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进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81

 

  

理论研究

 

(一)中医基础理论

 

【概述】

2013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活跃领域是病因病机研究和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在疾病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的实施对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诊断学研究领域,除了在脉象仪的应用研究有切实的成果表达之外,如何将现代仪器运用于中医诊断,也有新的探索。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中医临床病、证、治疗特点的比较研究值得鼓励。邢玉瑞对10余年来的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作了总结。其他在运气学说研究、经络学说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治则治法研究、辨证论治理论研究、证候实质研究等领域也均有所成就。

运气学说的研究仍在论证规律和探索概念之中。自上世纪60年代,五运六气理论开始运用气象医学模式进行研究,融入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知识。王利锋等从近50年文献资料整理中发现,五运六气理论与医学气象模式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量化标准,60年周期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以气象学为主多学科研究五运六气理论已成为主要途径。宾炜等探讨了运气学说中岁气客气关系的矛盾,认为司天、在泉应是协同主司全年气候变化的岁气,作用时间是全年,而不是客气之一。时间医学方面,陈玉萍、徐颖等均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探索了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芳香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羟基吲哚--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与季节、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关系。徐颖等还研制了四季模拟系统,用人工方式模拟季节,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经络学说研究方面,为了解释大肠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制,吴祖星等观察电针前后及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深部组织氧分压、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温度的反应,发现电针可使大肠经的氧利用率提高。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主要仍是以动物实验方法寻找肺病理和肠道病理的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唐洪屈所在课题组以往相继建立了肺病(过敏性哮喘)、肺肠合病(过敏性哮喘合便秘)模型,发现肺病可能影响到肠。2013年该课题组建立了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模型,观察肺部疾病是否可传变至大肠及传变的时间节点。惠毅等则观察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大鼠在胃肠动力方面的变化,探寻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郑秀丽等观察肺病、肠病、肺肠合病3种不同病理状态下大鼠肺部和肠道的菌群情况,探讨肺肠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应该指出,肺病理和肠道病理关系的特异性,仍属“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病因病机研究一直是较活跃的领域。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中不少有较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值得重视。程园园、汪四海、张继烈等分别论述了骨关节炎(骨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代谢失衡、高血压这3种以往更注重肝肾疾病从脾论治的观点。程园园等认为骨关节炎最根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又以本虚为主,本虚则以脾虚为先,标实则以痰湿为主,故在治疗上应重视从脾论治。汪四海等提出脾虚贯穿于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异常的始终,前期以脾虚为基础,后期则出现脾肾两虚,从而提出了采用益气健脾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失衡的观点。张继烈等指出,高血压的病机一般认为与肝肾两脏有关、不建议使用补气温阳药。但张氏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早期高血压多为脾气虚,以后才慢慢发展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因此许多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使用补脾益气药,这既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并发症的症状,又可减少西药降压药的用量与副作用。韩艳武、陈瑛等强调了内伤与本虚在甲型H1N1流感或肺部感染中的重要性。韩艳武等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了77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无内伤基础病组和5类不同内伤组的临床资料,归纳各自的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结果发现不同内伤基础对于本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具有一定影响。陈瑛等发现肺部感染的发病根源在于本气先虚,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老、弱、幼儿因其特点,更易于感邪致病。从本气先虚着手论治肺部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杨朝阳等应用气血津液状态辨识系统测试版开展毒瘾的中医病理因素研究。分别对公安组(较轻,192例)和司法组(较重,167例)进行观察,发现痰是毒品成瘾的主要病理因素,虚实夹杂是毒品成瘾的证候学特点。两组在阴虚、血虚、阳虚、痰、湿等病理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司法组的程度大于公安组。刘正华分析了现代生存方式下青壮年妇女下寒上热(下真寒、上假热)证的病因病机,下寒上热这一普遍病机实际上有其简单而重要的生物学原理。于琦等研究了古今对温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差异,发现古代病因病机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湿邪、湿热、暑邪、风热、外感、饥饿、治疗失误;现代病因病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瘀、疫毒、六淫、邪气、寒邪、肝风内动、热入心营等。

诊断学研究方面,近年脉象仪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切实成果。2013年,闪增郁等采用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对平人大暑、处暑和秋分的脉图模型及其参数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夏、秋季脉图参数有明显变化,秋季的处暑和秋分比较脉图参数变化较小,认为脉位和频域参数在分类中的作用明显大于时域参数。吴宏进等采用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采集了677例健康人群寸口关部脉象信息,探讨了健康人群体表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对采脉压力及脉图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表面积较大及超重人群的左心室射血功能和动脉血管壁顺应性不及体表面积相对较小、非肥胖人群认为临床诊脉时要考虑性别、体表面积、体质指数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朱丽萍等用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采集健康大学生(男性28例,女性26例)两手关部脉象信息,发现男性以平脉、滑脉为多见,女性以平脉或平弦脉为多见。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与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及动脉管壁顺应性均优于女性。林雪娟等选择青年学生表证患者114例和健康青年学生255名,运用基于薄膜型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的医用电子鼻采集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以响应曲线的振幅和上升斜率作为曲线特征,分析表证患者及其寒热病性的图谱特征。结果发现表证患者口腔呼气的气味较健康人浓烈,且表热证患者气味变化较表寒证患者更明显。认为电子鼻技术的发展可为中医嗅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手段和方法。近年来出现许多监测微循环的新技术,高伟等采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97例不同舌色的严重脓毒症患者舌下微循环差异,认为舌下微循环与内脏微循环变化基本一致。

