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0-01-06浏览次数:194

话说中国医学的产生,还得从中华民族祖先生活的兽皮遮体、饮毛茹血的原始时期说起,与之相适应的医学就开始萌动了。人们在寻找充饥食物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各种动、植、矿物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又有哪些吃了可以减轻某种病痛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本草和方剂学最初始阶段的表现。人们在把石器、骨针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发现了它们通过对身体的刺激而产生的防治某些疾病的效果,针灸、经络学也由此发展起来。

 

爬坡过坎 凤凰涅槃

 

长期的实践磨练和经验总结,使中医药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宝贵财富。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保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从中可见,中医学的崇高社会地位和服务群众的特殊意义。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特别是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乃至被误解、曲解和攻击,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1951年,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提出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防疫工作三大原则,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实践价值和重要作用,把中医药推到了国家卫生工作的前台。

 

1953年后,中医事业开始复苏,全国各地陆续地办起一些中医医院;1955年,建立了中医的国家级团队——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同时,各省区先后召开中医代表会议或座谈会,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978年,中央提出要踏踏实实把中医事业推向前进。卫生部对中医的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决定由卫生部党组成员吕炳奎等负责筹建中医学会。

 

经过一年的筹备,19795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正式成立,并召开首届全国中医学术会议。1992年改为中国中医药学会2002年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把脉定向 引领发展之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后,组织召开的岐黄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雄安国际健康论坛、国际络病大会、国际经方论坛等,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会推动决策咨询与智库建设,组织实施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智库建设,牵头开展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研究,聚力探索中医药与互联网融合的新模式,组织发布的中医、中药、中医适宜技术、治未病等标准达800余项,中医药标准体系初见雏形。由学会组织的科普中国中医药百城千校万村行动大型科普活动走进2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近200场科普活动,3万余人次受益。

 

学会发挥科技奖励激励和导向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截至2019年,已有45项学会获奖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完成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两院院士等候选人的遴选推荐工作。近五年来,成功推荐5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4年为加强期刊管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学会成立期刊管理办公室,建立中医药期刊门户网站——中医药期刊网。如今,学会有系列期刊65种,涵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儿科、骨伤、肛肠、护理、文献、文化、信息、教育、管理、养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凝聚中医药领域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最大中医药期刊集群,对普及、探讨中医药理论,交流、推广学术经验,促进学术发展,引领学科进步,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承中医智慧 助力健康中国

 

2019年,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40年来,在以崔月犁、佘靖、王国强为会长的历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中华中医药学会已发展成为我国中医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如今,学会已形成了包括学术交流、师承继教、会员服务、科学普及、成果推广、国际交流、标准制定、期刊建设、信息管理等在内的多元化智能管理体系,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正朝着世界先进学会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转自《科界》2020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