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长论坛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82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  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安徽中医学院“十一五”科学发展的实践与体会

安徽中医学院院长  王 键

伴随时代发展进程,“十一五”已载入历史史册。“十一五”时期,安徽中医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和谐融校”的发展之路,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学校获教育部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成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顺利启动新校区建设项目,获准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连获第七、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等等。应该说,这五年是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五年,是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巩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坚持内涵发展、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坚持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是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学校“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特色发展的坚实基础,开启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崭新局面。

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学校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坚持以质量工程建设作为教学内涵建设的抓手,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94个。学校坚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施了专业辅修和双学位改革,举办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深入推进PBL教学、团队学习等各种教学形式,组织编写新安医学研究精华丛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办学特色不断彰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办学声誉赢得广泛认可。

二、坚持以博士授权单位为依托,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与核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紧紧抓住新增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的契机,围绕建设目标,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打造特色学科,强化重点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现已构成以6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7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为主体的的重点学科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探索中医师承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相衔接的新模式,推动研究生专业学位发展,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建成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以“两区一试点”为平台,推进重大项目研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摇篮,汇聚优秀人才的基地,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学校依托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的组建成立,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即“两区一试点”)的建设,提高学校科研资源的开放度和共享度,提高承接关键技术服务的能力,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平台。“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7项),各级各类经费6700余万元,形成国家发明专利6项、省级科技成果25项,获得科技奖励21项。建有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包括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已有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增强。

四、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支撑,推进人才兴校战略,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实力。国以才立,校以才兴。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优势和特色学科,归根结底源于高水平师资队伍。突出抓好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敬业爱校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学校通过实施《安徽中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力度,围绕学科发展方向,按计划、分批次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有成果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学校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通过完善干部使用、考核和监督机制,造就了一支精干高效,勤政务实,富有执行力和创造力的管理干部队伍。学校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强化,为实现学校“十一五”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职责,推进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会贡献度。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又一重要职能。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学校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率。学校大力实施与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全方位合作战略,增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需求和解决发展中关键问题的能力。与皖南、皖北及大别山等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河南宛西、江苏康缘、深圳三九等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2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50多项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还积极为政府出台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两所附属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狠抓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强化医院管理,增强服务能力。国医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做特做强,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综合效益明显,成为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影响力。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也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努力探索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办学的新途径;积极探索联合办医、联合科研等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利用其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同时,面向海外,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学校与长春、福建中医药大学、湘雅医学院建立了教学合作联盟,与韩国顺天乡大学成功合办首个“2+2”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校生赴国外交流日益增多,每年选派学生到韩国、日本及瑞典等地交流学习。学校还成功举办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新安医学研究国际论坛、针灸经络5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对外影响力日益提高。

七、坚持以师生利益为立足点,推进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的力量。只有人心凝聚、万众一心,事业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学校始终把最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策和舆论导向,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近年来,学校不断增加教职工收入,积极改善师生医护员工的学习生活条件,认真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全力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及创业工作,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局面。

面向“十二五”,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理念,以“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建设、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为主线,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和谐融校”的办学方略,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职能,创建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服务人民大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