维护健康、干预亚健康到疾病的防治,中医药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整体观念下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中医学不仅强调整体调节,同时注重患病的不同个体差异。临床中医生诊疗对象不是病,而是患病的个人。即使患同一种疾病,由于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种种差异,不同的患者也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机特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情况。没有任何两个患者在疾病演变中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中医在临床中特别重视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原则,要求诊断、治疗和防病时,均应依据每个患者生理、病理的个体特征区别对待,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此即中医强调的“因人制宜”。一般来说,个人的生理、病理特征在辨证过程中多已纳入中医“证”(证型)或病机的诊断结论之中。因此,作为中医诊疗大法的“辨证论治”,实已蕴含“个体化诊疗”的要素。中医历来习用中药汤剂而较少使用成药治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汤剂便于随“证”加减以贯彻“个体化治疗”法则,其疗效亦明显优于成药。

3.天然药物和“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符合人们的需求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伴随全球的保健热,面对化学药品的“药害”问题,中医学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药膳”等自然疗法正在西方悄然兴起,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这些疗法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形态及结构,又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疗效和缓而持久。因此,自然疗法是中医治疗的一大优势。

4.中医学长于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机体恢复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与西医学对抗疗法不同,中医药治疗目的在于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和机体恢复能力,强调扶正以祛邪。有文献报道,中医长于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等。中医药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以及男科性病、妇科病方面也有较大优势。但中医学优势病种也并非一切均优,而是有条件的。如糖尿病治疗,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理进程;而治疗肿瘤则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入手,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对于中风,中医药的治疗在降血压和快速清除出血、急救等方面远不及西医药学,但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针灸有着较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5.中医治疗方法的整体调节优势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或部位,而通过辨证论治原则组成的复方,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又具有新物质及新功能,使得复方形成比单味药更优越的整体调节功能,从而更有力地纠正机体的各种不平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了基础。针灸疗法是一种尚未被现代医学充分认识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正被世界一些国家纳入医疗体系。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疗法,是对人体体表经络及腧穴施以一定的手法,以通调卫气营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达到整体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通过对人体体表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的方法,成为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医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要认真继承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实现中医现代化,使中医在小康社会和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载于2005.12.212460期《中国中医药报》

 

实现两种研究图景的逆向对接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发展取向与方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  白云静  中国中医研究院  申洪波

指导:北京中医药大学  孟庆刚  中国中医研究院  王永炎

科学的发展既有学科知识量的积累,又有学科体系质的突变,其中质变是促使学科发生巨大变革的关键模式。在各学科体系质变的发生过程中,带头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随着人们对世界复杂性的进一步认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角度认识到了复杂系统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理论方法的局限性。以还原论为纲领的经典科学正逐渐走向以系统论、整体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时代,科学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新兴学科复杂性科学无可争议地将要担当起此次大变革的带头作用,它的以系统论、整体论为主导的方法论以及整体综合与还原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为各学科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进作用。

以整体性和辨证性为特色的传统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以还原分析为主导的经典生物医学的强烈冲击后,目前又被置于经典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引导下的现代科学的交替巅峰,因此,中医学将再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及思维方法的诸多相似性,昭示着中医药学的实践和理论体系属于复杂性科学范畴,它应该驰骋在未来复杂性科学的巨大空间中,复杂性科学也许将能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笔者尝试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取向与方略。

一、中医学的研究现状

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叉渗透,与人文哲学相互融合,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理论体系的表述形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出现了因形式滞后而导致科学内涵难以被接受的尴尬局面,中医现代化势在必行。近20年来,中医现代化的热潮风起云涌,围绕现代化命题的争议也聚讼纷纭,展开的研究更是千头万绪,其工作大致呈现出两种图景:①以传统继承学派为主的整体研究,即自顶向下的传统中医研究;②以中医西化学派为主的还原研究,即自底向上的现代还原研究。

1.自顶向下的传统中医研究

中医学博大精深,许多学者在对比了中西医学两种医疗体系的异同之后,认为中医学理论是一种自洽的法则和原理系统,积淀丰厚,内涵深远,从整体水平上把握生命的规律,与分析还原为主导的现代医学难以合拍,当今科学发展有限,对中医的科学实质目前还不足以揭示。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对此展开的研究包括:①对中医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力争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表述。②在充分梳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等)开展大宗临床病例的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力争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⑧采用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期望建立现代中医诊疗标准的评价体系。④方剂的研究:从经典方剂中获得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然后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以整体论思维为指导,不破坏传统中医的黑箱结构,对人体进行整体层次的研究。整体论思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总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的功能不是组成系统的各系统质功能的简单相加。考察系统的功能要从总体出发,用综合的观点看待系统的各系统质,笔者把这种以整体论思想指导下的研究,包括系统整体层次以及从整体到系统质的考察归属于自顶向下的研究。

