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10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健康篇章


马晓伟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建设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回望百年历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一步步把全面建成健康中国的梦想变成现实。

一、维护人民健康是党百年来的不变追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早在党的二大上,就把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福利写入了党的纲领。革命战争年代,在服务作战部队的同时,探索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和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学校,在根据地、解放区大力组织开展破除封建迷信和不卫生习惯、灭鼠运动等群众性卫生防病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的状况,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迅速遏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流行病,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三级医疗网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低水平、广覆盖”“重基层、预防为主”“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健康目标,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68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先后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建立起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经受住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的考验,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人民健康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康中国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部署。健康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健康中国各专项行动全面推开,深化医改持续向纵深推进,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重点专科得到扶持发展,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所有贫困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中医药守正创新迈出新步伐,生育政策不断优化,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同。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020年的16.9/10万、5.4‰,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全面保障人民健康面临历史机遇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养老和健康支持需求持续增加,卫生健康工作在接受挑战中也孕育着更多生机和希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展望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实现建成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

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健康,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事关人民健康的每个重大决策上,给予把关定向。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做好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系统部署、全面加强卫生健康工作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卫生健康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

维护人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深化医改向纵深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统一,中国特色服务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不断健全。从方针到纲要、从立法到行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完全有能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民共建共享健康的基础更加坚实牢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强大物质支撑和体系支撑。新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为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氛围前所未有,凝聚成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思想基础。中国积极推进和参与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向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地区提供援助,向多国出口防疫物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日益巩固。

三、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顾建党百年之路,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党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始终如一。卫生健康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学史力行,从党领导卫生健康发展奋斗征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住历史机遇,珍惜最好时期,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坚持防范重大传染病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党始终把传染病防控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进行研究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对筑牢健康安全底线提出了更高要求。卫生健康系统将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做好聚集性疫情处置,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坚决完成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决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部署要求,积极做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组建工作,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应对,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能力,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着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把卫生健康事业办成造福民生、凝聚民心,夯实党长期执政群众根基的伟大事业。卫生健康系统将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提升县医院能力,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加快形成“以医联体为纽带,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县域有中心”的格局。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传染病防控、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加快落实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同时,为社会办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满足群众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着力控制影响群众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强调预防为主,最大程度降低群众发病水平。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坚持广泛动员群众,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健康治理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健康教育水平,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成的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固化下来。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控,做好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和干预,做好重点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切实降低重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

坚持整体谋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卫生健康系统将建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持续开展“银龄行动”,着力建设老年友好社会。要加强人口监测和研判,优化生育政策,改进生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减轻群众生育养育负担。

坚持包容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着力分享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积极开展卫生健康国际合作,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斗争中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国际间传染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互通和技术合作,与各国共同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全球研发、生产和分配,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创新卫生援助机制与合作模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转载自《学习时报》2021-6-281



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余艳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

于文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健康中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把脉辨证、引航定向。习近平总书记512日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医圣祠,对中医药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既充分肯定中医药历史贡献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寄予“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的殷切期望,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对中医药工作的殷殷嘱托,与他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关怀一如既往、对中医药发展的期望期待越来越高,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指引。

深刻领会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断增强中医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生命的独特认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在造福人类健康中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共同维护人类健康。

深刻领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史。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次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也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参考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临床特点,通过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产生的。要坚持传承

泥古、创新不离宗,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守中医内涵规律之正,吸收同时代科技文明成果,提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深刻领会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健康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讲究疗效为本、医药一体,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点;突出“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度契合。中医药以较低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就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最普惠的健康福祉,也是最基本的底线民生之一。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用中国办法破解防控难题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医药与西医药发展还不平衡,中医药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扛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以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启动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扬优势、强弱项、激活力,在主责主业、“内外兼修”上下功夫,释放中医药多元功能和价值,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健康服务,推进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中医治未病工程升级版,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机制和做法,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中西医多科学诊疗机制,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聚焦解读原理和讲清疗效,加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要加强中医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攻关方向,重点筛选推广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切实把疗效讲明白、把原理说清楚。健全中医药科研方法、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方法,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材料等,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的研究和阐释,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治疗方法,研发技术装备,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强化中医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依托重大科技支撑平台聚力攻关,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病种、特色技术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深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以科技体制改革带动形成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统筹规划中医药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科技项目组织、科研活动。

