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111

 

打破中西医的壁垒

 

卫生部部长   

 

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西医两种认知方法的不同,就像孔子遇到的一个难题:两个小孩争论距离的远近,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得近,中午时离得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个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凉,到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

其实,一个是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直觉和感受,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

但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医学研究应首先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

沿着这个思维,传统中药大都采用含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化合物的多味药材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这样的复杂药物体系给现代药理评价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将这许多组分的方剂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单一组分的治疗药物,先研究其在人体内的整体生物效应,明确疗效后再去看局部,或许就简单得多或者更有方向了。

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但是几乎所有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使我们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

中医首先看的是“人”,一个缺乏明确物质基础而相对“模糊”的整体,然后通过疾病相关临床表型特征再寻根溯源,逐层推断其病因病机。但是中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一直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没能“自上而下”地走下去,这导致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予以描述、中医与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融的格局。因此,中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转载于第21929期《人民日报》

2008724日第14

 

 

 

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为实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大家在岁末年初工作繁忙之际来到北京出席会议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对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各建设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为了更好地落实基地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今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召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正式启动并全面部署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动员各基地建设单位为实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会儿,东生司长还将代表国家发改委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讲三点意见。

一、        把基地建设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081211日,按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程序,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以及公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并予公告,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帷幕。

基地建设项目是一个创新型项目,组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首先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最终由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并给予大力支持,开创了中央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先例,是迄今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实属来之不易。中医药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推进了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但是,从整体上看,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没有重大突破,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没有显著提高,许多中医药独特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没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丰富和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现在中医临床科研工作中,一是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投入不足、研究过程不规范、研究优势不集中,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等;二是在研究体系上,中医临床研究有不少仍以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梯队合理的专业化研究团队,中医临床研究一定程度上由研究者个人兴趣所推动,有利于临床问题解决的良性运行机制仍未形成;三是在思路与方法上,主要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以西医的病来对应中医的证,参照西医疾病标准进行诊治成为当前中医临床的主要研究思路,体现中医诊疗特点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加大投入,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创新中医临床科研模式,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创新体系,成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选择。从20049月到200710月,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论证,国家原则上同意了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方案。之后又一年有余,经过精心组织和严格的遴选评审工作,终于日前由国家发改委和我局共同确定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指示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要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必须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发挥特色与优势,必须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来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临床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只有遵循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临床研究,并以临床研究带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药开发研究,才能实现中医药学术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需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提高临床疗效。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有助于解决科研和临床脱节的问题,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研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疑难病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贡献。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则更离不开中医临床研究和提高临床疗效。

四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需要。近年来,在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医疗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科研任务和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这些医院原有的以医疗为主体的运作模式难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通过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形成临床和科研在中医医院协调发展的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必将促进这些中医院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五是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尽管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影响了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立,既可作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窗口单位,又可以凭借其综合实力,利用自身的临床优势并借鉴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中医临床研究,使研究的结果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的设立和顺利实施,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指示精神,把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和开展这个创新型项目。陈竺部长、高强书记非常关心基地建设项目,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和同志们,尤其是社会发展司的同志们,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这个项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发改委、卫生厅、中医药局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各地申报基地建设项目,在人、财、物以及政策等方面都给予应有扶持,提供方便,确保了基地遴选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国31个基地申报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努力争取省级人民政府支持,创造条件,创新模式,以最好的条件积极参与申报工作。基地遴选评审工作得到了全国130余人次知名中医药专家的参与,没有他们的热心参与和所做的公平、公正的评审工作,就不可能遴选出代表行业水平、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求的基地建设单位。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医临床基地建设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落实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必须准确把握、整体推进

(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

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投入和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每个基地建设单位通过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应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结构合理、设备配套先进、人员队伍精良、研究方向明确、科技优势领先、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模式机制创新,具有很强中医临床研究与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及技术辐射能力,在国家中医药服务和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临床科研中心和现代化中医医院;能够承担起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筛选、评价、规范和标准研究推广,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开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高层次中医临床科研人才的培训,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等任务。

