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不期而至,这是人类面临的一次大考,也是与生命的一次赛跑,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中,古老东方智慧闪耀光芒——
“看,这就是中国的三药三方”。今年冬奥会上,中医药文化空间展区的抗疫板块前吸引了海外四方来客。
在为期两年的抗疫实践中,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扩面与提质并重,临床与科研并行,点面结合、分层分类推动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交出了同题共考的“中国答卷”。
坚持完善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中西医结合
曾经,武汉危急的场景仍在眼前。
面对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大量优质的资源向武汉汇聚。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同部署、同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一套“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探索中逐渐形成。
面对疫情浪潮的反复,各地在常态化防控探索、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以及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阶段,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和中西医协作机制得以不断推广完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位推动,组建由院士领衔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第一时间派出工作人员和国家中医专家积极参与疫情处置工作。各省(区、市)组建的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均包含中医专家。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当地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辖区内中医力量和全国驰援力量,形成“第一时间启动中医药参与的应急防控指挥和救治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应用中医药防控救治方案,第一时间有中医药专家团队,第一时间用上中药”的经验模式。
基于武汉江夏方舱“中医中药灌满仓”后的“亮眼”表现和工作经验,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不断强化中医医师配备、深化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指导中西医专家联合组成专家组,联合制定完善诊疗方案,联合在一线开展救治,联合进行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
中医药做到了“场场不落”“全程参与”,各地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中,除个别特殊情况人员外,均普遍应用了中医药。
两年来,总结各地疫情处置经验,形成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工作指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方舱医院和集中隔离点中医药工作的通知》,已经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名义印发,对完善中医药参与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做好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工作、开展中医药预防干预、推广中医药康复服务、提升中医药应急工作能力等方面指导各地做好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明确方舱医院中医药工作基本要求,优化集中隔离点中医药服务管理。
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研究确定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史可考的重大疫情有300余次,但却从没有出现过如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等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这离不开中医药发挥的作用。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等中医典籍提出了外感热病、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也为此次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选派两批高级别专家,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深入救治一线诊察病情,与当地中医专家共同研究,从中医角度认识和把握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确定治则治法。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断完善针对不同人群的辨证施治方案,逐步优化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方案,纳入第三版至第九版国家诊疗方案,并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既有通用方,也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方剂,还有中成药,体现了辨病辨证的统一,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统一。
中医药在武汉战场的出色表现,让各地按照国家诊疗方案规范化、同质化开展中医治疗,同时依据中医“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原则,分类施治、精准用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确保疗效。
202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
中医药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为遏制疫情指数上升势头、打破疫情反复胶着态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精准施治
——全程广泛深度参与防治
越来越多疫情防控救治的实践有力证明,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是中医药应对重大疫情的有力武器。
中医药全程广泛深度参与防治,在“防、治、康”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注重“未病先防”,加强社区防控。将中医药纳入“四早”,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指导各地结合本地气候和人群体质特点,制定中医药干预方案。对集中隔离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中医药干预,并延伸到封控社区及一线重点岗位人群,确保有需求的居家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愿服尽服”,促进关口前移。同步推动向监狱系统、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场所和特殊人群发放中药,广泛实施中医药干预。依托当地优质中医药资源组建中医巡回指导专家组,定时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和封控社区指导中药预防,开展服药随访,确保用药安全。中医药早期干预、及早介入取得良好效果。
——注重“已病防变”,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当前,各地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发挥中医、西医各自优势。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人一策”,发挥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吸收、改善胃肠道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促进重症向轻症转变。
——注重“瘥后防复”,促进功能恢复。新冠肺炎患者达到国家诊疗方案出院标准后,部分患者留有乏力、纳差、气虚等症状,需要进一步康复调理,部分重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状况,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另外,部分患者在睡眠、食欲、情绪等方面问题也比较普遍。国家中医专家在总结各地新冠肺炎中医康复经验基础上,针对符合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的恢复期人群,制定了涵盖中药、中医适宜技术、传统功法等中医技术方法的中医药康复“套餐”并推广使用。通过给予中药治疗,运用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改善乏力、纳差等症状,舒缓情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坚持平战结合
——全面提升应急救治能力
为坚定不移贯彻“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巩固完善好现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机制和防治方案,指导各地加强中医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应急救治能力:
一是指导各地中医医疗机构规范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设置和管理,提高检测能力,加强院感防控,稳妥有序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协调财政部安排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发热门诊建设、开展疫病防治、急诊急救能力及院感防控人员培训,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是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组建了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33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了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33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覆盖所有省份。协调国家发改委将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作为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在国家层面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国家级专家对中医应急和救治工作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指导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专家组的基础上,调整和补充完善省级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确保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对中医救治提供指导。依托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印发《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指导队伍加强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载自《中国中医》2022年1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