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专题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6-06浏览次数:10

中西医协同打赢抗疫持久战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也必须认识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潜伏期短、感染人数多,危害不容小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面对这场世纪疫情,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防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充分体现延续性、科学性、综合性和精准性。

对新冠病毒的变异特性及全球疫情防控形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疫情防控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局面。从世界各地报告病例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显示出极强的持续演化能力,迄今已进化出众多亚型。与如此“狡猾”的病毒较量,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流程的闪失,都可能影响疫情防控的成效。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才能打赢这场持久战。

中西医协同协作工作机制,已经被证明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手段。疫情防控期间,各地统筹中西医公共卫生资源、协同攻关,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在本轮奥密克戎疫情中,针对老年患者、危重症患者和核酸长时间不转阴患者等,一些地方推进中药协定方汤剂在定点医院的广泛覆盖;在无症状感染者和方舱医院的患者救治中,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开展中西医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防控与救治,为精准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疫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选择合适的防疫措施,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当前,多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防疫措施,体现了实事求是、精准施策。面对疫情,各地的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及医院应当主动作为,给出有针对性的中医预防方案。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园疫情防控中使用新冠预防方,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制定身体调理方案;长春中医药大学推出了方舱医院特色疗法,尽早进行100%中药汤剂全覆盖,尽早进行身体康复训练指导。此外,还应做到“一病一策”,针对某一疫病可能带来的共性问题提出防治方案;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更精准的综合防治方案。

疫情防控事关亿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特点,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科学防疫、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将夺取这场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2-6-65



规范中医药抗疫术语翻译 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刘娅 王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自古以来,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药因其独特的诊疗手段和效果而深受各国人员推崇,有效推动了中华文明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助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宏大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国际传播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的当下,中医药全面、深度地参与中国疫情防控救治,其展现出的显著疗效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2275日在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外文出版社联合对外发布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英译参考”,不仅公布了包括“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多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常用术语,还发布了“辨证论治”“三药三方”等中医药抗疫常用术语,充分体现了政府层面规范中医药术语翻译,推进中医药抗疫国际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决心。规范中医药抗疫术语的翻译,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

以中医术语为基础,规范中医药抗疫术语翻译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曾指出,“中医药国际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要依据世界各国的特点,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医药国际传播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中医药翻译、特别是中医术语翻译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中医植根于深邃丰富的哲学思想,一些中医术语可能具有模糊性、歧义性,再加之深厚性、文化性等特点,翻译难度较大。经过几代中医药翻译者的努力,中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抗疫术语的翻译也应遵循中医术语翻译中的统一性、约定性、简洁性、忠实性等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需厘清术语来源,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构建统一的国际化的术语翻译标准。毋庸置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术语的整理、译介和传播是一项长期任务。此次中医药抗疫术语的发布是对外宣传中医药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果,是推动国家中医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一次积极探索,也为新形势下如何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借鉴。

以抗疫精神为引领,助力中医药抗疫外宣

在抗疫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中医药的防控救治效果有目共睹。自疫情发生以来, 中国外宣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对中医药抗疫进行了及时、全方位的报道,仅在2020年,《中国日报》就发表了与“中医药抗疫”相关的文字报道118篇。主流媒体通过讲真话、讲事实、讲百姓、讲情感等方式向世界讲述了中医药抗疫故事,增强了中医药的国际号召力和公信力,为树立中医药抗击疫情的正面形象提供了有价值的宣传策略。如何在无私、利他的抗疫精神的指导下对外充分传播中医药抗疫成就,分享中国中医药抗疫经验,更是成为中医药对外传播在特殊时期的首要考量。中医药抗疫外宣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医,服务于良好国家形象的树立,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传播者应讲好中医故事和中医抗疫故事,在符合外国受众思维习惯的同时保持高度的本土意识,对中医药抗疫的思想基础、诊疗手段、发展模式做出合理的解释、维护和宣传,澄清误解,为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护佑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以中医抗疫外宣为契机,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宇宙、自然和自身的认知,其独特之处也蕴藏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整体观中。疫情以来,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救治经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中医药诊疗方案,给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医药产品并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中医药的特殊价值。20213月,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和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参加了中国举办的“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开展了深入交流并讨论通过了《支持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控倡议》。2022年,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不仅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鼓励其他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迎来新的机遇。20221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与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建设30个较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未来,中国有必要继续推动中医药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抗疫,加强政府间传统医药合作,深化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型、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对于作为桥梁纽带的中医药翻译传播界而言,一方面,要强化中医药的历史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深入挖掘西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互动的史料,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丰富的话语素材;进一步增加翻译语种,拓宽传播辐射范围;细析传播的受众,实现更为精确的分众传播。另一方面,应完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中医药学与传播、翻译等多学科的融合,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传播复合人才。此外,还需拓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管齐下、全面覆盖。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任重道远,中医药传播者将秉承抗疫精神,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为引线,提升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发展中国家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添砖加瓦。

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2-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