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基础研究中,目前存在研究范式太过单一等问题。笔者建议做中医基础研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深挖中医理论,启发科研思路,助力原始创新。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是研究生命健康的两套不同体系,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个科学问题,对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原始创新非常有帮助。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主神志”“肺为水之上源”等理论,可能对研究呼吸系统疾病、肠道疾病、精神类疾病以及水液代谢类疾病的机制会有启发性的作用。如呼吸系统疾病是否与肠道菌群相关?心脏细胞外泌体是否与人的精神健康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是否影响肾小管或者肾集合管的功能?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可以成为我们做出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值得研究人员重视。
面向临床,层层深入,系统探索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中医药是实践医学,中医药科学研究不能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基础研究,除了解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之外,更多的是在研究中药复方治疗某种疾病的作用机制。既然要研究某个中药复方治疗某种疾病的作用机制,那么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这个复方的有效性,然后才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离开有效性谈机制那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通过临床观察或临床研究明确其有效性后,应该对其进行层层深入研究,探索其作用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再到作用靶通路、靶蛋白、靶基因,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才能系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真正做到讲清楚、说明白。
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存在跟风研究中医药对热门通路的调控作用的情况。首先,热门通路往往是新通路,对一个不明确的信号通路,直接研究其中医药调控,可行性较差。其次,中医药的作用靶点通路可能是所谓的“热点通路”,也有可能是那些“旧通路”“老通路”,一味追求“热点”很难真正找到中药靶点。
医药结合,挖掘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一个有效的方剂,其背后必然存在起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中药药效物质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药物代谢组学技术,对确有疗效的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找到其有效成分,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进一步化学合成该有效成分,有利于商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