每个基地建设单位通过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应取得以下成果:1~2个以上重大、疑难、常见多发疾病的中医药诊疗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可推广的临床诊疗规范,制订出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②围绕所研究的疾病,研制出若干疗效确切的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整理并推广一批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技术,并力争在中医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③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中医临床研究队伍;④探索总结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临床科研新模式。

(二)基地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

中央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指导原则、建设单位、支持范围和重点,安排补助投资,依据有关规定对基地建设进行审核和督导检查。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中央部署和要求,制定具体项目建设计划,加强审批和管理,落实建设资金和政策措施,确保基地建设单位按期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目标。

2完善功能,满足需求

紧紧围绕基地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充分考虑中医临床科研的特殊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内设机构设置、设备配置,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 突出重点,保持特色

以增强中医药临床科研能力和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围绕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点领域进行建设。根据各自基础和优势方向,整合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突出中医药的特点,尊重中医药的规律,开展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和科研队伍建设,加强重点病种研究,提高学术发展能力。

4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建立适合于中医药特点和中医临床需求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彰显中医药的优势,扩大中医药的国内外影响,为人们提供更加满意的中医药服务。基地建设要与研究任务落实、人才培养及运行经费持续投入等工作共同推进,保证取得实效。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1全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工作每个基地建设单位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申报时提出的重点病种开展基地临床研究工作。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民族医)技法和方药对重点病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临床诊治,紧密结合疾病防治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要运用中医药理论对重点病种的机理、临床诊断、治疗、药物、疗效评价进行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优化综合方案、制定诊疗规范、总结诊疗技术、开发有效药物、研制诊疗设备等,使其诊治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促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科技与临床实践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对重点病种的研究,不仅仅是建设单位的任务,而且要举全省、全国之力,集全省、全国同行业、同病种临床科研人员的力量,共同研究,形成中医临床研究网络,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好组织牵头作用。

加强传统诊疗技术继承研究。围绕基地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传统诊疗技术。基地建设单位对确有疗效且成本低廉的传统诊疗技术,要积极引进、普及使用。在临床延续应用的同时,开展规范评价,并大力推广,形成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要采取先进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继承,总结和推广。

2完善科技平台,创新管理机制

基地建设单位要依据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创新整合全院资源,围绕本单位的临床研究基础和优势,形成高水平、开放的临床研究平台、临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发挥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整体水平。

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临床研究机制,是关系到基地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核心问题。要以省(区、市)为单位,围绕基地建设探索中医临床科研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保证长期、稳定的研究队伍,落实科研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建立有利于临床科研的药品政策、医保政策,建立反映科研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制度,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吸引各学科人才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和高层次、高水平、大课题、大协作的临床研究局面。基地建设单位要主动地逐步建立起“医研互动”,医研协同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并形成“医研双赢”的全新工作局面。

3 建设高素质的中医临床研究专业队伍

每个基地建设单位要开展全员科研培训,提高全员的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要通过承担课题研究,培养建设一支知识、专业结构、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临床科研专业队伍,在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

4 进行科研、临床教学和医疗业务用房的改扩建

业务用房主要围绕临床研究基地需要,包括科研用房、科研辅助用房和临床教学用房以及医疗业务用房等。科研用房主要包括研究型门诊、名中医工作室、临床研究室、临床科研实验室、研究型病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室、相关医技科室、制剂室等。科研用房、科研辅助用房和临床教学用房要满足开展和支撑中医临床研究的需要,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2000平方米以内,其中医疗业务用房原则上控制在85平方米/床。

