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一)中医基础理论
【概述】
五运六气研究是2012年中医理论研究多有新意的领域之一。这一理论是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将“七篇大论”纳入《内经》的。以察天之五运,并时六气,因变以求之,依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五运六气之应见”一语,被后世称为“五运六气”。宋代大行于世后,历代医家各说齐陈、尊贬不一。运气理论在传承中又有推理派、推算派、大司天派等诸多流派。但对于其发展气化学说,推出病机理论,提升六气为病,系统了诸多的治法治则等已为医家们共识。近年来这一理论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天文学家、气象学家、流行病学家、文献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等,与中医学人共同参与了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从发表论文及著作看,五运六气的学术水平已超越了清代以前的水平。
2012年关于运气的研究展示了一定程度的深湛性和广泛性。在文献学方面,把“七篇大论”和《元和纪用经》《玄珠密语》《天元玉册》和《素问遗篇》等统筹研究,以致有对六运季(六时段)气象及多发病及“三年化疫”等理论的深入探讨,又依据调查资料建立了灰色关联度的理论模型。深入研究了“八节”理论与临床的关系。又依据运气理论研制实用方剂,并把运气理论运用于外感温热病之外的一些疾病,包括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直肠术后等。此项研究也不乏争论和批评,这也说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趋于理性。
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在2012年发表的论著中,以思路与方法的研究令人注目。特别是以现代医学的实证方法为参照系,进而指出某些以实验研究代替理论研究的不适宜,甚至有导致某些异化的趋势值得注意。有研究者运用数学方法,据象、集合、映射等概念,指出藏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映射。也有研究者从“隐喻认知”探讨“五行藏象”模型的本质是一个隐喻系统。继20世纪80年代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藏象以后,有从耗散结构、自组织和混沌学研究藏象,深入阐述了藏象在养生方面的应用原理。而在肾藏象研究中,提出肾精的内涵为诸种干细胞。又有研究者以文献和现代医学结合,指出中医之“肾”在宏观上应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腺,也有学者指出,肾主骨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有关。
体质是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重要依据之一。从20世纪末,匡调元提出体质学说以后,王琦进一步发展了体质理论,发表有关论文和专著,也以他为主形成了研究团队获得多项课题。目前采用了病证流行病学调查和体质调查两种方法,从调查资料统计出9种体质类型。在2012年论文中尚有肺癌患者三种体质人的血清不同因子及表达,相关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值得注意。
自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肾虚动物模型、70年代研制出脾虚动物模型以后,研制动物模型已经成为中医理论和中药方剂研究的重要方法。动物模型是对动物进行改造,使其在疾病、证候、症状或体征等方面模拟人体,以成为受试对象的实验动物。目前中医药动物模型呈现富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特征。有以病统证的,也有以证统病的,还有因药、因法之异而研制者。2012年报道者,如慢性肺阻塞痰湿证大鼠模型、血瘀家兔痔疮模型、脉络瘀滞型血管性痴呆性动物模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银屑病脾虚豚鼠动物模型、肝郁脾虚大鼠肠易激综合症模型、更年期肾虚大鼠模型,以及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动物模型等。
体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称东方思维方式)是中医药特色之一。近年来关于中医思维研究甚为活跃。其中“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已在2011年列入国家“973”计划项目,已发表了有关论文。近年来有哲学家和中医学家称中医思维方式为“象思维”,不乏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称中医思维为“意象思维”与“象思维”有不同之处。此外,也有从辨证、从类比、从“中和”等方面论述临床思维者,提法甚多,方兴未艾,有待深入。
(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