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人说中医】金锐:一张敦煌古图引我走上中药临床药学路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07-27浏览次数:12

  每个走上中医药之路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契机。有些人是因为家族传承,有些人是因为老师推荐,而我决定从一名从事化学药物合成的西药师转行为中药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张敦煌古图。

 

  “汤液经法图”让我眼前一亮

 

  考大学时,我选择了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本专业的重点课程是药物合成反应,就是专门从事化学药物的研发和合成工艺改进。不过,从上大学开始,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医学书籍,学校的图书馆也成了我最喜欢驻足的地方之一。就是这段时间,我接触到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晦涩陌生的中医经典,接触到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等图文并茂的中医教材,也接触到了一张敦煌古图,就是“汤液经法图”。正是这张图,让我下定决心在考研时跨地区、跨专业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临床中药学,师从张冰教授,开始了全新的学业和职业生涯。

 

  为什么一张图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年轻的求学者总是对不甚理解的内容感兴趣,越感兴趣就越是想要钻研,钻研着、探索着就成了专业。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从西药师转变为中药师,也有思考带来的必然性。刚才提到的这幅敦煌古图,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收录。根据《辅行诀》记载,这幅图是“摘录”自商朝伊尹《汤液经法》的一部分内容。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开国宰相,中华厨祖。伊尹作为圣人,除了帮助商汤王打下江山,而且还创造了中华美食。也就是说,伊尹一方面是厨师行业的祖师爷,另一方面还是经方派的创始人,这也许就是“药食同源”的另外一层涵义。所以,一提起中药,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美丽的药用植物和美味的各种食物。

 

  而这一点,可能与西药完全不同。作为药物化学方向的学子,我们每周都要进行化学实验,来掌握知识和锻炼技能。但是,做化学实验,我们需要在通风橱里,在“全副武装”的防护下,用各种危险的实验器具和溶剂材料,开展化学实验,合成化学药物。有一次,我在处理实验余下的废钠时(溶于碱液),由于把握不好投入速度,钠与碱液反应后产生大量的氢气并且发生自燃,幸亏及时盖上桶盖才得以扑灭。所以,一提起西药,我们想到的就是不可随意触碰的毒性试剂和超乎寻常的异常气味。

 

  相比西药,中药最根本的特点是药性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研究,随着越来越多地将“汤液经法图”用于临床识方解方和组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相比西药而言,中药最根本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就是药性。它就像是一个桥梁,把中药与功效联系起来,把功效与疾病联系起来,让整个中药体系纲举目张,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临床治疗方案。

 

  举例来说,当下临床治疗过程中,多药联用是一个常态,很多患者都需要同时服用3种、5种药品来控制病情。那么,这些药物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医药从相互作用角度入手,通过解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确定药物联用后对血药浓度的影响,进而判断药效。这种方法的确精准,但缺点是,无法实现2种以上药物的整合分析。如果患者同时服用3种西药ABC,则这个知识体系只能给出3种两两联用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AB相互作用,AC相互作用,BC相互作用),最终依然需要人工取舍,难以实现统合。与此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中医药却可以通过药性这个桥梁,在“汤液经法图”框架下实现统合分析。如果患者同时服用3个中药(2个酸味药,1个辛味药),则最终的全方配伍结构为“二酸一辛”,酸泻肝而辛补肝,全方重点治肝,方如小泻肝汤。如果患者同时服用4个中药(1个辛味药,1个酸味药,1个甘味药,1个苦味药),则最终的全方配伍结构为“一辛一酸一甘一苦”,苦甘化咸后就形成“二咸一酸一辛”,咸泻肺、酸补肺而辛散肺,全方重点治肺,方如麻杏石甘汤。在多药配伍联用这个问题上,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学更胜一筹。

 

  从2004年初识“汤液经法图”,到2024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下研究“汤液经法图”,我们始终在努力挖掘这张古图蕴含的中医原理与真理。我将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继续在“汤液经法图”和中药药性理论领域深耕,追溯其本原内涵,传承其精华思想,寻找其能够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真正价值。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