5配置临床科研、教学和基本医疗仪器设备

基地配置仪器设备主要是诊断和用于科研需求的仪器和设备,与基地重点研究方向配套,基本满足临床研究方向所需的疾病诊断治疗的技术要求。基地在重点更新和完善临床科研、教学和基本医疗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根据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购置相应的专用设备。临床科研设备主要包括专用科研设备、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系统等。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要处理好基地与医院的关系。医院是基地建设单位,但基地不等于是医院。基地是国家和省共同建设的项目,由医院具体负责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科研机构。它与医院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了使临床研究基地与医院紧密结合,为基地研究提供临床科研条件和基础,也为基地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临床与科研成果,我们要求各基地建设单位必须按照申报基地时的要求,加强医院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每个基地建设单位应重点建设3个以上国家(局)级中医重点学科,每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病床应达到5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学科建设点应设立临床研究室和实验室,要有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依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根据学科不同,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及设备。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包括开展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骨干的培训,以及本学科师资培训、接收本学科人员进修、承办本学科继续教育任务、开展本学科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等。重点学科建设要有相应的支撑条件作保障,包括本学科研究所需的图书、期刊、资料、网络设备、示教室及示教音像设备。

每个基地建设单位应重点建设6个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专病)。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病床不少于4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专科(专病)依据建设需求配置专用设备和专科(专病)实验室设备。应保持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本科至少3个主要病种开展诊疗规范研究等工作,以总结治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制定诊疗规范及指南,提高临床疗效。重点专科(专病)应开展专科(专病)带头人、继承人培养和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养等,包括外出学习、出国培训、接收本专科(专病)进修、承办本专科(专病)继续教育等。加强专科(专病)协作组建设,举办学术讲座或培训班,带动各专科(专病)的人员培养,加强学术和科研成果的交流。开展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等工作。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包括专科(专病)研究所需的图书、期刊、资料、网络信息等。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文化建设,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        确保基地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根据规划要求,为完成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基地建设任务,实现基地建设目标,共需投资40余亿元,其中中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10余亿元,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为主负责落实。配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部署,国家将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基地建设,并于2011年前完成投资计划。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的单体中医药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要坚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从现在开始紧急行动起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落实好有关任务和要求,推进基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为切实组织实施好基地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成立以我为组长,各位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司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和有关扶持政策,切实承担起我局在基地建设中应负有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责任。

一是进一步建立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地建设协商互动机制,加强与省级人民政府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推动各地的基地建设工作。

二是会同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及时论证和审核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

三是大力推广运用基地信息共享与利用系统,逐步建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共享中心、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数据共享中心和信息共享技术开发团队,完善基地信息共享与利用系统运行机制,为基地建设提供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支撑。

四是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和建设项目验收制度,组织遴选一批专家成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督查工作组,全程追踪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对建设不合格的单位将取消其基地建设单位的资格。

五是争取中央财政投资,加大对基地重大疾病科研攻关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六是组织建立起基地与基地之间以及基地与具有相关优势病种的省级中医医院之间的紧密协作机制,加大省级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省级中医医院在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为切实组织实施好基地建设,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研究部署,抓好落实,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我要再次强调,基地是国家的基地,基地建设项目是在国家的直接指导和重点支持下开展工作,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来建设的,一定要站在国家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开展工作,要对国家负责,要举全省(区、市)、全国之力,集全省(区、市)、全国同行业的力量,共同推进。各地为申报基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努力,现在申报成功了,对大家也是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扎实推进,抓好落实。为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回去后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并组织召开基地建设专题工作会议,要结合本省基地建设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

二是切实把基地建设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项目的领导、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项目、资金、招投标等的监督与管理,规范项目工作程序。

三是由省级发改委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按基本建设程序尽快完成审批基地建设项目,批复前要及时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论证和审核。

四是切实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与措施。要抓紧制定并实施满足基地建设与发展的优惠、特殊政策,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基地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省级政府负责落实,需要解决建设用地的,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划拨。地方政府应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支持项目建设,降低建设成本。

五是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为切实组织实施好基地建设,各地发改委、卫生厅、中医药局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具体指导,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建设项目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基地建设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全面行动起来:

一是及时召开基地建设动员大会,启动开展基地建设各项工作。

二是尽快建立健全基地建设工作制度。基地建设事关重大,要明确基地建设单位是基地建设的主体,院长是基地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三是在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家以及省级政府明确的任务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是各建设单位开展基地建设的蓝图和纲领性文件,一定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

四是围绕明确的重点病种完成全院资源整合,改革发展模式,创新运行机制,着手推进临床研究工作,要强化临床研究的力量,改革和优化临床研究运行机制,确保各项临床研究工作平稳、快速、顺利推进。

