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专题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10


医千年抗疫的家国情怀

杨璞  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中国古代,中医抗疫的三次高峰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名家辈出的高峰时期,其背后更是一代代中医人为国为民的担当与付出。中医的抗疫历史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变的是疫情种类,不变的是中医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

医圣张仲景 伤横夭之莫救而著《伤寒论》

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行医游历各地,眼见百姓所受疫病之苦,促使他痛下决心,潜心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不但救人无数,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饱含了张仲景为国为民责无旁贷的家国情怀。

在忧国的层面,他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他奇怪那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竟然都不重视医药,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外表华贵而身体憔悴,令人叹惋。

在悲家的层面,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自述自己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但不到十年,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十分之七。他不仅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衰减而感慨,更为染疾之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研古训,广搜医方,遍览医书,结合临证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千余年之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中被人们熟知的清肺排毒汤,就来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名方。

宋金元儒医 开启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二次高峰。这一时期依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疫病流行。宋代是伤寒学说积累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有三种力量推动构筑起更加完善的伤寒学体系:倡导“经方”的文人墨客、分科实践的专业医家和惯寻验方的基层民众,也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医的三种特性:文化性、多元性和草根性。三者殊途同归,合力前行,为金元四大家的诞生奠定基础。

宋朝帝王对中医关注程度之高,史所罕见,仅北宋的皇帝中至少有五位熟悉医学,宋太祖和宋太宗更是“行家里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医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一时期的中医学说与儒家思想交融,抗疫史被打上了深具儒家特色的“家国同构”烙印,并出现了中医的特殊群体——儒医。《宋会要辑稿》对儒医作了精要介绍:“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儒医的兴盛也让两宋成为中医古代抗疫史上的“高光时刻”。

据《宋会要辑稿·恤灾篇》记载,乾道元年(1165年)抗疾中提及两浙(即宋代两浙路,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疫气传染”时,朝廷命“翰林院差医官八员,遍诣临安府城内外,每日巡门体问看诊,随证用药”,“在外州军亦依此法,州委驻泊医官,县镇选差善医之人,多方救治”。没有常驻医官的县镇,官府还会选择“善医之人”进行多方救治,以补充民间医疗人员的匮乏。宋代的诸多文献对抗疫的记载都从侧面说明,中医抗疫已经从之前的民间自发行为,转变为从上至下的官方行为,家国情怀又一次得到升华。

儒医的代表之一、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热心医事。在其几次被贬南方期间,多遇时疫,他凭借着丰富的防疫经验和有效的治疫措施,屡救万民于危难之中。如疫前积极推广药方,注重饮水卫生,防患于未然;疫时将亲历所见如实上报,请求朝廷援助,同时设置病坊开展自救,并借助僧人力量筹集募捐协助抗疫;疫后恳请朝廷蠲免赋税,恢复民生,并请求问责治疫不力者,整肃官风。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从医之前跟随许白云学习程朱理学,也打下了深厚的儒医烙印。他的传世著作《丹溪心法》序言中,也有“上可以辅圣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见儒者仁民之效,而医不失职矣”的描述,为国为家的初心可见一斑。

明清温病医家 医之大者为民为国

明清时期是中医古代抗疫的第三次高峰。这一时期的天花、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在全世界流行。清朝近300年的历史,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与瘟疫博弈。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出现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这一时期,温病学理论与临证经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江苏医家吴又可结合抗疫感悟写下《温疫论》,认为疫病由戾气引起,能从口鼻而入,并明确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强调疫病重在预防。看过电影《大明劫》的观众,对吴又可的故事更不会陌生。明朝末年,瘟疫流行,十室九空,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吴又可胸怀家国,临危受命,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大胆地对《伤寒论》提出质疑,运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创出新的治疫方法,挽救数万明军将士。

清代江苏名医叶天士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高致病流行性传染病。由叶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及论治纲领,成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天士不但医道高明,而且医德也很高尚,他经常无私地救助贫困患者,留下“插柳治病”等佳话。叶天士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为医最高境界而深受世人景仰。