2.自底向上的现代还原研究

中医学历史悠久,更多学者认为,由于数千年的历史变革和技术进步,支撑其学科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落后;中医学的许多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已经不被现代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之处已成为中医药现代技术薄弱和落后之处,只有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才可能在短期内使中医药具备最前沿的科学特征,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此展开的研究包括:①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直接实验验证法或间接疗效验证法使原有中医理论赋予现代科学内涵。②证候实质的研究。用实验室检测指标阐释证候机理或对证候做出定量诊断。目前分别在五脏证、阴阳证、寒热证实质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客观监测指标也从整体、系统、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逐渐深入,已经进展到建立证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表达谱等研究层次。⑧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的研究。利用各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监测中药及其复方的作用靶点,以期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理。④中药及方剂的现代研究。从单味药的研究到复方、拆方、药对及单体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的领域包括中药药性理论、药物在方中的地位及药物体内外药理比较,研究水平从整体、器官水平到血清药理、细胞、分子水平等。

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以还原论思想为指导,打开黑箱,使中医白箱化,从最底层的结构寻找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还原分析思维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的事物均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将所有的要素相加,便得到事物的整体,要素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割裂相互联系来单独研究要素,可以把要素的性质和规律加起来推导出整体的性质和规律,要素与事物之间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笔者把这种以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的研究归属于自底向上的研究。

3.逆向对接的困难

上述两种研究图景的最佳归宿应是实现无方向偏差的逆向对接,完成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改造。但是,在自顶向下的研究方面,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以整体论为方法论,用系统、综合的观点主要从整体层次上把握生命的规律,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与综合性,却缺乏分析还原性。虽然从整体出发可以获取最大的系统值,但仍然无法解决传统中医药学大多数定性内容没有足够的定量分析的支持、宏观层次的认识缺乏微观层次的基础、概括的理论缺少精确的阐述等缺点。因此,单独采用原封不动的造成上述缺陷的传统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难以实现中医学的真正突破。

而在自底向上的研究方面,以还原论为方法论,用分析、还原的观点主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结构上寻找生命的规律,具有微观性、局部性、实验性等特点,但缺乏整体综合性。分析还原的方法虽然可以使系统结构更清晰,但整体的系统值总会在分析中丢失。要将中医学的藏象概念还原为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指标;将中医学“证候”概念的实质还原为细胞、分子、基因、蛋白质水平;将方剂的有效作用还原为几种主要的化学成分等;如此试图从微观层次还原出宏观层次的规律,而忽略从宏观到微观的众多层级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其结果都只能是在微观的迷宫中对宏观“仰望”,似乎都可以找到某种“遥相呼应”的联系,但却都不能实现一对一的准确对接。

因此,目前的两种研究图景虽然是逆向,却由于方法论的不同,导致二者研究的方法、观察的层次、理论的视角、认识的方式均不同,两者隔阂的本质不在于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取决于对研究方法有指导作用的方法论。方法论的不同,使两种研究图景从出发之始就不在同一轨道上。“道不同则不足为谋”,不在同一轨道上的两种研究图景虽然可以“遥相呼应”,但却很难实现逆向对接。

显然,逆向对接的困难不是现有的中医固有整体观和现代分析还原论所能解决的命题,它已超出了传统中医学和西方经典生物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有在复杂性科学的框架中,才有可能调整研究方向,实现两种研究图景的逆向对接。

二、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趋同性

1.迅速发展的复杂性科学

随着还原分析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许多科学领域都无法归结为更微观的局部细节研究,对系统局部细节的了解并不足以保证对系统整体性质的把握,在不同层次上的系统现象有着本质上不同的规律和特性,而且很难从较低层次的规律推断出较高层次的规律。对这些特殊的复杂系统展开的研究就形成了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是整体论,研究方法是系统综合与还原分析的辨证统一,是实践经验、哲学思辨中定性判断和实验研究、科学推理下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复杂性科学从系统的结构规模和内部作用的复杂程度、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角度分析对象,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复杂性、涌现性、巨量性以及多层级结构等特征。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以现代系统论的思想研究复杂系统。