五是根据批复的建设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开展基地建设工作。建设单位要定期向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基地建设进展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资金落实到位。所有的建设准备工作务必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

这次会议,我们还特意邀请了我局各直属医院的院长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有关医院参加。尽管这些医院没有参加基地建设项目遴选评审工作,但这些医院都从不同方面具备承担临床研究基地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理由不在全国中医医院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领军和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中心优势、地缘优势。希望中医科学院和各局属医院,参照国家基地建设的要求,积极推动各个医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全国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国家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是振兴和发展中医药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极好机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会后基地建设工作就要全面启动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不负众望,奋发有为,切实抓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去,推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元旦、新春在即,在这里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事业兴旺发达。祝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明年开好头,起好步,抓落实,求实效。

 

转载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当代科学与中医的交汇点

 

中国科技大学   朱清时

 

一、     复杂系统科学与中医学的交汇

复杂系统科学是源于西方文化的自然科学新领域,中医学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可能交汇吗?是的。因为它们都要从整体上研究人体。

在任何层次上研究事物都有“还原论”和“整体论”这两种方法,对于简单系统(如理想气体)这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用还原论方法(整体=部分之和)看,自然科学是把事物分解抽象为简单的基本单元来研究,然后推知它们组成的整体性质,社会科学则强调人权和个人主义;用整体论方法(整体>部分之和)看,自然科学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各基本单元之间的关联,直接认知事物的整体性质;社会科学强调社会安定和集体利益。

在近代生物学史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争论中,还原论认为生命现象可以还原为物理学和化学的运动规律,与之相应的机械论方法本质上是把生物有机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局部过程;而整体论则认为生命现象只能由生命内部非物质或超物质的“活力”或“生命力”来说明。在20 世纪40 年代末几乎同时兴起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使整体论发生了质的飞跃,诞生了以整体论为基础的复杂性科学—系统科学,以下称为复杂系统科学。但是,现代科学的难题是还原论方法不适合复杂体系。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单元的规律已经大致清楚,科学开始转向复杂事物本身。许多复杂事物的规律不能由其基本单元的规律推出。因为,一,基本单元的数目太大,而且类型太多,无法用统计方法简单处理。例如DNA的结构,根据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的统计,199912DNA碱基数目为30亿,20004DNA碱基数目是60亿,现在这一数目已达140亿,大约每14个月翻一番。二,在一些非线性系统中,无法控制的初始条件中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使这些系统的行为看起来像随机的(例如掷骰子、扔硬币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这种状况并不陌生,西方有个民谣就有这层意思:“少了一颗钉子,丢了一块蹄铁;少了一块蹄铁,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骑手;少了一个骑手,丢了一场胜利;少了一场胜利,丢了一个国家。”复杂性的特点就是初始位置的小差异会造成结果上的大变化。

二、     心念可以改变大脑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阿瓦罗帕斯库尔李昂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自愿受试者学习弹奏一小段钢琴曲,跟上节拍器每分钟69拍的节奏。他把这些自愿受试者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的成员每天练习两小时,尽可能弹得流畅些,连续练了5天。每天练习结束时,受试者都坐在仪器下,接受跨颅磁波刺激术(TMS)对大脑皮质区(位于头顶到双耳之间的带状区域)的检测。他在这项实验中发现,经过一星期练习后,大脑皮质区掌管这些手指动作的区域延伸到周边区域,犹如蒲公英开满郊区草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经常使用特定肌肉,大脑就会分配越多的皮质区给那块肌肉。