治则治法研究方面,陈小野曾提出了“气虚证的非定位性”、“肾虚证的非定位性”等观点,2013年则进一步指出,如果肠化、特别是大肠型肠化成为胃黏膜主要而稳定的生物学特征,则需要补肾。其原理是:①虚证的病理以逆向重演生物个体发育和生物进化过程为主要特点。②胚胎乃生命之原始,虚证病理逆向重演至胚胎阶段正是“虚极及肾”。③整体“虚极”是对整体而言的肾虚证。局部“虚极”是对局部而言的肾虚证。④胃黏膜肠化的实质是胚胎化。与小肠型肠化比较,大肠型肠化的胚胎化更为彻底。所以,胃黏膜的肠化、特别是大肠型肠化占主导地位而稳定,即是“胃的肾虚证”。王付针对“为医皆知附子温壮阳气,少有问津附子亡损阳气”,指出“附子何以亡阳,因其味辛性热也。味辛太过多耗散,性热太过多伤气,即辛热合体太过则亡损阳气。”这会对一些滥用附子现象有纠偏作用,也促使学者深化思考阳气的本质。

辨证论治理论研究方面,中医以往运用于运动医学有可圈点的成绩。陈清光等研究高强度训练对女运动员临床表型的影响,并对中医四诊客观化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高强度训练女运动员处于运动疲劳状态,以肝郁、气虚证为主,而采用临床表型和中医四诊客观化评价是可行的。近年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临床病、证、治疗特点的比较研究有良好的开端。以往研究表明,新疆不同民族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表现出民族差异,哈萨克族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维吾尔族糖尿病高发,而汉族高尿酸血症高发。王燕等报道,课题组在乌鲁木齐、喀什地区共收集397例汉族与维吾尔族高尿酸血症患者,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支配高脂血症诊断信息的公因子,以确定高尿酸血症中医分型。结果发现,397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型可分为7类,分别为痰浊阻滞、气虚、脾虚、湿热、肾虚、水湿停留、血瘀。高尿酸血症患者以虚证居多,尤以肾虚(41.81%)情况突出。汉族与维吾尔族比较,气虚、湿热、水湿停留、血瘀罹患率均较维吾尔族高,而脾虚、肾虚罹患率则低于维吾尔族。课题组前期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发现,新疆汉族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又高于哈萨克族,各民族男性均大于女性。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第2版)》,中医药辨证论治在禽流感防治中的作用受到肯定并得推荐。陈晓蓉等研究了18例新型H7N9禽流感的中医证候特点。发现新型人感染H7N9发病直接入气分、营分多见,或为卫气同病,卫分证不明显。

证候实质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科研的一类标志性工作,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形成高潮,嗣后的研究呈零散态势,近年来结合新的实验指标,则为此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张颖等探讨了105例吸毒人群AIDS患者中医证型与CD4+ T淋巴细胞的关系。发现吸毒人群AID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段密切相关。初起实证为主,随着疾病进程继发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虚实交错,变证丛生。后期人体正气损伤严重,累及津、血、精,气血阴阳俱虚,故虚证较多见。王春芳等探讨了276HIV/AIDS患者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发现HIV/AIDS中医证型与T细胞亚群有一定的关系,初步表现出由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之间免疫损害逐渐加深的趋势。陈镇秋等探讨了74例股骨头坏死(ONFH)证型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发现肾虚血瘀型激素性ONFH患者以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为特点,痰瘀蕴结型酒精性ONFH患者以血脂指标异常改变为特点。金贺等探讨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甲状腺激素表达异常患者证候规律及血管病变特点。结果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组风证、火证、阴虚阳亢证发生频率较高,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组与异常组的TCD(经颅多普勒)和颈动脉B超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徐万忠等探讨了8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积分与内皮素(ET)、NO的相关性。发现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积分与ET呈正相关关系,认为可以根据血瘀证积分判断患者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的情况。

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比较活跃,近年“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的实施对这一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徐晶晶等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D-半乳糖(D-Gal)皮下注射,大鼠会出现明显的多尿症状,包括总尿量增多和排尿次数增加两方面。从而建立了D-Gal致肾虚多尿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剂量D-Gal对该动物模型尿量的影响,测定了与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密切相关的尿动力学参数。肖凌等研究了D-Gal诱导衰老阳虚大鼠的生化指标改变和应激蛋白HSP70表达,发现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应激蛋白HSP70表达降低,导致SOD 活性降低,进一步导致高脂血症及行为认知水平降低,且与阳虚证动物模型表征相符。维吾尔医学的异常黑胆质证动物模型研究已有长足进展,特别是新疆医科大学哈木拉提·吾甫尔课题组的工作。阿衣古丽·玉努斯等在建立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对异常黑胆质证及正常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两组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组分。结果发现异常黑胆质证大鼠存在糖、脂肪、蛋白质及磷酸肌酸代谢紊乱。景兴文等观察了气虚血瘀证大鼠子二代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耐受性及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改变,研究其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结果发现MCAO气虚血瘀证大鼠子二代与正常同龄SD大鼠相比,对脑缺血的耐受性及修复能力降低,其机制可能与其ERK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有关。

中医方法学研究方面,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10余年来较为集中。邢玉瑞等对这一领域进行总结,介绍了发生学方法的由来、界定及引入中医学研究中的过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现状,包括藏象学说、精气血神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相关哲学理论、中医理论发生与先秦诸子的比较、诊法与方药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等七个方面。认为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总体规划,研究很不均衡;研究水平不高,创新急需加强;逻辑思维混乱,推理过程错误;理论诠释错误,文献引证不准等四个方面。同时指出,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不能替代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而应该与之紧密结合,以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发展。

(陈小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