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散结祛瘀!国医大师林天东辨治慢性附睾炎临证经验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10-21浏览次数:14

林天东认为,慢性附睾炎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饮和瘀血,治疗主张以化痰散结祛瘀为大法——


    附睾炎是以附睾肿大、阴囊疼痛并沿精索向腹股沟放射,伴精索增粗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多由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而形成,或由较轻感染逐渐演变而来,常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精囊炎等,临床上多表现为阴囊疼痛、坠胀感,也可表现为从轻微性、间歇性不适到剧烈性、持续性疼痛等。该病是男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颇为复杂,治疗棘手,具有迁延反复、顽固难愈等特性,常使患者身心俱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古代医家将附睾炎称之为“子痈”,该病名始载于清代王维德所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书中提到“肾子疼曰子痈”,并认为“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现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证治准绳》言:“足厥阴之经,环阴器,抵少腹,人之病此者,其发睾丸胀痛,连及少腹。”国医大师、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林天东认为,慢性附睾炎的形成非一朝半夕,多伴有长期存在的轻微炎症,病程较长,且随着邪毒的长期侵袭,极易导致正气虚损,加之肥甘厚腻饮食、情志因素及房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久则使机体产生痰饮、瘀血等一系列的病理产物,痰瘀日久凝滞于附睾等处,碍其气血运行,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因此治疗上应着重于附睾炎慢性期所形成的病理产物,通过运用化痰散结祛瘀法驱除体内的有形之邪,继而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疾病得以痊愈。现将林天东从化痰散结祛瘀法论治慢性附睾炎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医案二则,以飨读者。


病因病机


    林天东认为,痰瘀互结是慢性附睾炎迁延反复的主要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恶性循环,以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疾病迁延难愈。


邪困肝脾,水湿不去,内生为痰


    痰饮之说早在《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里便有所提及,如“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为其害……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认为痰饮是随气流行,内可达五脏六腑,外可至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停滞日久可引发多种疾病。


    邪毒侵犯机体,日久则正气虚损,难以御邪外出,致使邪气入里,伤及肝脉,肝脉受损,致其生理功能失调。《金匮要略》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脾亦受损。脾喜燥恶湿,邪气侵袭,伤及脾胃,脾运化失司,气血津液散布失常,水湿停滞,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痰饮内生致病。因此常有脾乃生痰之源的说法。肝脾皆受邪所困,痰饮由此化生,在体内流动引发疾病。


    睾丸及附睾乃肝经所主,当痰饮停滞于肝脉,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化失常,气不行血,则血液瘀滞,易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诸如阴囊疼痛、坠胀不适等;而气不行津,则水液停滞,水道不通,易出现局部津液输布障碍,如附睾肿大等;当痰饮停滞于脏腑时,则阻滞脏腑气机,使其气机升降失常,加重了气血运行、津液输布的负担;且痰饮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的临床表现。故也有“百病多有痰作祟”之说。


正虚毒恋,伤及营血,瘀滞不通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且气乃血之帅,有生血、行血之功。然慢性附睾炎,由急性转慢性,病程较长,邪毒久恋机体,使得正气耗损日久。正气虚则血液无以化生,无以濡养机体,使虚者更虚;亦使行血功能失常,致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故慢性附睾炎患者多出现局部疼痛。而恶血伤肝,肝为阴器之所主,一旦肝脏受损则疏泄失常,调畅气机受阻,营血受损,使得气血凝滞于阴器及精索静脉,导致局部循环发生障碍,因此慢性附睾炎常表现为精索静脉曲张增粗并伴有疼痛。


法特点


    林天东认为,慢性病应从病理产物的产生及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着手治疗。本病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饮和瘀血,因此治疗应以消散之法去有形之物,故其主张以化痰祛瘀散结为治疗之大法。


健脾利湿,助运化饮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谏议之官,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脾不健则气衰,气无以上升,运化失常,水湿停滞日久,化为痰饮,侵犯机体而犯病。故通过健脾气,使脾健气旺,运化功能恢复,气血生化有源,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使肝经气机运行正常,即所谓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常用中药如陈皮、茯苓、半夏、泽泻等健脾利湿之品。


益气活血,行血化瘀


    气血不通则滞,滞而日久则瘀,瘀久则变。化瘀之法,主以行气活血,因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自去,新血复生,方血道畅通,气血运化正常,进而改善局部血液瘀滞之况。即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散。常用中药如枸橘、丹参、川牛膝、赤芍、炒川楝子、川芎等行气活血之品,散瘀而不伤正。


祛邪散结,辅以解郁安神


    主以消局部肿胀之势,散有形及无形之邪,使其邪去正安。常用中药如蒲公英、夏枯草、生龙骨、生牡蛎、皂角刺等;邪滞体内日久,易扰心伤神,需添加解郁安神的中药,如茯神、合欢皮、香橼等,缓解患者的烦躁、焦虑症状。诸法结合,相得益彰,共奏奇效。


医案举隅


案一

    段某,男,28岁,职员,2016815日因“左侧阴囊内肿胀疼痛6月,再发加重3天”前来就诊。患者诉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阴囊内肿胀疼痛,疼痛难忍,立位时加重,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附睾炎,予以相关治疗14天后症状好转出院。半年以来,左侧附睾处时有不适,在多处诊所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3天前因参加朋友聚会,食辛辣食物、饮酒过多,睡醒后自感左侧阴囊内肿胀疼痛加重,遂来就诊。刻诊:患者自觉左侧附睾处坠胀疼痛,向腹股沟及大腿内侧放射,久站久坐更为不适,伴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不尽,近几天常坐立不安,易烦躁焦虑,纳差,夜寐不安,小便色黄,大便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涩。查体:附睾轻度肿大,稍硬,可触及硬结,有轻压痛,左侧精索静脉增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前列腺液常规示白细胞(5~10/HP),卵磷脂小体(++)。生殖系B超:左侧附睾体积增大。