他又要求另一组自愿受试者只在脑中想象弹奏那段简单的乐曲,即受试者不动手,只想象自己如何动手指。然后他们也坐在TMS仪器下边检测大脑皮质区。比较两组受试者(一组人实际用手弹琴;一组人单凭想象在脑中弹琴)的实验结果后,帕斯库尔李昂发现,靠想象弹奏音乐的受试者,大脑运动皮质区掌管手指弹琴的区域也会扩大,与实际动手弹琴的受试者无异。因此光凭想象或“念头”确实能改变大脑灰质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这项发现告诉我们,心理训练具有改变大脑生理结构的力量。其实我们的生活早已积累了许多这样的经验。运动员们除了身体参与训练外,也经常在心里反复默记各个技术要领和动作细节。这样做公认是的确有效的。在心里练习指挥、向前传球或游泳转身,不需要全部实际操作也能精通。此外,当代医学已经在用心理训练方法来改变强迫症及忧郁症特有的脑内活动。由此可推测,既然禅定修行的心理训练能让人产生喜乐和慈悲等正面情绪,那么长期的禅定修行是否也能持久地改变大脑的状态呢?

三、     大脑在不停地重塑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要完好无损。

2004118日在美国著名的权威科学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长期禅修者于心智训练时同步自发性脑波的高振幅活动》中发现:在一些受测禅修者中发现的大振幅的波,是在非病理报告的记录中所发现的振幅最大的。假定波振荡的大小与参与振荡的神经细胞数多少有关。也与细胞振荡同步的精确度有关,那么这些实验数据显示,在禅修时,大规模分布的神经细胞联合体在高度精确同步地快速振荡。

禅定起“真气”。“真气”究竟是什么?在“瑜伽”术中称它为“灵能”;西藏的密宗则称它为“灵力”,或名为“灵热”。它是佛家唯识宗所讲“暧”、“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的功能。它是生命的“本能”,但并非是物理学上的“能量”。“真气”可能是使大量细胞有序运动(如同步震荡)的东西,类似“信息”或“负熵”。

四、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结构和秩序

按照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这个世界的总趋势是走向腐朽。例如,你无法复原一个已经打碎了的鸡蛋。根据这条定律,如果任凭事物自由发展,原子之间会尽其可能地随机混合。

但是,倒下的树虽会腐烂,但同时也有新的树木不断生长起来。自然界中既存在着解体结构,把事物搅和成某种平均水平的趋势,也存在着建立结构和秩序的趋势。为什么世界上总是存在结构和秩序?结构和秩序是从哪里来的?

什么是熵?熵是系统的不确定程度或混乱程度的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统总是向熵增加的方向演化,就是说总是变得越来越无序和混乱。例如,当我们打开一个充满气体分子的容器的隔板时,气体将跑到第二个容器中去,并均匀地充满两个容器。相反的过程,即第二个容器自发地变空,所有气体分子自动返回到原先的容器,这种现象从未在自然界出现过。

每个人体都是由氢、氧、碳、氮、磷、硫6种主要元素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的原子组成。这些元素都来自土壤和空气,它们按不同的结构模式组合就产生了不同的东西:一棵树、一只羊,或者一个人体。不同的人体,例如你和我的,也是由于结构模式上的细小差别造成的。如果问你是什么?你可能回答是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原子。这并不对。因为生物体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过一定时间,组成你身体的原子就都被更换了,但你还是你,因为这些原子的结构模式没有变。

人体更是一个复杂系统,成年人是由大约1016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在演化过程中还有随机性,因此在细胞层次上研究人体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器官由大量细胞组成,它们以非常规则的方式协调一致地进行合作。各个器官又进一步服务于各种特定的目的,并在一个动物体内协调一致地进行合作。

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大概要数人的大脑了,它由1010个甚至更多的神经细胞所组成。它们协调一致地进行合作才使我们能够识别图样和说话,或者进行其他的思维活动。

生物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高度协调。在一个细胞中,在同一时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数千个代谢过程。在动物体内,成千上万个神经和肌肉细胞密切协作,产生了井然有序的运动:心跳、呼吸或思维。认知识别是需要大量细胞高度协调地合作进行的过程,人类的思维和言谈也是如此。显然,所有这些高度协调、密切相关的过程只有通过交换信息才能实现。这些信息被产生、传输、接收、处理,还要转换成新的信息,并同时在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和不同的层次之间交流。因此可知,信息是生命复杂系统赖以存在的至为关键的因素。

总结,生命不仅是由大量细胞构成,还需要使大量细胞活动有序;“真气”可能是使大量细胞有序运动(如同步震荡)的东西,类似“信息”或“负熵”。

 