聚焦增强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做强院校教育培养主阵地,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培育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等梯次衔接、结构合理的特色人才队伍。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完善师承教育制度,拓展师承教育项目,扎实推进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传承,使中医药薪火相传。

聚焦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加强源头管理,推动制定种子种苗管理办法,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推行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推动药材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养殖、流通加工到患者使用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实现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促进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落实中药注册管理改革举措,优化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分类推进院内制剂注册和备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

聚焦增强中医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深入挖掘仲景文化等中医药文化精华精髓,加强内涵研究,赋予新的时代阐释,提炼精神标识,创新载体、拓展平台,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打造品牌活动,建设体验场馆,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转载自《学习时报》2021-7-261



整体关联 动态平衡 顺应自然 中医药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同疫病斗争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

注重整体关联。中医药学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注重整体关联。它是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的一整套有关养生等治未病以及用针灸、按摩、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中医药学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具有同根性,天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强调肝、心、脾、肺、肾等是一个整体,面对疾病,不仅需要考虑是哪方面出了问题,而且需要考虑这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用药方面,中医遵循组方原则,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复方,多种药物各有分工、协同合作,联合作用于多个靶点,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重视精神情志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注重从身心整体上进行调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医疗队员引导患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都有利于患者舒缓情志、增强体质,对提高患者肌体免疫力、尽早恢复健康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动态平衡。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在这个时间和地点取得平衡,到下一个时间和地点又不平衡了,需要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中医药学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阴阳失和”是人体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内伤和外感,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需要人们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适应外界变化,从而取得相对平衡,保持身心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抗疫方案的亮点,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的价值和优势。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既能宣肺清泄、疏散上焦,又能化湿和胃、斡旋中焦,还能活血解毒、畅通下焦,目的是调和阴阳、恢复肌体的内稳态。从治疗方式看:西医擅长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中医擅长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激发人体的防御机制。中医通常称治病为“去病”,其意思是通过调适去除疾病,恢复身体本有的平衡,并非就病论病。

注重顺应自然。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顺应自然规律。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其指导思想皆为顺应自然。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看到水总是往下流,于是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流下去,有效解决了洪水泛滥问题。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传统的堤坝,而是用竹篓装上石头,随着水的波动竹篓也会起伏。顺应自然的思想,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人体。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不顺应自然,人的身体就容易得病。顺应自然规律,除了强调顺应事物本性,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尊重事物个性、差异性。疾病形式多变,中医通过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等个体信息,确定相应治疗方法,并结合临床、疾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方向,注重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不是单靶点发挥作用,而是根据患者病情的演变辨证施治。在治疗过程中,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后期以扶正为主,取得了显著疗效。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1-4-2815




以标准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黄蓓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治未病、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道地药材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凝聚起一支医教研产相互配合、精通业务技术、熟悉标准化知识和方法的中医药标准化专家队伍,推动形成了中医药专家广泛参与,全行业关注、支持和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再实施、再修订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中医药继承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说。


完善标准制定的体制机制


标准是技术整合凝聚的结晶。“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随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和不断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王国辰表示。

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与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也制约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早在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就开始了标准化工作的探索,陆续发布了一批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以及中医治未病标准。2015年,国家进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国家标准委和中国科协发文确定13个科协所属学会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在制度建设、标准研制、人才培养、推广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机制,试点期间共立项团体标准101项,发布47项。

 “要做标准,我们自己就得有规范化的流程、科学的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据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人苏祥飞介绍,2015年起,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文件管理办法》等12项管理文件,加强团体标准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和方法。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技术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报告规范》等5项技术文件,全过程规范了团体标准的立项、起草、发布及推广实施,保证标准的制修订质量。