    西医诊断:慢性附睾炎。


    中医诊断:子痈(痰瘀互结,余邪未尽)。


    治则:化痰散结,祛瘀止痛。


    方用枸橘汤合二陈汤加减:枸橘30g,炒川楝子10g,秦艽10g,陈皮10g,防风10g,赤芍15g,泽泻30g,法半夏10g,茯苓20g,丹参30g,蒲公英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夏枯草30g,甘草10g,炒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嘱咐患者多饮水、戒酒、忌辛辣及温燥之品(如羊肉、狗肉等)。


    822日二诊:诉左侧附睾处肿胀疼痛较前减轻,向腹股沟及大腿内侧放射痛明显减少,久站久坐仍有不适,亦存在情绪暴躁、夜寐不安等症状。依原方加三棱10g、合欢皮10g、茯神30g7剂,煎服法同前。


    829日三诊:诉左侧附睾处肿胀疼痛消失,偶有向局部放射痛,纳眠可,二便调,继予前方14剂,巩固疗效。后随访告知,诸症消失,恢复较好。


案二


    陈某,男,35岁,职员,2017312日因“右侧阴囊肿痛半年,再发不适1月”前来就诊。患者诉半年前出现急性右侧附睾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期间右侧睾丸偶有隐痛不适,触之轻压痛,仍较正常前肿大不适。1月前因饮酒过多,睡醒后自感右侧阴囊内较前肿大,偶有隐痛不适,遂来就诊。刻诊:患者自觉右侧阴囊较前肿大,久站久坐更为不适,偶有隐痛不适,疼痛感不强烈,纳差不欲食,眠差,小便清长,大便黏滞。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右侧附睾轻度肿大,稍硬,可触及硬结,有轻压痛,右侧精索静脉增粗,左侧睾丸附睾大小正常,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前列腺液常规示白细胞(0~3/HP),卵磷脂小体(+++)。生殖系B超:右侧附睾体积增大。


    西医诊断:慢性右侧附睾炎。


    中医诊断:子痈(痰湿互结,余邪未尽)


    治则:化痰散结,祛湿止痛。


    方选枸橘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枸橘30g,川楝子15g,秦艽10g,陈皮10g,防风10g,泽泻10g,赤芍15g,甘草10g,法半夏15g,厚朴10g,紫苏子10g,干姜10g,茯苓15g,败酱草15g,丹参15g,延胡索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嘱咐患者多饮水、戒酒、忌辛辣及温燥之品(如羊肉、狗肉等)。


    319日二诊:诉右侧附睾处无明显疼痛,但肿大不适感仍存在,大便黏滞好转等症状。依原方加猪苓10g、大腹皮10g7剂,煎服法同前。


    326日三诊:诉右侧附睾处仍有些许肿大,但按之无不适感,纳眠可,二便调,继予前方21剂,巩固疗效。


    后随访告知,诸症消失,恢复较好。


    按两位男性患者既往存在急性附睾炎病史,均因此前治疗不彻底,疾病尚未痊愈,转为慢性。近半年来患处常有不适,加上近期食用辛辣刺激之品或饮酒不当等因素,导致本病加重。林天东认为,两位患者长期患有慢性炎症,实乃内生之邪长聚不散所致,结合舌脉象及中医发病因素,考虑脾胃受损,日久水湿停滞,经络阻滞,气血循环不畅,导致痰、湿、瘀等有形之邪内生,则见附睾轻度肿大、有硬结,久站久坐疼痛等表现。瘀血久而不去,则见附睾区域的压痛及精索静脉曲张等表现。痰瘀互结,或痰饮久聚脾胃,必生痰湿之患,使得有形之邪长聚瘀于体内,扰乱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扰其心神,则出现烦躁、焦虑、失眠等情绪表现;困其脾胃,则见纳差、小腹胀满等表现。


    基于此,林天东在治疗上主要针对慢性附睾炎所出现的病理变化进行诊疗,即针对痰、湿、瘀进行治疗。《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治疗子痈的经验:“未成脓者,枸橘汤主之。”枸橘汤具有活血行气,消痰软坚之功。林天东选该方为主方,合二陈汤,以加强化痰散结之功。方中枸橘、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气分之郁滞为君药。半夏、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共为臣药。赤芍、丹参活血通瘀,行血分之瘀邪,茯苓、泽泻增强活血除湿功效,蒲公英、生龙骨、生牡蛎软坚散结,防风、秦艽止痛消胀通络,均为佐药。并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增强化痰散结祛瘀之力,使其疗效显著,如存在附睾肿大,疼痛不显,湿邪困阻明显者,可合半夏厚朴汤治之,可见奇效。


    慢性附睾炎是一个逐渐演变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现代医学大多单一采用抗生素治疗,治疗效果多不尽人意,且副作用多,特别是当疾病迁延反复时,常措手无策。《荀子》言:“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因此无论疾病是如何变化,只要理清其脉络,抓住疾病的主要方向,顺势治疗,其效尽显。此理即中医学中的以常衡变,知常达变是也。基于此,林天东紧扣该病的主要特点,着重调理人体内所瘀积的病理产物,通过化痰散结祛瘀之法,驱除其病理产物,使邪有出路,药主以益气健脾,消散活血之品,复其正气,致使脏腑安和,气血循常,疾病即愈。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