转载于第2999期《中国中医药报》

2008924日第3

 

 

 

中医异化现象的沉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史锁芳季建敏  陈四清

 

什么是“中医异化

所谓“中医异化”,是指现在的新生代中医,在西医电声光的现代诊断技术面前,忽视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轻视四诊合参分析的原则,基本抛弃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忽视处方用药升降浮沉、四气五味、严谨配伍的原则,临床思维往往以西医的某病为出发点,先入为主的分型,比附中医的某证,勉强给予一个中医的病证诊断,更有甚者打着“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旗号,在西医观念的指导下,寻找合乎所谓现代药理作用的“特效药物”拼凑组方。比如一遇冠心病就一味“化瘀通脉”,而忽视“寒”、“痰”、“虚”之因,一遇“感染”就大肆“清热解毒”,而忽视“痰”、“饮”、“瘀”对因治疗;一遇“肝炎”就“抗病毒”却忽视“健脾”、“养血”等整体治疗……至于以西医疗法为主体,中医疗法为陪衬的,那已是趋向“质化”的一类,难以在本文中进行评估了。

另外,还有极少部分人,把中医理论说得过分玄乎,中医治疗过分神乎,甚至拔高到几乎神化的地步,或认为中医仅是古代的哲学传统文化,不承认它是我国独特的一门医学科学,使中医变得虚无缥缈、不切实际起来,从而出现另类异化。

凡此种种皆属中医异化现象。“异化”了的中医,脱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圆机活法的中医特色,难以在临证中显示其优势,反而会降低疗效,如此下去不需外界取消中医,自身就会退出医疗市场,因此,其危害之大不容小觑。

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现今的中医会出现异化现象呢?分析其原因约有如下数端:

一是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了中医学术,新文化运动浪潮,导致全盘追求西方文化,批评、改造、否定中国文化的学潮泛滥成灾。

某些中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借用西方的所谓科学标准来证明中医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反而导致中医学术理论的支离破碎、不得要领。如把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成具体的“物质”或“物质元素”,甚至解释为“电子”、“离子”等等“唯物”的物质概念,把中医特有的“藏象”解释成藏之于内的“脏器”,把中医的“脾”看成仅是消化系统的“器官”,心包络被理解成了“心包膜”,“津液”相当于“水液”或“组织液”,其“气化”过程被“替换”为“水液代谢”等,将中医固有的理论,混淆不清。

研究中医古籍的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古籍、疏理史实上有所成就,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阐释上缺乏自主、原创性的研讨,甚至多所误导,导致中医学术理论在根源处出了问题。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以现代医学解释中医”,中医丧失了“以中医解释中医”的能力,中医学术理论沦为被现代医学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医渐渐脱离了“纯真的味道”,中医学术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医学术理论。这种现象已经“初具规模”,并有继续以不可阻挡的潮流迅猛发展之势。

二是中医自身的封闭,崇古思潮的自满,保护意识的禁锢,崇洋思想的高压,不让中医发展,导致中医不能与时俱进,学术停滞难前,客观上授人以柄。

三是现在从事中医者自我紧迫感不强。旧社会对中医的扼杀是主流,那时的中医从业者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危机感,能上下齐心,鞠躬尽瘁,而今的新生代大多不理解中医的艰难曲折以及曾经遭受迫害的惨痛,因此,也就缺乏那种苦斗精神。

四是由于中药材质量的伪劣、炮制不认真等问题,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使得中医人及病者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怀疑和不自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中医立法不够完善,疾病诊断的标准、治疗指南(规范)均把西医作为依据,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中医常常处于劣势,因此,从事中医者常常担心忧虑,明哲保身,有些干脆放弃了。

六是现在铁饭碗不存在了,就业难、安身难,刚刚踏上中医临床的大夫并未将中医之术当作救世济民的道行,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把行医当作挣钱吃饭的职业而已。加之在经济驱动下,简、便、验、廉的优势反变为劣势,为了趋利避害,只好以西代中,弃中就西。同时,中、西多门学科俱能通晓亦属难事,知识结构决定了学术意识,求全反滥,求广难精。正因为如此,造成中医基本功薄弱,实践磨练少,临床功夫不深、疗效不高、阵地丢失、自我萎缩的情形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导致中医异化的深层次根由。

