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进展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890

 

一、理论研究

(一)中医基础理论 

 概述

基础性科学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发现自然界演变、发展的规律,增加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方法。中医学作为维护人类健康防治疾病的生命科学,是我国最具原创潜力优势的科技领域之一,其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认识人体生命的规律,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抗病治病防病的规律。近年来,国家倍加投入力度,特别是随着“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的启动,科研人员奋发精诣,科研之势炳炳煌煌,不仅“十一五”规划连捷臻赡,而且在强劲的势头下,成果灿观,成为中医药科技步入新阶次的标识。

需求是中医药的生长点和机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973”计划就是以解决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为主旨、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科技计划。自2005年起,科技部开始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项”。专项实施5年来,已经有21个项目138个课题通过评审立项。在2010年底,已经有20072008年启动的7个项目通过验收。随着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深入,对中医学的特点和中医基础性研究的认识逐步加深,中医学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审视人体,以藏象经络等结构理论诠释人体,有针灸、本草等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有以动态观和三因制宜之论的辨证论治的操作体系和养生之学等。临床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和动力,是中医服务于社会的基地,但是没有基础医学的发展,就没有临床的进步。在“973”专项研究2010年度交流会上,专家们指出,这项研究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模式方面也意蕴深远。初步总结出五种模式,即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创新理论研究模式,基于特色疗法的创新理论研究模式,以疗效优越的方剂为载体研究配伍和机理的模式,以文献研究为主、梳理提炼升华理论的模式,以及多学科参与和运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模式等。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各课题组专家们的共识。“973”中医理论专项属于国家目标和动作,其实施要求“立项要统筹,管理要保证”。立项统筹是指选题和研究设计、选帅(首席科学家)和依托单位(单位、研究室、实验室)设备的统筹,尤其强调主帅的称职,拒绝拼凑队伍。管理要保证,指的是首席科学家和课题研究骨干保证充分的研究时间,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领导,设立专项办公室,统一领导、指挥和全程管理,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和配合。科学的指导、严格的督促检查、良好的后勤保障,成为课题完成的前提,这也为中医药科研管理提供了新鲜经验。在完成的7个专项中,有4项属于基础理论,它们是“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和“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为“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曹洪欣为首席助理。此专项系统梳理了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学派分支,对核心概念和关键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原创性地阐释,全面地展示了诸理论的特点和演进情况,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脉络学说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为首席科学家,提出假说后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的,此学说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核心理论,总结出“搜剔疏通”的药物作用机理,对各类微血管损伤疾患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对心肌梗塞、脑梗塞、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效果。针灸经穴特异性的项目由梁繁荣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项目从临床入手,以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脑梗塞诸病证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学基础上启迪思路,设计实验,选择穴位,结合临床评价和系统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初步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并提出临床针灸治疗操作的要则,提高了针刺疗效。以刘平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提出了“毒”邪相关的病因病机假说,从理论的论证和临床治疗的实证,特别是对各种肝病的治疗对病因病机的印证,首次为中医的毒邪提出了明晰确切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应治方法与治方、药物,开拓了治疗思路,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几项成果也显现了强强联合攻关和多学科参与的大威力,这也提升了中医学科研方法的层次性高度。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医药科学研究,从课题数量到支持强度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市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医药管理局都增加了课题数量和经费,扩大了中医药基础性研究的覆盖面。从论文看,饶有创新和突破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藏象理论研究和经络理论研究、营卫理论研究、体质学说研究、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以及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等方面。这些论著展示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进步和成果,堪称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令人欣喜。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期待着今后在此势头下,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就。

(孟庆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