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防治新冠肺炎?陈凯先院士陈红专教授在重要英文期刊发表社论和综述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0-09-22浏览次数:619

  开展国家方案中的痰热清注射液(胶囊)和上海方案中的荆银颗粒等中成药的有效成分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理学研究。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2日获悉,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陈凯先和教授陈红专,受邀共同撰写《中医药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论,近日在《医学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线发表。

  与此同时,陈红专教授团队撰写的综述《我国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冠肺炎》(Combating COVID-19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作为《药学学报(APSB)》“抗疫专刊”的开篇论文发表。

  学界人士认为,这一社论和综述,系统阐述了我国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科学内涵,为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探索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与方法,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三方”独特优势做出特殊贡献】

  陈凯先院士和陈红专教授在社论中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由于其病因学、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的独特特点,其诊断和治疗都极具挑战性。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中国迅速遏制COVID-19疫情作出了贡献。为应对新冠疫情,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发布7版 COVID-19 诊疗方案,由第三版首次提出了中医治疗方案,此后几版升级、修改中医治疗方案,更好地治疗新冠肺炎。

  他们认为,早期中医药的干预措施,不仅具有预防方面的优势,而且还可个性化、多目标地进行疾病治疗,如加快COVID-19患者的症状改善,并使患者康复;预防轻度或中度病例发展成重症,并帮助减轻公众的恐慌和焦虑。

  此外,张伯礼院士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病人;仝小林院士的“武昌模式”通过中医药治疗将大部分新冠肺炎症状“扼杀于初期”;黄璐琦对此次新冠肺炎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三药三方”独特优势的解读,均证实了中医药在迅速遏制COVID-19疫情的特殊贡献。

  社论还建议,下一阶段应进一步通过多学科交叉,包括信息科学、系统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更好地研究中药的多组分、质量控制和多靶点效应,继续发展古老的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开展上海方案中荆银颗粒等药理研究】

  陈红专教授团队撰写的综述基于中医药防治疫病理论与历史经验,从“病毒—环境—人”互作关系,以及广谱抗病毒和宿主导向调控等药理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在新冠疫情伊始,陈红专团队一方面针对SARS-CoV-2复制、包装和入侵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靶标积极构建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首次揭示中药有效成分甘草酸等抑制SARS-CoV-2关键靶点S蛋白和ACE2互作的机制。

  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开展中西医协同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资料、论文的搜集和分析工作,从中国抗击瘟疫的历史经验出发,探究中国应对此次高致病性传染病遵循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并从药理学角度揭示“三药三方”等中医药治疗COVID-19可能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和直接抗病毒两方面发挥抗疫作用。

  此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邀请,主持翻译了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医药部分,与全球共享中国方案,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学校主办期刊《上海中医药杂志》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共发表中医药抗疫论文52篇,截至目前,其中42篇经推荐成功入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COVID-19数据库。

  同时,学校重点成立由陈红专教授为组长的中药应急攻关小组,陈凯先、林国强院士为指导,交叉科学研究院、创新中药研究院、中药所和基础医学院PI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攻关。借助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和药理学等前沿技术,系统开展国家方案中“清肺排毒汤”的物质基础和药理学研究;还开展国家方案中的痰热清注射液(胶囊)和上海方案中的荆银颗粒等中成药的有效成分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理学研究。相关成果也陆续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载自《上观新闻》2020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