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警惕现代概念语境下的中医学异化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5-16浏览次数:30



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是现代中医学的代表,在中医药学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中基》传授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知识,并非中医经典的简单节略复制,理应分门别类精选,外加语译、串讲编撰而成。

 

原汁原味保留经典意蕴,乃《中基》编撰之魂。关键在于语译、串讲经文时,恰到好处地维持原始含义和语境,以便透过《中基》了解和掌握真实的中医学。数十年来,《中基》屡经翻新,以经解经、以心解经和以新解经并行,特别是以今人认知结构串讲中医经典(以心解经),或用现代医学和科学语言语译经典(以新解经)时,大量移植西医学、科学和现代哲学概念,使《中基》在节选中医经典之初,便整体偏离了传统中医学。时至今日,全面梳理并剖析《中基》移植现代概念的利弊与本质,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基》移植现代概念考察

 

各版《中基》中,影响最大、用时最长、普遍认可的是五版教材。故选择此书,对所移植概念分哲学(包括逻辑学)、科学和医学三类予以考察。

 

《中基》移植现代哲学和逻辑学概念考察


移植现代哲学和逻辑学概念,主要见于《中基》“绪论”,各章均有散见。移植的哲学概念,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整体观三类。

唯物论方面,使用了朴素的唯物观点、朴素的唯物主义、古代唯物论等。辩证法方面,使用了辩证法、对立统一、矛盾等。唯物论与辩证法合称,则有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古代的辩证唯物观、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观。针对整体观,使用了整体、整体观、整体观念、有机整体、整体性、局部与整体等表述。整部《中基》对中医术语皆以概念相称,从形式逻辑角度全面提升《中基》的理论水平。相关称呼有概念、基本概念、抽象概念和理论概念等。故可确认,《中基》充斥现代哲学和逻辑学概念,学术环境不再古朴,传统文化语境有所异化。

 

《中基》移植现代科学概念考察

 

物质具有科学和哲学两种概念属性。《中基》移植物质概念自然同时承担两种角色。一般说来,“绪论”论及的物质大体属于哲学范畴;而各篇论述精、气、血、津、液等涉及的物质,则是《中基》确认的具体物质。诸如物质、物质世界、基本物质、物质基础等俯拾即是。能量和能量转化作为物理学概念,也时常使用。不难看出,连同大量移植哲学概念,且将中医术语以概念相称,《中基》学术语境进一步异化。

 

《中基》移植现代医学概念考察

 

现代医学概念移植最多者,是生理和病理。至于形态学、解剖学、组织结构、组织器官、器官、脏器、有机体等,均是频繁使用的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置于现代医学语境之中。

事实说明,《中基》大量且系统性羼入各类现代概念。《中基》屡经修订,大量参合现代概念的编撰思路得以固化。至于移植现代概念后,多大程度保留中医经典术语的初始意蕴?借用现代概念语译、串讲后,原汁原味的内容尚存多少?《中基》是否保持象思维语境,借以不走样地传承中医经典?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研究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深思。

 

《中基》移植现代概念导致的学术问题

 

“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脏腑病机是“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不难看出,凡属人体疾病状态下确认的病因、病机或证,均称病理或病理现象。同属“病理”,中医学和西医学截然不同。

事实说明,《中基》大量移植的仅仅是生理、病理的躯壳——两个语词,未能一并移植两个概念的原本内涵,而是用人体正常和异常状态下《黄帝内经》象思维表述予以填充。坦率地说,《中基》移植西医学生理、病理概念时,着实犯了逻辑错误。引用其他现代医学和科学概念的问题皆属此类。深入研究表明,清末王清任、唐容川和张锡纯等医学著作中,早已移植了西医学概念;建国初期中医界李聪甫、欧阳锜等的著述中也欣然予以接受。作为个人行为,并未引起学术界反感。因而中医院校创建伊始编写《内经释义》时,顺理成章接受了西医学和现代哲学概念的渗透和影响。后续各版《中基》只不过不断充实了现代概念的范围和数量而已。教材编写专家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借以丰富中医理论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此间尚不可能从象思维和逻辑概念思维的层面认识传统中医学与西医学、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本质差异,自然不可能预见现代概念移植最终给中医学继承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基》移植现代概念的负面影响

 

质疑《中基》《释义》移植现代概念,揭示出系列重大学术问题。进一步阐明移植现代概念导致的负面影响。

 

移植现代概念已是中医药教材共性问题

 

不言而喻,《中基》乃所有中医基础和临床教材之基。包括《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各科教材,均唯《中基》是瞻,本无可厚非。不过,《中基》大量移植现代概念,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并迅速扩散到其他教材之中,呈现出中医教材系统性、结构性被异化的局面。时至今日,大量移植现代概念,并非《中基》的孤立现象。《释义》《中基》开头在先,其他教材紧随其后,早已成为中医统编教材的共性问题。

 

对中医临床、理论和科研的误导

 

学习大量移植现代概念的《中基》,其弊端必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显现。临床方面,基于西医疾病辨证失范,导致辨证论治经验碎片化;辨证失范情况下大搞无法实现的微观辨证;证或证候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客观性问题等。理论方面,把中医术语视为概念,将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混同;混淆病因、病机、病理、证和证候的界限,另抛出“证素”加重了这种混乱。科研方面,在缺乏统一客观辨证标准情况下,制造证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揭示证本质(包括证的组学研究)等。诸多问题看似不同,其实互有关联,与中医教材移植现代概念导致中医理论异化直接相关。

 

中医药理论研究成果黯然失色 

 

近年来,受资助的中医药课题越来越多,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但立题基于移植现代概念的中医教材,基本背离了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故而从立题依据、研究假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大多偏离传统意蕴,研究结果未能回答中医理论问题。

 

学术语境颠覆性改变

 

尽管中医界认同《素问·示从容论》“援物比类”,即象思维的思维方式,但有关象思维的内涵和特点、象思维思维模式、中医象思维具体表现形式、形下与形上象思维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在象思维语境下分析、判断和表述,以及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的本质区别和关系等,基本上是陌生的。在此背景下,《中基》大量移植现代概念,使以象思维为根基的中医学术语境严重异化,中医教材中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混杂,偷换概念和命题频仍。影响了广大学习中医者的基本判断能力。

当前,中医药研究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以中止概念逻辑思维为原则的《中基》和系列中医教材的全面修订,以及基于中医经典象思维语境的重新建构。实现了这一步,才能向人们介绍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医学,并在统一认识基础上聚精会神探讨象思维与概念逻辑思维汇通的思路与方法,进而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铺平道路。这是摆脱中医药继承与发展窘境的不二选择。

 

                                        载自《中华中医药报》2024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