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杨炳忻: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是整体论复杂性科学,而不是还原论现代科学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4-11-05浏览次数:11

医学不等于还原论现代科学


  什么是科学?人类为追求真理、把握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智力活动及其形成的知识体系统称科学。我们今天日常所说的科学“science”——还原论现代科学并不是人类的独生子,它还有一个兄弟,叫整体论复杂性科学,它们是科学包含的两个方面,或称为科学之两兄弟。


  具体来说,认识论的不同,使得科学本身包含还原论现代科学与整体论复杂性科学两个方面,或叫作简单性科学(1+1=2)与复杂性科学(1+1≠2)两部分。它们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探索大自然规律所获得的宝贵知识成果,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古今中外皆如此。整体论复杂性科学具有事物整体上把握确切,在局部细微处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而现代还原论科学讲究实证,具有局部精准而整体模糊的特征。科学这两兄弟,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不可人为地偏废任何一方,否则就会出错,而且会出大错。只是在近代,还原论科学,今天人们俗称为“科学”的强势,掩盖了科学的真实本质,把它兄弟的面貌给遮挡住了。不幸的是,中华大地上百年来就出现了这种历史性的错误,直接危害了中医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赛先生”原本是由西方定义的概念。其确切之意是西方人定义的“science”,即还原论现代科学。科学(science)讲究实证,它要求可测量、可重复、可定量,并可用数学式精确表达,这样的一类知识称为现代科学知识,其概念范围有严格的界定。科学的特点是分科,在当代它越分越细。在今天的中国,凡不满足上述“四可”要求者,皆被斥为伪科学,意即垃圾与糟粕。这里的“科学”已经等于“正确”,或是最优化的代名词了。已在原来科学(science)的意义上逐渐膨胀、扩大、外延了,因此今天在中国谈“科学”这个词,就产生了概念不清的大麻烦。譬如中医学,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医学瑰宝,它不是西方还原论“科学”的产物,而是“天人合一”的东方整体论复杂性科学属性的医学,准确地说它当然不能称为science“科学”。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是整体论复杂性科学,而不是还原论现代科学,这本来是件简单明了的事情,那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子了 呢?


  其实回答并不困难,主要原因有 二:


  外因:西方工业革命三百年,在资本的驱动下以现代还原论科学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与财富,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今天是崇尚现代科学的时代,也因此造就了现代科学在当代的强势。而以现代科学为支撑发展起来的西医学自然也成为强势医学。但强势往往会导致片面,而片面常常就会出错,就会伤失真理。


  内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外强入侵,以长矛大刀对付坚船利炮,屡战屡败。一些思想先驱认为,中国没有科学“赛先生”,所以工业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亟须引进赛先生,这没有错;长期的封建统治是国家落后的社会政治基础,要民主、反封建,要引进民主“德先生”(democracy)闹革命,这也是正确的选择。


  但历史的经验表明,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百年来,当我们引进了赛先生大张旗鼓地发展西方还原论现代科学的时候,恰恰把赛先生的大哥—主导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整体论复杂性科学的存在给忽略了,淹没了。如此,今天似乎科学就只有赛先生这个独生子了。特别是百年前一些既不懂得科学的本质,又没有深究弄懂中华传统文化根与源的人,打着“正义”的旗号批判打倒一切自家民族文化,骂阴阳是迷信、斥五行是玄学。在很长时间里,这些片面、偏颇的批判、否定占了上风,致使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跌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 谷……


  科学两兄弟原本是人类探索大自然而获得的两个互补的知识体系,各有不同的内涵与不同的特点。西医学是以还原论现代科学为基础支撑发展起来的医学,当然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西医,自家的孩子怎么看都怎么好。而中医学恰是以整体论复杂性科学为基础发展成的医学,拿现代科学的尺子来量度中医学,当然量哪里,哪里都不对,最后结论就是 “不科学”。但若用复杂性科学的眼光来看中医学时,那中医学的科学性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今天应该清楚,现代科学只是科学知识海洋之一部分,因此切不可将还原论现代科学神圣化、永恒真理化。在科学这里有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还原论现代科学的尺子,另一把是整体论复杂性科学的尺子,关键是测量者不能拿错了尺子。若你拿错了尺子去量度,就犹如用刀叉的标准来评价筷子一样荒谬。


中医学近代遭遇的两大时代难题


  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学存在两大科学命题:


  1.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中医学的自身发展规律是什么?


  40年过去了,这两个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医、当代中国的难题,当然也是世界的难题。为什么?


  如上所述,命题者如果了解科学应该包含整体论科学与还原论科学,或者叫复杂性科学与简单性科学两类,那么此题尚有解。假若此处的科学仅仅是指还原论现代科学,也就是今天人们日常所说的“科学”,那么此题则无解。因为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是整体论复杂性科学,而不是还原论现代科学,你拿错了钥匙,当然就开不了锁了。


试答中医学的科学内涵


  中华祖先以古天文历法研究得到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天地永恒不变之规律(西方文化中没有)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维模式(西方用的是还原分析方法)来观察天地之间的生命人体(西医主要是尸体解剖),用“天人相应”(仅生命体才拥有,西医学中没有)的理念评价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西医学中没有的)的具体人体的功能状态,也就是按照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规定的法则进行辨证施治,来判别具体某人在某时某地的健康状态(西医学采用理化指标),再按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基本法则进行调理性外在干预(西医是用化学元素灭菌、杀毒或手术切割等方法),充分调动发挥人体自身拥有的自组织能力(自适应、自抗逆、自修复的能力),以达到人体正气存内,亦即人体阴阳平和的最佳功能状态(西医看重共性的指标平均值)为目标。