思考与对策

中医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非常之复杂,有其历史的根源、社会的因素,更与人文精神、事业境界不无关联,尤其是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西医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相反中医优势越发减少,中医阵地明显缩小了,很多中医院中医特色并不明显,中医医术并不突出,西医当家、西医为主的中医医院也不鲜见。要切实解决中医异化之弊,恐难一蹴而就,应当站在中医事业的高度,开展系统工程,综合治理,深入探索和研究改变现状乃至振兴中医之路,为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和对策。

一是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变革创新,与时俱进。中医优势不是大生产化的新制剂,归根结底还是其辨证论治方法。因此,要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否则空谈创新、变革,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当然疾病谱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医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在巩固和提升中医诊疗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临床阵地。

二是衷中参西,以中为主,扬长补短,化短为长。要加强中医在急性病症、疑难病症中的研究力度,充分运用经方、温病理论指导急难重症的诊疗,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从根本上改变中医“慢郎中”的形象。要正确看待中西医结合问题,中西医两法的并治,是医疗的需要、是疾病康复的需要。既要承认两者都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又要客观地认识两者在文化、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强调两者并存,不能片面地搞“狭义的中西医结合”,简单地搞“中西医药物相加”。

三是中医医院要以中医为主体,大力发展中医特色项目。中医医院要以中医特色技术为主导,要充分挖掘中医优势,强化中医特色服务,结合临床实际和现代疾病谱设计中医诊疗科目,如“疑难病门诊”、“亚健康门诊”等,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优势和“治未病”优势;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如加强中医急诊研究,充分显示中医在高热、出血、暴喘、暴吐、暴利、惊厥、昏迷、斑疹、吐衄、厥脱等急症救治中的优势;又如肿瘤术后调理、配合放化疗治疗问题,进一步扩大中医阵地。

四是中医教育、人才培养要遵循中医行业自身发展规律。必须重视中医经典教学,不能忽视中医临床“师带徒”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用性中医人才的塑造,切实打造符合行业要求的中医人才。中医院校不宜盲目扩招,要强调中医院校的独立招生,实行自主自愿的原则。

课程组合要优化,必须突出中医药专业课程为主体,切实保证其必需课时及教学质量,不能削弱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西医课程的设置应重新组合,重视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中西医课程按培养目标需要,有比例地组合成为有机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双轨平行。既应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面,但对非实用性边缘学科及无关的学科知识,要有所选择和控制,以免冲击主干课。要看到古典医籍的“后劲”,有利于奠定学生基本理论的深度广度。

要强化中医文化教育和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临床教学可以实行导师制,打造出符合临床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养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高尖人才,由过去的科研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走以疗效见长、质量取胜的战略路线。不可只注重科研实验设计,更不可忽视经典理论的领悟和运用训练。

五是重视道地中药及炮制,保证中药质量。要遵循中医中药理论,严格按照道地药材要求,在中药种植、炮制、加工等方面科学管理,稳定工艺,保证质量,为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大力挖掘传统的中药饮片及应急制剂,一方面解决剂型单调,不能适应临床需求的问题,研制多类剂型,保证临床多途径给药扩大应用范围。

六是中医科研要遵循中医理论,突出提高临床疗效。应提倡遵循中医理论、按照中医药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必须在基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逐步从验证性实验,上升到机理性探索,创立适合中医自身理论体系的科研设计思路和方法。要有勇气制订一套相对独立的真正属于中医药行业评价的标准和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鉴定、中医医疗事故处理、中药不良反应鉴定、中药新药审批等),切实为中医研究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总之,目前的中医异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立场、观念、方法上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评议,但总应以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尚空论,力戒浮夸,多做实事,众志成城,为中医药的未来添砖加瓦。

 

转载于第2986期《中国中医药报》

2008829日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