由于复杂系统研究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跨跃了许多看似相距很远的学科。为了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的共性来掌握复杂系统本质,提倡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这样才有可能从跨学科的角度对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人的认识和计算机处理能力进行综合集成,从而有望解决原有学科理论框架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一开始就从整个世界出发,从时间纬度、空间纬度上考察生命的规律。这样的起点与宗旨决定了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偏重于综合而不是分析、直觉而不是归纳、取象比类而不是抽象推演。它注重研究的是系统的功能、关系、演化和持续,而不是其物质构成和空间中的展开。由此构建的理论体系只能是一种功能结构模型,而不是与原型同构的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结构模型。先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归纳出系统的外部可观察参数与系统整体属性,采用多输入——多输出试错法以及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最终在不能充分了解系统结构的前提下构建出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如阴阳模型、五脏功能结构模型、证候模型、河洛卦象数理模型等。

不了解人体黑箱内部结构的细节是中医的不足,但在完整的人体黑箱上采用试错法却最大可能地在未被分割开的复杂系统上把握了系统的整体属性。其对系统的定性描述虽然失去了定量关系的严格性,但却通过经验实践保证了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创造了处理人体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体系特征与复杂性科学的方向是相通的,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是把握人这一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医药学,也是目前已知的解决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最成功的实践,这充分体现在它的独特理论体系框架中。

中医的五脏功能结构中,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脏腑皮毛、血脉经络以及脏腑功能、精神情志等相互络属,构成了一个具有多层级结构的五脏功能系统,各系统质本身根据功能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等级划分,使系统结构的层次更加繁多;同时,系统质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侮、相乘以及“五行互藏”等交互作用关系又构成了一个非线性复杂功能网络。另外,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更形成一个非线性复杂性自适应系统。可见,中医的五脏功能模型具有众多复杂性特征。

证候是对疾病某一时点的病理状态的综合反映,其内在因素包含了五脏功能系统内部气血阴阳的关系失调、系统质之间的乘侮、母子传变、相互调控作用失衡,以及体质、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等复杂的病理关系,外在的因素又由于邪气性质、入侵途径、侵犯部位、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的不同而使证候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信息。所以,中医证候学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不同界面包含了种类繁多的表征信息,是一个开放的、多因素参与的、多层级结构的、具有整体涌现性征的复杂系统。

对于复杂系统的调节也需要复杂的处理方法。中医理论还在实践中同样利用人体黑箱试错法制定出一系列对付人体复杂巨系统的中药复方。复方是在精细辨证和充分了解中药性能以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辅反成制”等组方原理将多味中药配伍运用的形式。它注重的是方剂内所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包括其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组成比例的差异以及各组分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等,这些复杂成分在人体中形成复杂的作用网络,通过多层级、多靶点综合作用于机体,使紊乱的机体功能恢复有序状态。可见,方剂本身就具有复杂系统特征,因而能够对付人体复杂巨系统。

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研究

中医学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了生命的整体性、恒动性、功能性,与当今最前沿的复杂性科学有诸多的相似相通之处。然而,由于这种对人体的整体有机把握是在忽略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以分析还原方法为基础的现代系统论,它又是粗疏的,具有古代早期科学的特征。因此,中医学既有其高于现代分析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相趋同的一面,又有其原始朴素、缺乏分析基础的一面,中医理论体系可以看作是一整套概括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朴素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我们完全有可能借鉴或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医学的研究,使中医学由朴素的复杂性科学上升为现代意义上的复杂性科学体系,这正是今后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复杂性科学以整体论为方法论,整体论纠正了还原论的偏颇之处,但并不表示没有还原分析就能直接掌握系统整体性质。在这里,应该区分开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的不同,方法论把握研究方向,对具体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方法有指导作用;研究方法则只是开展研究工作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还原论是方法论,还原分析法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了解一个系统而将其分解,分别研究其局部细节从而获得对系统的更深入认识的分析方法。

事实上,把系统剖分开来也许并不能得到系统整体性质的知识,不去剖分而始终站在系统外也难以获得更进一步的认识。复杂性科学对复杂系统的认识既需要整体考虑,也离不开还原分析方法,有分析基础才能有综合,还原分析方法和整体论思想并不矛盾,两者是互相补充的。但是,这种分析还原绝然不同于文章开头展示的自底向上的还原分析研究,它是一种在系统整体论为方法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这种还原分析从整体出发,经过分析后再进行综合,在不断地分析、综合中获得各个层级逐级涌现的特性,最后上升到对系统整体的认识。将整体论与还原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引入中医领域时,同样可以分为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两种研究途径。

