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进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210

 

理论研究

 

(一)中医基础理论

【概述】

2015年,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活跃在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脏腑经络、中医生理机制、病因病机、舌诊、治则治法、证候实质、证的动物模型、中医思维方法、体质学说等方面的研究。对命门的探究仍有相当的内容。其中对阴阳“主从”关系的阐明,结合了在寒热之外更多深层的虚实特性。其他研究包括心理焦虑抑郁惊恐、营养过剩、湿热相关的病因、疾病、证候、体质、模型、治则等。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如炎症因子在多个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微生态学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观测等)为中医相关原理的探讨带来新的、不同程度的启发。甲状腺功能与病机、证候关系的探讨增多。运气学说的实证研究、证候实质研究方面有大量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的关联、综合。

运气学说研究方面,以实证性研究为主。景玉霞等研究五运六气对新疆克州罹患西北燥证的慢阻肺(COPD)患者的影响。中医辨证为风寒袭肺、外寒内饮、风燥伤肺、风热犯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痰瘀阻肺8种证类型。西北燥证之证候主证为肺卫孔窍皮肤燥证,并有肝肾精血不足、肺心脾风火燥、心肾阴虚、脾胃阴虚、脾胃蕴湿等5个兼证。同时按照五运六气的理论划分五运、六气时间段,六气时间划分:气之初大寒至春分,二之气春分至小满,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四之气大暑至秋分,五之气秋分至小雪,六之气小雪至大寒。结果,COPD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时间段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西北燥证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均P0.05);罹患西北燥证的COPD患者发病人数以三之气、四之气和六之气时段居多;研究生辰运气对人后天体质及患病的影响受到重视。张轩等探讨出生日期的干支运气特点与罹患肠道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肠道疾病患者出生时的六气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出生时主气或客气在厥阴风木时段,则罹患率最高;出生时主气在太阴湿土时段或客气在阳明燥金时段,则罹患率最低(均P0.05)。

脏腑经络学说研究方面。许继宗等应用电脑软件加工低频声波,用于诱导胃经产生共振,从而调节胃经升降出入气机,并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腧穴局部的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量。结果,声波的频率逐渐上升时,胃经气血呈下降趋势;频率按渐降变化的时候,胃经气血呈上升趋势;调制频率呈由小到大变化时,胃经气血呈发散(出)的趋势;调制频率呈由大到小变化的时候,胃经气血呈汇聚(入)的趋势。云洁等根据“经络低流阻组织液通道”假说,在经络电阻抗测量中使用能将细胞内液阻抗与细胞外液阻抗区别开来的生物阻抗频谱法,比较胃经大腿段与非经体液分布的差异。结果,经上细胞外液电阻率比经外小,差异百分比为15.84%P0.05);经上与经外细胞内液电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腿段胃经经脉线上细胞外液含量多于旁开非经部位,细胞内液含量基本相同。

中医生理机制研究方面,结合了生物进化原理。郑重等认为,中医气机“左升右降”的理论与脑的偏侧化进化现象不谋而合。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机运动是阳从左升、阴从右降。人类左、右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非对称性或偏侧化进化使人类左半球成为优势半球,脑的偏侧化进化使人类不仅具有右利手现象和左半球语言功能优势,同时也使人类出现视-听注意偏向现象,人脑功能偏侧化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因病机研究方面。王义国等认为,从致病途径和致病特点看,HIV属于“阴毒”。人体感染HIV主要“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性接触传播)。HIV主要通过人体下部(阴道、肛肠)侵袭人体,入侵阴经,病位在脏,耗伤正气,导致阳气防御功能减退,以补益为基本治疗原则,从毒邪阴阳属性论,HIV应属于中医学的“阴毒”范畴。艾滋病无症状期处于正邪相争阶段,阴阳平衡受到破坏,所以重在和阳,可以用阳和汤进行治疗。高利根据时代特点,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病变关系密切。观察中风同时伴有胃肠疾病患者在口周、额纹、舌诊具有相应的变化;在“气虚型”中风病人中,除乏力、气短、便溏症状以外,兼有手足癣的患者比例达到87.5%,较“非气虚型”中风病人发病率明显升高。杨际平等探讨低三碘甲状腺原氛酸(T3)综合征与阳虚证候的相关性。结果,低T3综合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的阳虚症状是畏寒肢冷,其次为倦怠乏力;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比例最高;脾肾阳虚证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最低;脾肾阳虚证阳虚症状积分明显高于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及其他证型。提示低T3综合征中阳虚证占首位,阳虚程度越重,T3水平越低。孙静晶等结合“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将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进行了临床发挥和延伸。根据溃疡部位(上下)、溃疡症状(疼痛部位、疼痛规律、舌诊规律)、医家经验评析及作者自身经验分析两者的不同,认为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相比,胃溃疡多为阳证、实证,十二指肠溃疡多为阴证、虚证,胃溃疡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十二指肠溃疡多为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吴菁等观察春秋两季大鼠海马、额叶中5-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探讨“肝应春”的调控机制。结果,春季组海马中5-HT含量与秋季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春季组低于秋季组(P0.05);额叶中5-HT含量与秋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体质学说研究方面,以某一群体的中医体质特点研究,或中医体质的实质研究为主。除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体质标准之外,个性化的中医体质认识也逐渐受到重视。朱旭等基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三阴三阳体质分类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厥阴体质、阳明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结果,厥阴体质组风阳证出现的频率较阳明体质组多,阳明体质组结热证出现的频率较厥阴体质组多(均P0.01),表明同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后的中医证候也因其体质不同而出现差异,即体质具有“从化”现象。提示体质与证候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赵红梅等探讨不同体质新生儿与病理性黄疸的相关性。将新生儿分为偏热状态、偏寒状态和平衡状态,比较三组之间病理性黄疸发病率是否有差异。结果,偏热状态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为70.8%17/24),平衡状态新生儿为44.4%28/63),组间比较P0.05

有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治则治法、舌诊、证候实质、证的动物模型、中医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详见专条。

(撰稿:陈小野 审阅:李灿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