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长论坛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105


国际化大视野下的中医人文

 

 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中医药是加强心灵沟通、搭建友好的桥梁

毛泽东主席在1954 年《关于卫生部工作和中西医结合问题的两次谈话》中指出:“对中医问题,不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国最强的软实力之一,如果能将中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我们中医工作者一直秉持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精神,在抗击埃博拉病毒过

程中,中国医疗队和非洲同胞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赞誉和国际社会的好评。自1963 年向非洲派驻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至今,目前,我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70 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基本上每个医疗队中都有

中医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50 多位中国医生牺牲在援外的地方。孙思邈《大医精诚》里讲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正是这种“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

精神让人类在面对灾难时可以携手同心,互帮互助。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医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也正是因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医药的价值,世界上对中医的认知度、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很多还没有挖掘出来。所以,我做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以来,一直致力于搭建三座桥梁:一是搭建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桥梁,二是搭建民间中医和院校中医的桥梁,三是搭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怎样搭建好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那就是用人文精神去搭,唯有这样才能打通人心、获得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多年来一直在通过中医这个有力的载体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矢志不渝呵护天下苍生的情怀。

探索以我为主海外融入性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新范本

我校东直门医院原副院长廖家祯教授是我国杰出的中西医结合大家,他热爱中医,又能兼通中西。1991年,他到德国慕尼黑一个小镇开始了把中医传播出去的历史。他所在医院的建立者是一位受惠于中医的德国投资商,在中医治愈了其心力衰竭之后,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德国建立这所中医院。医院最初建立的时候,因其所在巴伐利亚州政府要求,只能挂着西医的牌子,实行着中医的治疗。26年过去了,这家医院从“非法”变成合法,现在病人住院要至少提前6个月预约才可能有床位,医院就诊的费用也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医院83张床位一年收入就有约2 000万欧元,成为一家非常成功的医院,这得益于中医的疗效,得益于中医“大医精诚”的精神。为了表彰医院对当地的贡献,市政府在公园建了一个木头制作的长城。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个生动的例子,廖教授作为第一个在海外把中医院办成功的人,他的贡献必将会被历史铭记。北中医还做了很多推动中医国际化的探索。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开放后,又是最早接收美国留学生的大学,第一位中美医学交流生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就是在我校留学的,后来成为哈佛大学中西整合医学的创始主任。

5年来,北中医一直致力于“讲出中医好故事,唱出中医好声音,助推中国软实力”,启动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举措:例如,在北美地区开设首个公立大学中医本科学位和博士学位,首个公立大学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平台;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硕士学位项目,标志着中医硕士学位教育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获准以医院资质运营,这是在俄的外国传统医疗机构获得官方认证的首次突破。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创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分别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建立了中医中心,用中医的情怀和精湛的医术不断增强海外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前段时间,北中医师生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用艺术的形式大力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非凡魅力。我希望自己能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一个中医的使者,搭建好沟通交流的桥梁,把中医传到世界各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提供一个有力的载体。

转载自《中国医学人文》2017,(12):20

 

 

 

 

 

 

 

 

 

 

 

 

 

 

中医药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

 

秦裕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实用价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着眼于这些任务,中医药在服务“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必须明确方向、找准定位、转变理念、创新模式、突出特色。

积极主动作为,有机融入社会各领域

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分层管理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三级中医医院注重提高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注重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建设省级、区域中医药医疗联盟,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和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集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

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药膳和食疗等技术支持。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推进中医药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进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化精准扶贫,有利于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加快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发挥特色优势,尽快抢占市场制高点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健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坚定三个自信,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行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需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和产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应用范围和国际影响,全面推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的丰富和发展。

坚定中医药理论自信,引领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发展的主体,发展中医药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理论自信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坚定中医药理论自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要全面推进多层次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机构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扩大境外中医药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规模,支持中医药院校开展对外非学历远程教育,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中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体系下,逐步开展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中医从业人员资质及中药出口企业资质的国际认证认可工作;建立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在政府间框架协议指导和国际组织支持下,形成若干个具有权威性的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中医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让中医药文化入心入脑。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播新媒体建设,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宣传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先导作用,组织开展中医药海外文化推介和科普宣传工程,在境外举办中医药文化巡展和巡回科普宣传,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理论和医疗保健服务作用的认同。推进中医药的海外应用,为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药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对外中医药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申请获得国际知名保险机构的认证。

坚定中医药学术自信,促进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医药的学术价值正越来越受国外医学界的青睐,外国企业抢注中药专利的案例逐渐增多,如韩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专利,美国申请了“人参蜂王浆”专利,日本申请了“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等专利。据不完全统计,中药专利被外国抢注的多达1 000多项,还有许多跨国制药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中药研发、并购中药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加快中医药法立法进程。采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体系。实施中医药服务贸易多元化战略,建设一批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机构。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营销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狠抓中药质量关,打通中药走出国门的壁垒,获得国际市场认可,鼓励、支持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跨国公司。

转载自《新湘评论》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