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毒论治!李佃贵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12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单个或多发圆形或卵圆形黏膜溃疡,灼痛明显,常伴有口臭,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的特点。本病致病原因复杂,至今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可诱发,包括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经常反复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本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好发年纪在10~30岁左右。目前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常采用维生素、免疫调节剂,配合局部抗菌、止痛、抗炎类药物治疗本病。

本病归属于中医“口糜”“口疮”“口疳”等范畴。《麻科活人全书》中描述:“口疮之症,满口唇舌生疮,或黄,或赤,或白而烂,独牙龈无恙者,即是也。”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故本病病位在口,属脾,与心相关。《外台秘要》中记载“心脾中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瘥”,认为其主要病机与心脾积热有关,而且具有周期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复发性口腔溃疡从浊毒论治,以化浊解毒法治疗本病,疗效甚佳。现整理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


李佃贵认为,本病与饮食、情志、体质等相关,病位在口属脾,与肝、心、胃、肺、肾有关。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曰:“心属君火,是五脏六腑之火主,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邪热久踞,心火旺盛,两热相搏,化生为浊毒之邪,上炎于口,则口舌生疮。

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气滞不行郁久而化火,炼液为痰,痰浊凝滞,日久化生浊毒。口腔为肝经循行部位,循肝经上扰,至口唇则易生疮疡。吴崑《医方考》曰:“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木能生火,故令舌疮。”

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化热生火,胃中实火炽盛不泻,日久化生浊毒熏蒸于口舌,生成疮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脾与胃合,胃为足阳明,其经脉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言:“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疮。”外感湿热之邪,久郁不化则为浊毒,浊毒蕴肺,上蒸于口舌,故口中生疮。

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气不行血,气滞血瘀,津停浊凝,日久化生浊毒,口唇失于濡养,日久易生疮疡,正气不足以抗邪则易反复发作。《诸病源候论》中描述:“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故脾胃虚弱亦可导致口疮发生。

素体亏虚,或病程日久致肝肾亏损,阴液不足,水亏火旺,耗伤津液,阴虚火旺日久化生浊毒。《灵枢·经脉》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浊毒之邪循肾经灼伤口腔黏膜,发为口疮。


辨证论治


浊毒在心,心火上炎证


主要症状:疮疡主要分布于舌尖、口唇,周围色红,伴有口臭,口干口苦,面赤唇红,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化浊解毒,清心降火。

方药:半枝莲、半边莲、莲子心、栀子、木通、竹叶、生地黄、防风、藿香、生甘草。

加减:伴心烦甚者,可加淡豆豉清热除烦;伴食滞者,可加焦山楂、连翘等消食清热;伴牙龈出血者,可加黄连、玄参等清热凉血。

方解: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莲子心、栀子清泻心火;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能引热下行,使从小便而出;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防风疏散伏火;藿香芳香醒脾;生甘草清热泻火,又能调和诸药。


浊毒在肝,肝火上扰证


主要症状:口疮多分布于舌边,周围深红,伴有口干口苦,心烦急躁,纳食不香,夜寐欠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浊解毒,清肝泻火。

方药:茵陈、羚羊角、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加减:伴头痛头晕者,可加菊花、桑叶、夏枯草、薄荷等清利头目;伴湿盛者,可加薏苡仁,滑石等清热利湿;伴皮肤瘙痒明显者,可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清热止痒。

方解:茵陈、羚羊角清化浊毒;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泽泻、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生甘草调和诸药。


浊毒在胃,胃火炽盛证


主要症状:口疮多布于舌中,周围红绛,痛甚,伴有口臭,口干,多食易饥,便秘。舌黄苔黄厚腻或少津,脉滑实。

治法:化浊解毒,清胃降逆。

方药:茵陈、藿香、佩兰、石膏、黄连、知母、牡丹皮、当归、升麻。

加减:伴牙龈出血者,可加牛膝苦泄以引火下行;伴大便秘结甚者,可加玄参滋阴通便。

方解:茵陈、藿香、佩兰芳香辟秽解浊毒;石膏大寒,归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连直泻胃中实火;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牡丹皮清热凉血滋阴;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兼以引经。


浊毒在肺,火热内郁证


主要症状:咽喉部溃疡,溃疡处刺痛吞咽时加重,常伴恶风发热,咳嗽咯痰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或弦。

治法:化浊解毒,清肺泻火。

方药:连翘、牛蒡子、木蝴蝶、马勃、姜黄、大黄、僵蚕、蝉蜕。

加减:咽干者可加玄参、芦根、天花粉生津止渴;伴有失眠者,可加当归、白芍、百合、酸枣仁等滋阴安神;伴有虚火咳嗽者,可加麦冬、沙参等养阴润肺。

方解:连翘性凉味苦,清热解毒,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牛蒡子宣肺解毒,透发和清泻郁热;木蝴蝶、马勃清肺利咽;姜黄、大黄、僵蚕、蝉蜕为升降散组成,僵蚕升清散火、清热解毒,蝉蜕宣散在上之郁热毒邪,僵蚕、蝉蜕二者皆升而不烈,无助浊毒化燥、伤阴之弊,姜黄行气解郁、活血通络,大黄通腑下积,使浊毒外出。


浊毒在脾,气血亏虚证


主要症状:口疮数目不多,分布部位不定,周围微红不著,疼痛不甚,伴有乏力,口淡不渴,精神不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化浊解毒,补气养血。

方药:党参、茯苓、麸炒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炙甘草。

加减:伴夜寐不安者,可加远志、五味子收敛心神;伴有瘀血,可加入蒲黄、五灵脂、姜黄等祛瘀通络;伴心烦甚者,可加石膏、知母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方解:党参、茯苓、麸炒白术、炙甘草组方四君子汤,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党参健脾补中益气;茯苓、麸炒白术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共成益气健脾之功;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方四物汤,熟地黄滋阴补血,当归补血和血,与熟地黄配伍,增强补血之效;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配伍当归则行血之力益彰,又使诸药补血而不滞。


浊毒在肾,阴虚火旺证


主要症状:常发于舌根部位,发作时溃疡处灼热疼痛,常伴尿频尿急或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渴,耳鸣,大便干结或黏滞。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化浊解毒,滋阴降火。

方药:生地黄、黄柏、天门冬、砂仁、地骨皮、白薇、生甘草。

加减:伴小便短黄有热感,可加黄连、灯芯草、淡竹叶清热利尿;伴眩晕、腰酸、耳鸣,可加知母、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

方解:生地黄滋阴降火,补肾水真阴;黄柏性寒入肾,坚阴泻火,配生甘草,苦甘化阴;天门冬滋阴补肺生水;砂仁行滞醒脾,配生甘草,辛甘化阳,能阴阳并调;地骨皮凉血除蒸降火;白薇清热凉血;生甘草既助人参宁心益气,又缓黄柏苦燥之弊。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机体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李佃贵在治疗时不仅关注局部病灶,更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体质和脏腑功能。他强调,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预防和调护同样重要,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加强锻炼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