标准的起草、审查专家团队同样至关重要。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总指导组、中医治未病标准专家指导组等,负责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技术指导、项目执行督导及制定标准制修订技术实施方案。学会对标准申请制定人也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其职称、行业影响力、权威性、研究基础和标准化工作经验等。此外,中华中医药学会还成立了标准化专家库,负责标准立项发布审查和起草咨询等工作,为标准的质量再加一层保险。

2015年至今,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发布团体标准1126项,涵盖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诊疗指南、中医治未病、中医证候诊断、道地药材、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中医药科研方法等多个方向,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医药标准化进程贡献力量。

 “10月初,国家标准委发布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2021)、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40670-20212项国家标准和6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苏祥飞说,后续还将有一批中医药国家标准发布,包括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等。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制修订质量、提高标准化人才水平、促进标准推广应用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王国辰说。


增加中医药标准的有效供给


 “我们在做标准化工作之前,必须明确一个理念,标准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接受采访时,王国辰反复强调,不能为了做标准而去做标准,要让中医药标准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这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临床问题的梳理是临床诊疗指南制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长江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参与了多项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他看来,方法学对保证指南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卓越研究所(NICE)、美国国家医学院(NAM)等机构对指南制定流程进行了规范,提供了方法学指引。上述机构都强调要明确指南制定的必要性,对临床问题进行梳理,依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定工作。“反过来通过做指南,也能发现我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证据和研究不足,倒逼中医药科研的发展。”刘建平说。

 “基层医生是非常需要标准化诊疗指导的群体。通过指南,他们能快速掌握疾病诊治的‘大经大法’,最大限度保障基本诊疗思路不会出错,这是临床诊疗指南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所在。我们做的脑卒中中医临床指南就非常受基层医生的欢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院长高颖表示。此外,中华中医药学会还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等专家制定了《常见病中医脾胃临床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常见病中医脾胃临床诊疗指南(患者科普版)》。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近视低龄化、进展快、程度重等问题日益严重。2021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旨在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充分发挥出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的作用。

除了规范诊疗活动,中医药标准化对规范行业管理、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健康管理和药膳等相关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对匮乏,结合这一市场空白,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系列标准和《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

目前,中药饮片、中成药合格与否主要参考药典标准评价,即药品的合格标准。而在实际的药品交易中,供需双方均希望在合格的基础上,区分出等级或优劣,据此形成合理的市场交易价格。中华中医药学会结合这一市场迫切需求,联合行业权威专家研制《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系列标准和《道地药材》系列标准,探索符合市场需求和中药特点的优质产品标准,形成科学的优质优价机制。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苏祥飞强调,用标准化来承载中医药的理论,将中医药的精华推广出去,中医药才能够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形成最佳诊疗方案,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但中医药所提倡的个性化诊疗是否与强调共性的指南有冲突?对此,高颖和刘建平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医药指南制定不能完全依据循证证据,而应该尊重中医药自身特点与规律,将循证证据与专家共识相结合。”刘建平认为在实践中,往往会将中医古籍文献记载、临床使用的情况作为证据来使用。

 “指南是对个性化的东西进行共性整合。”高颖表示,对一些共识度高、可重复性高的疾病治疗方案,如风热感冒用银翘散、风寒感冒用麻黄汤等,指南可以给出明确的指导方案。面对复杂情况时,中医处方灵活度相对较高,指南应该在“大经大法”正确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实际进一步细化。

 “但中医的思维不是线性的,这是中医指南制定的一个难点,需要行业共同努力。”高颖补充说。比如针对脑卒中的痰热腑实证,治疗的“大经大法”就是通下法,使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都是正确的。如患者兼有痰热证,则指南推荐星蒌承气汤,清热化痰通腑;如患者用药后出现舌苔剥脱的情况则提示有阴伤;若用承气类方剂两服后大便仍然不通,则可考虑选用大柴胡汤和理气的方药,同时也会提示注意患者的病情转归。

 “指南应当符合‘病因病机清晰明了,理法方药贯穿其中,治则治法符合实际’的要求。比如辨证分型用药的加减原则,指南本身就是方向性指导,在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灵活性,符合中医药个性化诊疗的特点。”刘建平说。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1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