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长论坛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1-06浏览次数:10

“平战结合”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社会各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人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及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指示要求。

中医药具有防治疫病的完善理论和丰富经验

中医药在我国历次重大疫情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立足整体观念,坚持辨证施治,在与疾病无数次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思路,对维护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到明清医家提出的表里九传辨证、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建立起了中医疫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和瘟疫的斗争从未停止,中医药抗疫屡建奇功。据文献记载,自公元369年至1644年,中华民族经历过95次瘟疫大流行,我们的祖先正是紧紧依靠中医中药,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的生息繁衍。以天花为例,早在宋朝,中医就开始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清代康熙年间设立“种痘局”,应该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该方法后来被其他国家效仿。在瘟疫流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清代,中国人口总数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正是得益于中医温病学说的形成和中医疫病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

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充分肯定我国中西药结合治疗非典的方法,认为中西药结合治疗可减轻非典病人的气短、呼吸急促等症状;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减少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的用量及副作用。每一次中医药都以其独特的作用优势,于危急时刻福佑众生。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体系不断完善,防治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中医药防治甲流、乙脑及手足口病行业专项,使得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的基地、网络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的系列诊疗方案,在甲流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培养了一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人才队伍。为了提升中医药防治流感的能力,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多学科协作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集合全国优势专家团队,开展中医药应对流感等疫情的方案、机制、药物等方面研究,为流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此次疫情发生后,流感体系快速反应,临床-科研数据分析-药物筛选环环紧扣,多领域联动,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治工作。

中医西医优势互补,防治新冠肺炎发挥了“1+1>2”的作用

全面参与,全程救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中医药全程参与,从密切接触人群的防控到轻症、普通型患者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医药全程发挥了作用。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能较快地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核酸转阴率,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的发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

抢救重症,防治轻症。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医药行业在此次疫情暴发初期即动员全行业参与到疫情防控中,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开展重症患者救治。临床结果表明,危重症患者经中医和西医专家的联合会诊、辨证论治后,中药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抑制炎症风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项7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中西药并用与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同时,对密切接触者、经过分检的轻症发热患者等采用中成药进行干预,能够控制病情进展,减少重症发生率。一项针对452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随机对照开放性试验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改善症状、提高核酸转阴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西药组。另一项500例的临床队列研究显示,肺部CT影像明显改善,没有轻型患者转为重型。

边救治,边总结,边优化。与西医诊疗方式不同的是,中医治病不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在疫情暴发时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在症状学搜集、病机分析、临床诊疗后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在临床救治中,中医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边救治边进行临床数据分析研究,不断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病区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救治重症患者的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救治经验积累,总结出临床经验方——化湿败毒颗粒,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其他医院推广应用后,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后方科研攻关组已经完成了该方的药理、毒理、工艺、质量等工作,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

平战结合,提高中医药防控传染病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得以深度介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诊疗的全过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机构及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中医药还未被完全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法律框架体系中,中医药在整体应急机制中的参与力较弱;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机构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中医传染病医院,中医医院的传染病科建设和传染病医院的中医科建设不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人才队伍严重缺乏,中医药感控、重症治疗人才缺乏,院校教育及继续教育阶段对中医防治传染病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中医防控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基地及实验、数据支撑平台建设不足等。

为使中医药能够在传染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完善中西医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及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教学,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攻关,建立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模式,聚焦中医疫病理论创新、临床诊疗方案筛选及优化、中药新药研发及机制研究等领域,在传染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关键点上进行突破。四是搭建基地平台。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的应急响应中心,使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信息平台及防控网络与国家公共卫生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信息平台能够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真正做到中西医协同应对传染病;支持国家传染病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传染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中医传染病临床救治及科学研究的网络体系。

应该说,加快中医药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全面发挥中医药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作用,构建中西医协同的卫生应急体系,对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转载自《学习时报》2020-3-23(1)

 

中西医结合,助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数千年来,中医药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中表现优异,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医药在防治SARS、禽流感等流行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使医学界更加相信,虽然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两者有机结合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国用了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并降低了新冠肺炎致死率,这与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和全程参与是分不开的,成为这次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医学界的一场大考,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没有完全相同的先例可循。几千年来,中医药有数百次应对疫病的成功经验,以及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够根据不明原因疫病的临床特点,通过核心病机分析确定治疗原则,迅速制定并实施有效方案。根据中医理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们及时总结和优化临床经验,形成覆盖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全过程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在阻断病情发展、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机体康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中医药使用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超过了90%。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再次证明,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能有效阻断轻症转为重症,促进病人康复。中医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564例患者中,无1例转为重症。二是中医药救治应当有自己的阵地,方能显身手。此次武汉保卫战,国家中医药局历史上首次成建制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重症病区,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发挥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优势互补的作用,显著提高了重症救治效果。四是坚持临床科研一体化,坚持以疗效为导向,边临床边研究,快速筛选出了临床疗效确切的“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坦诚地说,中医药在充分发挥疫病防治独特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中医药在我国疾控体系中基本缺位,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还不畅通,中医院的基本建设、条件设施、人才储备等还不适应传染病防控需要,中医药疫病理论研究和科研基础薄弱,缺少临床专科和医学中心,全行业没有P3实验室等。

因此,中医药未来发展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针对行业短板开展以下工作:中医药继承古典医籍中的精华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应当结合现代技术加强系统梳理和挖掘工作;中医药创新发展离不开科研支撑,尤其需要在循证医学理念下生产科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研发一批确有疗效、安全性好的现代中药;鉴于中医药独特的理论特性,创新适合于中医药特点的临床评价方法和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开拓原创标准研究;尽快启动中医药重大装备研制专项研究,这将是中医药发展的助推器;中医药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应当加强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全民健康需求;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有待提高,应加强常态化中医药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才培养,加强重症、ICU科室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疫病防治学科。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