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璀璨辉煌四十载——致《年鉴》的后起之秀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12

沈施德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是反映我国中医药学术进展的资料性工具书,自1983卷问世至今,已连续编纂出版了40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全国历任专业学科编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年鉴》编辑部的辛勤工作下,《年鉴》得以不断改进、扩容和创新,为记录我国中医药学术进展作出了贡献。以下从一名《年鉴》老编辑角度谈谈近卷《年鉴》读后感。


长江后浪推前浪,编辑部的后起之秀们在各位编委的指导下,身体力行作出了许多改进和创新。增设了重大学术成果大栏,对前言和目录作了英译,条目末加署了审阅人姓名,附录中列出了本卷文献来源前50的大学(学院)、医疗机构,罗列了本卷撰稿人的名单和所属单位,列出部分临床栏目参考文献关键词分布图等,提升了撰稿人和参与机构、杂志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专业导向性。这些顶层框架设计和改进是各位编委和编辑部共同努力的成果。合理的舍弃也是一种进步,相较于老版的栏目设置,《年鉴》删除了学术进展的总概述,这概述既难以总揽提纯,又有重复之嫌,没有必要为先睹总况而设;还撤销了中药营销,本不属学术进展,弃之有理。


关于选条和条目撰写。每位编辑应尽量掌握本年鉴年度内的论文的分析和进展(或有新意),做到心中有数,不满足于撰稿人的选条,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难治病、危急病的治疗与研究,以及剂型改革的突破等内容予以优先和倾斜;对一些论文的数量不足而有新意的,撰稿人往往不会列条,编辑们宜不失时机列小条或充实到概述中,尽少产生隔日黄花,不埋没有效信息资源。条目是《年鉴》主要组成形式,是信息之源,从理论上讲,在一定篇幅内,条目越多则信息量越大,因此《年鉴》提倡小而精的条目,是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重用生地治早搏,肾虚血瘀的研究等是较好的条名,争取小题大作。《年鉴》非手册,突出主题线索即可,对一些具体操作不需具体介绍,在2020卷中已有体现。在疗效统计上不列出疗效标准和各类繁琐的数据,而列出重要的P值,节约许多篇幅,改得好。《年鉴》只须提供主题信息线索,要深入则可在原始文献中寻找。学科编辑除了在专业上要提升知识结构,在文字编辑上更应下功夫,应该具有比撰稿人更好的修辞功底,《年鉴》尽量使用类似新闻报道的格式,即所谓年鉴语言,要求言简意明,能一句表明的就不用两句,不戴帽穿鞋,省出字位,留给主题,从而提高信息量。在由《中医年鉴》改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后,中药栏目收录的内容逐渐增加,曾经过度而使《年鉴》变厚,现今已得改观。


本《年鉴》的索引为主题分析索引。重在分析,要深度理解副主题词的含义和组成原则。《年鉴》的内容一般不深,因此索引相应较浅,但也有少数主题词的含义和含蕴较宽,因此要求编辑穷尽应用自己掌握的中西医学、药学知识进行深挖,做出更多的组配,得出更多的索引。此外要关心有否新副主题词的生成及其组配法则,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应用。


《年鉴》承载着记录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历任编委为《年鉴》出谋划策、关心爱护,撰写概述的学科编委更是煞费苦心,在《年鉴》编纂四十年庆典之际,谨对历任编委做出的辛勤工作致以深切的敬谢之意,相依在各编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编辑部后起之秀们的努力工作下,继往开来,不懈改进创新,《年鉴》将再创辉煌,力争让《年鉴》成为临床中医师的必读参考书,成为中医研究生撰写论文的得力助手,成为全国各省市、县中医院的必备工具书。


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