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创办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编委、撰稿人会议举行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3-11-12浏览次数:18

鉴往知来  汲古开新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创办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023年编委、撰稿人会议顺利召开


11月10日上午,《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创办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编委、撰稿人会议在我校召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编李昱,致公党河南省委会主委司富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我校党委书记、《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任委员曹锡康,国医大师施杞,全国名中医熊大经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杨永清主持。


 

曹锡康在致辞中指出,《年鉴》自1983年创刊以来,虽几经更名,但初心未变,始终承担着存史鉴今、资政育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下阶段,将进一步发挥《年鉴》在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紧扣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脉搏,始终不渝地抓好《年鉴》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一部全面记载中医药发展动态、展示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学术书籍。



 


李昱指出,《年鉴》是对上一年度中医药发展状况的记载,这种记载不是简单的转载,而是由全国中医药各学科权威专家和学科编辑对本年度成千上万篇中医药学术期刊论文以及科技成果进行仔细比较、甄别之后提炼编纂的,是一部综合反映年度全国中医药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史志性、资料性工具书,为中医药临床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进入新时代,各位编委、撰稿人和学科编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擦亮《年鉴》的“金字招牌”,将学术平台进一步建设好、运用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新贡献。

 

 

40年来,共有26位专家参与《年鉴》编纂工作30年以上,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熊大经,深圳市名中医朱锦善教授等专家出席论坛并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李昱、曹锡康为《年鉴》第十届编委和撰稿人颁发了聘书,并为大力支持《年鉴》编纂工作的专家学者们颁发了感谢状。


 开幕式之后,施杞、熊大经接受了《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采访。施杞指出:“《中国中医药年鉴》见证了中国中医药事业从百废待兴到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也留下了各中医药领域、中医药工作者的成长印记。学术卷就是要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记录行业和个体的成长痕迹。《年鉴》作为一面镜子,要综合全面反映中医药医教研的进展和为之奋斗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着重呈现中医药发展与流派传承创新、学科建设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示建设健康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中医药贡献。”熊大经说到参与《年鉴》编写的感想:“我1987年参与《年鉴》编写,至今30多年。编写团队在施杞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温馨的人文情怀、严谨的科学精神。在编写《年鉴》的过程中,团队迎难而上,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大力支持。”对于《年鉴》学术卷的未来展望,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年鉴》的行业影响力,将《年鉴》打造成“肘后案头工具书”,让更多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年鉴》了解学术进展,在启思悟新中激发灵感。熊大经还特别题诗纪念《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40周年:


年鉴无华艳如初,

虚极不惑守静笃。

采得百花酿成蜜,

肘后案头工具书。

 

 

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由科技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吴志新主持。在学术研讨环节,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指出,四十不惑从头越,希望《年鉴》再定位、再提升,以更新的视角、更新的作为提升影响力、权威性。全国名中医熊大经、上海市名中医朱邦贤分别以“鼻源性咳嗽临床研究”“新版中医国家标准的内涵及其临床应”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部主任徐丽莉做了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出版发行、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学术影响、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未来工作把脉定向,出谋划策。

 

本次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部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创刊于1983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反映中医药事业进展的综合性、史料性工具书。首卷名为《中医年鉴》,由原卫生部中医司主办、原上海中医学院承办、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卷易名《中国中医药年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卷起,《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分别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