1.自顶向下的综合演绎研究

在复杂性科学理念中,自顶向下的研究方向对应着综合演绎思维方式。首先研究系统整体层次的功能特性,在获得整体规律的基础上,再研究低层级的系统属性,从系统整体到低层级结构。这样,整个研究比较系统,自然地统一在协调一致的体系之内,可以实现在中医理论框架内,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开展研究。

这类研究要从继承做起,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认真梳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如证候的概念、名称、分类与规范等,树立非线性复杂系统理念,力争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复杂科学内涵。

在充分认识中医证候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将非线性科学、模糊数学、精密传感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数学、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中医领域,深入开展对证候复杂系统的研究。如考虑到证候系统的多维性,可以利用多维传感信号获取、多变量信息集成处理技术等增加体表信号的采集维数,实现多维体征信息的获取、处理及整合,形成多维信息集成式诊断方法;考虑到证候系统的非线性,通过建立先进的证候模糊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证候的智能化诊断等。总之,证候是将中医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是最具复杂性特征的理论体系。临床研究中必须谨记这一特殊性,力争将证候的描述由定性转为定量,建立合理反映复杂系统特征的证候宏观指标群,并为开展下一步的微观证候研究提供基础。

2.自底向上的分析归纳研究

自底向上的研究方向对应着分析归纳思维方式,从低层级结构到整体,从局部细节归纳出高层级规律。这类研究必须树立牢固的复杂性科学理念,以整体论为方法论,以分析还原方法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利用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从较低层级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开始;在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层级涌现特性的基础上,整合归纳出较高层级的性质和属性,通过逐级分析、归纳,直至上升到系统整体层次的规律。显然,这种分析还原由于纳入到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框架中,与以往的分析还原不同,它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分析还原;虽然从系统的局部细节出发,但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归结到复杂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且这个目的是通过对系统内部众多层级结构规律的逐级分析、归纳、整合实现的。

自底向上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调整研究思路,在充分认识人体复杂巨系统特征和中医理论体系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化原有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给朴素的复杂性中医药学赋予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内涵,使其掌握的规律和本质更具体更深刻。

中医证候的本质是机体多层级功能网络系统的失衡。在证实质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坚信,证既然是有规律的外在病理表现,就必然有其规律性的内在支配机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态,不企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异常,也许能在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产物组、细胞组等层次上寻找与其相关的功能网络失衡。为揭示这一本质,可以从最低级的结构分析开始,如由蛋白质到蛋白质组学、由基因到基因组学、由代谢产物到代谢物组以及从细胞到细胞组、从组织到组织组、从器官到器官组、从表现型到表现型组的研究等,逐级分析、归纳,最终整合出整体层面的证候特征。毫无疑问,证候微观辨证是对于宏观辨证的重要发展和深化,证候实质一定蕴含在众多的“层级结构”和“层级涌现功能”中,沿着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展开研究,也许能使其真实面貌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昭然若揭。

方剂是建立在对病机的全方位判断基础上的中药有机配比。复方的分析归纳研究遵循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的原则,通过对方剂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复方不同配伍与药效物质构成差异性的关系,以及生物效应靶点反应特性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总结复方配伍的现代科学内涵。

3.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逆向对接

两种方向相逆的研究途径原本很难实现对接,但将他们都纳入到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框架中后,由于都以整体论为方法论,将系统整体思维与还原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协调一致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使得对接成为可能。

当然,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研究方向并不是绝对的,实际研究中根据目标系统的特性和已经掌握的认识可以交替使用,在分析或运筹事物时,尽力做到多层次性高维化、动态性多样化、系统性分析化。具体的就是需要在继续把握中医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前提下,致力于弥补微观分析基础的不足,通过对局部细节的透彻了解,深化中医整体认知规律的科学内涵。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逆向对接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目前的任务就是认真梳理现有的两种研究图景,将其合理定位在复杂性科学框架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利用复杂性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同时进行两种途径的研究,并时刻关注自己的轨道方向,为对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 

复杂性科学有向前发展的巨大潜能,代表着当今科学拓展的方向。从目前中医现代化的迫切性以及复杂性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地渗透到众多科学领域的现状看,传统中医药学以复杂性科学为突破口的时机已经成熟,复杂性科学研究可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在复杂性科学体系内,实现逆向对接后的中医药学将是建立在高度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复杂性医药学。

转载于2005.2.322289期《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