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对汗法有着深入的研究,而笔者及团队从2005年8月提出广汗法后,也对汗法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近日有同道表达了对李士懋汗法与广汗法异同的模糊认识,为了澄清这种混乱认识,特书此文,供同道参考。
两种理论相同点很多,比如用汗法治疗外感病、“测汗”的名词、重视方药之外更重视方后注中的用法等,本文不以此为重点。以下文章将从十个方面来系统阐述李士懋汗法与广汗法的不同。
一是研究汗法的切入病种不同。李士懋汗法的切入病种是心脑血管疾病,广汗法的切入病种是银屑病。
二是治疗病种不同。李士懋治疗的病种多为脑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肾脏疾病、肺系疾病、肠胃病等。广汗法治疗的病种多为银屑病、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痤疮、子宫肌瘤等。
三是得汗的方法不同。李士懋更强调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使阴阳调和,正汗出。通过医生的合理用药,配合“连服、啜粥、温覆”辅汗三法,以及针灸、热熨、蒸浴等其他辅汗法,以助汗。而广汗法更强调通过患者生活处方的调整、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药来达到理想的汗,通过穿衣、饮食、运动、晒太阳等生活处方,达到正汗。
四是正汗四要素不同。两者对于正汗四要素的总结,均来自《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李士懋提出的正汗四要素为:微似有汗、遍身皆见、持续不断、汗出而脉静身凉。广汗法提出的正汗四要素是:“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即微汗、均匀、持续、和缓。李士懋汗法和广汗法虽都提到了“持续、遍身、微似有汗”三个要素,但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均有差异。其中对于“遍身”的理解李士懋认为“非局部汗出”就可以了,而广汗法强调了“尽量多的范围”;在出汗量上,李士懋认为是要见汗,“微微汗出,而非大汗或无汗……汗出要透彻”,而广汗法强调了尽量少的出汗,“无限趋近于0的汗量”;对于“持续”时间,李士懋认为是要持续“二三小时或五六小时”到汗后脉静身凉即可,而广汗法强调持续“尽量长的时间”。李士懋提出“脉静身凉”,而广汗法强调了“漐漐”,是指汗出尽量“和缓”,“无限趋近于0的速度和速率”。
五是总体治疗目标长短不同。顺着前文的“一时许”来谈,李士懋认为汗法是治病的,总体治疗目标是通过“二三小时或五六小时”正汗后脉静身凉,病愈即可。而广汗法认为正汗是针对健康的,正汗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无限长”,“一辈子”最好,只要是“似有似无”的汗遍身,时间越久越好,越久越通,“测汗知健康”“测汗持健康”,总体治疗目标是一生的健康。
六是阶段治疗目标凉热不同。李士懋汗法阶段治疗的着眼点在“汗出身凉”,而广汗法阶段治疗的着眼点在“控汗身热”。李士懋希望经过适当治疗而出现正汗。若原为外邪所犯而已见正汗者,标志邪气已除,阴阳调和;若无外邪侵袭者,仅因人体的阴阳失调而患病者,此正汗出亦标志阴阳已和。广汗法的治疗目的不是出汗,而是恢复正常的“微微似欲出汗”——让患者理解“微似”时,强调“控汗”、尽量少地出汗,经常会用到“热而无汗、无汗而热”的表述,虽然从书面表达角度看似不太严谨,但却可以让患者很快了解“微微似欲出汗”的真谛。广汗法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温充肥司”(即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达到“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几乎不泄)”的“温通”状态,使阳气在体内循环流动,把身体郁结的地方打开。
七是正汗条件不同。李士懋强调人体的正汗出,绝不是水液渗出皮肤那么简单,必须阴阳充盛,且阴阳升降出入道路通畅,即阴阳调和,方能正汗出。而阴阳的充盛和升降出入道路的通畅,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全身脏腑器官、经络血脉、肌肉筋脉骨,直至肌肤、毫毛都协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障碍,都可导致汗出异常,或无汗、或邪汗、脱汗等。发汗法,就是通过发汗,调动全身的机能,使阴阳调和且升降出入道路通畅,而使正汗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汗法强调正常出汗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身体内要有正常的火,“火在其位得其度适其量”——下焦、少火、适量;二是,身体内有正常位置、温度和量的水,“水在其位得其度适其量”——中焦、温水、适量;三是,正常的火从下面温煦正常的水在上焦变成汽,通过正常的通道(分为内通道与外通道)让汽能顺利出入体表。这3个条件简称为“有火、有水、有通道”。
八是测汗用途不同。李士懋认为测汗法是根据正汗来推断病情转归的一种方法。测汗是来判断正汗还是邪汗的。邪汗,是疾病的一个具体症状,对邪汗的辨证,要四诊合参,以脉为主来决断。所以测汗法,是据正汗或邪汗以判断病情转归的一种方法。广汗法认为“汗”是客观的健康指标,测汗是测汗的指标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测汗知健康”从“时间、范围、速度、速率、程度”5个维度将汗的监测数据化、客观化、科技化,用来测健康水平和治疗效果,笔者团队研发多年的测汗仪已经开始临床测试。
九是药后调护方法不同。李士懋强调了辅汗三法,即温覆、啜热粥、连服;广汗法强调了5个措施,分别是:温服、温覆、啜热稀粥、将息及饮食禁忌。
十是对桂枝汤攻补认识不同。李士懋认为桂枝汤属阴阳双补的轻剂,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更加姜、草、枣益胃气,故桂枝汤属补剂类。李士懋指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共列治血痹虚劳八方,其中四方为桂枝汤的衍生方。血痹,乃阴阳俱微,予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虚劳,阴阳俱虚的八症,予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以黄芪建中汤主之。甚至虚劳已甚,频繁失精,已成为失精家,且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予桂枝汤调补阴阳,加龙骨、牡蛎涩精安神、固正气,无外邪的纯虚之证,桂枝汤照用。由此指出桂枝汤轻补阴阳之一斑。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乃虚人外感,如《伤寒论》第42条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脉弱,乃正气虚,又感太阳表证,法当扶正祛邪,用桂枝汤。李士懋认为,桂枝汤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营卫、轻补阴阳,是通过燮理阴阳、调和营卫而发汗,发汗之力较缓,需配合辅汗三法促进发汗。
广汗法认为桂枝汤是攻法,其核心功用在“攻”。《伤寒论》第91条和第372条从正面提示了桂枝汤“攻表”“救表”的作用,而《伤寒论》第29条从反面让我们认识了误用“桂枝(汤)欲攻其表”的反应,由此可以看出桂枝汤用到《伤寒论》原方剂量时力量很强、作用很急。结合桂枝汤中芍药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芍药,(中品)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芍药,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里的芍药,功效非常“霸道”——除、破、散、逐、去、利、通顺等,这些字眼与养阴血柔肝看似毫无关联。陈修园有这样的一段话:“邪气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芍药功效的一个“攻”字,加上《伤寒论》原文中桂枝汤“攻”表的明文,因此广汗法提出桂枝汤为“攻”剂,将桂枝汤核心作用定位于“攻表”,对于各类外感病,特别是杂病中的表症,只要排除腠理不开者,用桂枝汤攻表,可取得很好疗效。广汗法在桂枝汤的运用上讲求“盛者夺之”,治疗需要准与狠,即在识症准确的基础上,剂量必须到位,逐渐加量、缩短间隔时间,务求“中病”。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