  这就是中医学的本质内涵,或称之为科学内涵。


试答中医学的自身发展规律


  中医学有整体论的自身特殊思维模式,就是把生命之人放在天地之间与社会之中真实客观地来观察,同时还必须十分注重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地考察人体的功能状态。人是世上最复杂、最个性化的生命体,不同的个人,差异会很大,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即外界条件的不同,包括人自身情绪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这是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最本质的区别,也是真正把握生命人体规律的关键。中医是采用望闻问切方法,即靠医生自己的感知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人体的整体状态信息,以判断整体健康状态的程度。中医强调“治未病”,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也就是中医强调将身体控制保持在动态的健康状态,当疾病出现在萌芽状态时就解决掉,就可避免重病、大病的发生。中医讲究个人管理好自己日常的吃、喝、拉、撒、睡,讲究精神道德的修养,中医倡导人体的内、外功的练习,讲究动静结合的运动练习。中医历来讲究医德,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即以悬壶济世为天职。


  因此,必须老老实实地做好基础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守正与传承,这是中医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应用基础理论方面,如《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由于时代的变迁,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当今疾病谱的变化,根据临床实际尚有创新的空间。但是在中医的器与术层面,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其创新大有空间,可谓具有广阔天地。但其创新只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最终以临床疗效来评价其创新的成功与否。中医发展的唯一追求是提高临床疗效,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没有其他。


  对待生命与健康,必须把握“天人合一”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不能像机器一样来拆分式研究这“两个整体观”。而中医学恰恰是天生拥有和遵循了这“两个整体观”的医学,因此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等方面就优势凸显。


新时代中医理论自信的基础

1中华古太极图。


  图1是我们祖先创建的古太极图,也是被近代一些人贬为“迷信”与“玄学”的古太极图。我们常常说,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光辉灿烂。那么,这个太极图难道真的是“封建迷信”,是垃圾?而我们的祖先都崇尚太极,难道他们是傻瓜不成?


  20191019日,在广东珠海横琴召开的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中华医道“阴阳”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学者展示了下面的“当下实测太极图”。



2当下实测太极图。


  图2是河南登封师范学院曹书敏先生在登封告成元代观星台,实测日影365天所得结果。这一天文实验观测结果,完全(100%)符合可实证、可测量、可重复、可定量的西方现代科学(science)的规定要求。


  这一“当下实测太极图”昭示我们:中华古天文学研究成果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因为今天测到的是这样,一万年前测到的是这样,一万年后测到的还是这样,只要太阳还在天上,地球没有被毁灭。


  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古代祖先用立杆测影的方法,从实测的结果中,发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太阳周而复始的视运动规律。因为冬至阳气开始上升,气温渐暖,直到夏至为止,祖先定此半年为阳半年;夏至阴气开始下降,气温渐冷,直到冬至为止,定此半年为阴半年,阴阳由此而定。随后创建了“十月太阳历”:定一年为十个月,每月36天;两个月为一季度,每季72天,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便成。五季即五行,阴阳五行便生。三天冬至过大年,两天夏至过小年,今天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仍然在这样过着十月太阳历的传统年节,一年=360+3+2=365天。


  中华祖先对天文历法不断完善,后来再建十二月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最后三历合一,成就了阴阳合历,即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一年分春、夏、秋、冬,称四时(季),二十四节气完善,直至今天,这就是中华大地上的古天文历法。这里从一个侧面就可以旁证得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理论概念,大多是从实证中来。如果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的推论能够成立,我们当然有理由说太极图是精确、精密的大自然规律、法则的古代表达图,丝毫没有迷信的味道。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上述基本概念是地球与太阳及其诸星轨道运行相互位置关系的规律,是中华祖先发现的万古不变的天地之道,自然之道,是东方智慧之结晶。


  显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根本在太阳!正因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天地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所以与现代西医学不断创新的特点完全不同,中医学基础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具有长青性。换句话说,只要太阳还在天上,地球没有被毁灭,中医《黄帝内经》的思路与方法就不会过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如升降理论、寒热理论、虚实理论、平衡理论等就不会过时;中医学“因天之序”的主张,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等养生理念与方法就不会过时;中医学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八字健康观就不会过时!


  人有看得见的形体,又有看不见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一旦出现问题,形体马上有病,中医能够及时观察得到。但西医只能用仪器认识有形的一面,认识不了无形的一面。中医以扶养正气为纲,灵活组方,既可以运用古代的经验方,又可以依照“四气五味”的药性灵活组方治疗当下之病。中医“治未病”,既有未发生疾病时的调理预防,又有疾病发生时的对证调理治疗,还有由五行模型决定的“见肝之病,先治之以脾”等巧妙医术。治未病,是中医文化的骄傲,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日益光大。


  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同根同源,是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同命运共呼吸。古人把每天正午太阳影子直接测量长度值,按时间日序圆排列,就画出了日影年集图——太极图。古人发现了北半球气候节气的冬至、夏至点,春分、秋分点等,便发现了太阳周而复始的视运动规律。


  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是笃信无疑的,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华文化自身传承的问题,造成了今天的大多数中华儿女已经不了解“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更因被误导而斥之为“迷信”与“玄学”,造成了今天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医的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好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找回了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发祥的源头——立杆测影得到的太极图以及随后的古天文历法,已经清楚“阴阳五行”之大道源于天地自然之规律。这就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医理论自信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 础!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