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长论坛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10

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 科技支撑中医药振兴发展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促进中华民族昌盛和保障中国人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中医药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回顾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医药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中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等规划支持下,中医药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在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我国医疗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令世界瞩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彰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近些年,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顺利开展,建立起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初步形成以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和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保障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尽管近些年中医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中医药科技基础薄弱,在理论研究、药理研究、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中医药循证方法学等方面,仍有一些难题需要攻克。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重在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将临床实践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加以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成果转化、科技进步。近年来,我们在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一批科技成果,如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研究、络病理论及方药研发等,都是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进行研发取得的。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药原创成果。屠呦呦研究员领衔的团队从古方中受到启发、找到灵感,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转化成一种强有力的抗疟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医药虽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有些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必须坚持把原创的中医药理念、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开拓创新之路,形成一种“思维+首创+科技+转化”的中国特色研究模式。同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增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和钻劲,认准稳定的研究方向,踏踏实实做科研。

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统一,是中医药科技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在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合作,海纳百川、融合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证候学流调采用手机APP采集、远距离传输,在千里之外的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不到一周,420家医院千余例确诊患者证候信息就汇总出来,经过信息处理和专家分析得出“湿毒疫”的诊断,有力地指导着治疗,为患者临床救治争取了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我国科研发展的关键瓶颈,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进行研究论证;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的现代评价手段,将中医药治病的机理药理阐释清楚。加强《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对古方的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研究消化再吸收,并转化为新的技术成果。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在一系列科研政策支持下,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医药事业必将加速振兴发展。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1-4-2815



发挥中医药优势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黄璐琦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医药发展不仅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使这一宝贵资源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建议:

彰显中医药临床优势,构建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此次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针对公共卫生服务、应急救治储备等方面的基础性短板和供给不足,建立中西医协同高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强化中医药工作平台建设,将中医医院纳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范围,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中医药科技优势,打造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在中医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基础研究领域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汇集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传承中医药文化优势,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并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内涵,对古典医籍精华进行梳理和挖掘,追溯中医药学术源流。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国学底蕴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坚持中医药预防优势,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提倡“预防为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中医药全程参与到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在健康中国主战场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重视中医药生态优势,促进中医药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中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重视中医药生态优势,实现中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中药规范化基地和中药资源保护区,完善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制度与措施,促使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相辅相成。

挖掘中医药产业优势,发挥中医药产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产业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对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挖掘中医药产业优势,应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中药饮片、中成药及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转引自《人民日报》2021-1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