清代与叶天士并称为“温病四大家”的另外三位医家——吴鞠通、薛雪、王孟英,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四位大家的另一共同之处是兼具深厚的家国情怀,无愧苍生大医也。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吴鞠通因抗疫有功而名声大振。他撰写的《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体系贡献很大。吴鞠通一生钻研医学,救世于民,还乡后还在西坝杨家码头开了“问心堂”药铺,坐堂济世。薛雪经常无偿为患者分发药物,直到耄耋之年还常出诊,一方面说明患者信任他、需要他,另一方面是他以治病救人为乐,对他而言,有病不治,于心为不忍,于情为痛苦。王孟英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力图治。时任婺州盐务总管周光远曾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肆虐,中西医协同攻关、优势互补,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彰显了“中国智慧”。在第四个医师节到来之际,希望所有中医人继续弘扬抗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护佑华夏儿女安康!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8-198



发挥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纽带作用

田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成抗疫“中国方案”亮点,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医药力量。中医药不仅能维护人民的健康,更是深化各国文明互鉴的纽带,能够加深各国间的联系。

中医药在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了纽带作用,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加深了各国间的往来。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以传统医学为纽带,促进相关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各国间的文明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凸显了中医药的“纽带”价值。中医药重视治未病,擅长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这一特点,使得中医药具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能够根据新疫情的表现症状,结合几千年的治疫经验,提出相应的理法方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中医药有效方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医药的抗疫成效备受国际瞩目,海外国家逐渐积极引进中医药,助力对抗新冠疫情。中医药的独特疗效使得其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认可,具备了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纽带的价值。

中医药能够成为凝聚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纽带,还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中医药文化以“仁、和、精、诚”为核心价值,这既是为医之道,亦是为人之道,也同样可以作为各国能普遍接受的交往原则。“仁”表现的是“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的是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正如孙思邈所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各国要有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仁”心,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重,进而才能凝聚出各国的共同追求。“和”在中医学中体现了“中和”之意,追求的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之态,也是交往中的和谐关系。国际交往中各国也应该具备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坚持“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与不同国家相处时具备包容态度,和谐相处。“精”字强调的是要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坚持态度,要有一颗为“求精”而努力的心。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坚持。“诚”要求医者“心地诚谨”,要“心怀至诚”,待人要既“诚”也“真”。国家间的交往同样需要以诚相待,真诚相待,才能建立起值得互信的伙伴关系,才能加深双方的合作和交流。正是因为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能为众多国家所认可,能为国际交往所用,进而才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形成更密切的伙伴关系,带动其他国家聚成一体。

中医药的纽带作用,在全球构筑抗疫共同防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具备大国的责任担当,作为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国家,积极表示愿与世界共享中国方案,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也借此机会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好推广,成为加强各国联系的纽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采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良好方案,取得了积极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多个国际会议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介中医药支持新冠肺炎治疗的方案,与150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医药临床经验,根据需求向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师赴28个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中医药在援助和贸易过程中成为加强联系的纽带。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日趋完善,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价值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获得了更广泛认可。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开展了56个国内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基地建设,中医药已经成为与共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医疗资源。

中医药成为加强国际交流的纽带。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药独特的生命观、生活观、养生观,与大健康理念高度契合,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认同和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关组织多次举办了传统医学论坛,促进了印度阿育吠陀、泰国泰医和金砖五国等国家的传统医学的交流。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促进中医药等中国服务高质量“走出去”、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贸促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以中医药为纽带,切实加强各国间的往来,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医药的特殊力量。

纵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依旧任重道远,路长且艰。但随着此次疫情期间,中医药的独特功效被广为认知和接受,举世瞩目,也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9-63



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中医药抗疫再立新功

杨彦帆  人民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1017日以来,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截至1120日上午,本轮疫情中已有超过40%的患者治愈出院。”在1120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原则,使中医药能够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中西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效果。

大连、黑河、兰州……在各地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独特优势,助力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辨证施治 疫情救治普遍应用中医药

1020日,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第九次赴疫情防控一线,前往甘肃兰州市。当晚,他便组织专家分析研判当地疫情的特点。

 “与以往不同,此次甘肃收治的患者发烧较少,但大多出现口干、咽干、干咳等症状,部分人出现头痛、流鼻涕等风寒症状。”张忠德说。在救治中,加用滋阴补气等中药,能有效缓解患者口干、咽干、干咳等症状。

10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奔赴黑龙江黑河市,执行一线新冠肺炎救治任务。他介绍,在黑河,新冠肺炎“湿毒”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寒象”突出,发热的比例偏高。

 “在临床用药上,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三方三药’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会根据地方疫情特点进行调整,形成治疗方案。”齐文升说。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病毒学特点、证候特征、地域及气候特点,及时调整完善中医药诊疗方案,突出辨证施治,一人一策。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中,再次彰显了其独特优势和效果。

在青海西宁市,医疗救治组对确诊病例进行分类施策、个性化中医药治疗;针对本轮疫情中儿童患者较多的情况,河南首次印发儿童新冠肺炎中医防治方案……本轮疫情救治工作中,除个别特殊情况人员外,均普遍应用了中医药。

郭燕红说:“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用药,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在改善患者的发热、咳嗽、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西医之间密切结合,对症支持,减少了轻型、普通型向重症的转化。对于重症患者来说,一些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的吸收等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防治并举 中医药全程介入

为保障用药需求,辽宁大连市调用高压煎药机、包装机,高效运转,进行中药汤剂煎煮工作。疫情发生后,大连市从市中医医院选调两名煎药师进驻大连救治中心,并紧急调配中药代茶饮分发至集中隔离点。

青海西宁市制定了预防方1号、2号,分别用于密接和次密接者的中医药干预;四川省推广“中药大锅汤”服务,向重点人群等免费发放……中医药预防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纳入“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未病先防。“中药漫灌”的方式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出优势。去年,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在实践中形成通治方,率先在社区发放中药,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的‘中药大锅汤’作为几千年来中医药预防的重要手段,擅长保护易感人群。”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说,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前期预防作用,当地还广泛开展了中医药健康知识和防疫知识宣传普及,指导健康养生保健、个人情志调节等。

在患者康复方面,中医药也大有所为。齐文升说,患者疗程结束后,还制定了恢复期使用的“续贯治疗方”,帮助提高免疫力。113日,甘肃省首批3名患者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的康复观察和健康状况监测,中药汤剂、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积极参与,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防治新冠肺炎,中医药可以全疗程、全方位发挥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中西医各有所专、各有所长,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继承传统医药精华,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守护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协同协作 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在国内散发疫情的防控救治中,中医药参与和中西医协作机制也日渐完善。

102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苗青赶赴甘肃兰州市,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和防控指导。1111日,在完成援助甘肃疫情防控救治任务后,张忠德再次赴辽宁大连市指导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疫情发生后,及时派中医专家赴一线巡诊会诊已成标配。

在此前河南郑州市的疫情救治中,建立了“国家级、省级、病区级”三级中医师责任制,在病区实行中医、西医双主任制;在吉林,“三主任”“三护士长”中西医联合救治诊疗模式得到推广,强化中医主任在病区管理中的作用。

 “明确好各级中医师职责、分工以及流程,工作就好开展了。我们确保有一名中医师在病区随时了解病人情况,比如中药喝了怎么样,还有哪儿不舒服,全程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患者需求得到满足。”齐文升说。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从严从紧做好中医药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积极做好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推广“四有”(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确保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落实到位。

郭燕红介绍,除了“四有”模式,实际工作中还建立了“四个联合”,即中西医联合组成国家级专家组,中西医专家联合完善和修订诊疗方案,中西医联合对一线的救治工作进行指导会诊,中西医在一线联合为患者提供救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要在疫情应急处置中坚持推动完善中西医协同协作工作机制,确保疫情发生后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1-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