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空疗法:基于中医的心理治疗技术①】刘天君:中华文化的三层次人格理论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03-24浏览次数:13

  编者按:古有“上医治神”之说,但传世之调神治病的方法似未多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天君的新作《移空疗法述要》是一本扎根于传统中医的心理治疗专著,或可填补此缺。该书提出的移空疗法是中医气功疗法之存想、入静调心技术的延伸、发展,并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心身治疗技术,用于临床以来获得广泛好评。

 

  该疗法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调神理论,不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时代化表述有所助益,也是对现代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和补充。本版将陆续发表4篇系列文章,择要介绍该书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思维形式理论、移空疗法操作,以及对该疗法疗效与机制的现代科学研究。

 

  人格理论是人类文明中任何一个文化分支都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谈论人格这个话题的时候,人们对有些理论可谓耳熟能详,其中有几个重要代表人物如弗洛伊德、马斯洛、埃里克森。同时人格理论又是各种心理疗法重要的基础理论,不同流派的疗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格理论,如前述三位代表人物的流派所用的人格理论,便各有特点。比如弗洛伊德讲本我、自我和超我;马斯洛讲五个层次的人的需求,后来又发展到八个层次,讲人的自我实现;埃里克森根据人的年龄划分了八个阶段,从婴儿期到成熟期,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三家各有不同,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西方文化的背景。

 

  移空疗法的提出基于中华文化的三层次人格理论,源自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境界,和这些西方人格理论有什么不同呢?

 

生物层次与社会层次人格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有差别,但总的来说,都是应对人的生理和社会需求,进而完善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意即他们对于完善人格的设定主要关注这两个方面。按照中华文化三层次人格理论的划分,就是停留在人格的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三层次人格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宇宙层次,是对生物和社会层次的超越。这是东西方人格理论分野的根本所在。

 

  先用弗洛伊德举个例子。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比较容易理解,说的就是人的生物本能,简单来说就是儒家所言“食色,性也”。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物学底线,就是人的本我。弗洛伊德说的本我更倾向于“色”,而不是倾向于“食”。他所用的概念叫做“力比多”,就是形成性欲的荷尔蒙,或者叫性激素。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生活的内驱力大都来自“力比多”。某种意义上说,弗洛伊德把人还原成了动物。动物生活中的性动机是非常强烈的,实现这个动机是一些动物以及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和生活过程。人类生活中一切与食欲、色欲有关的事物,都受本能的影响,力求不受约束,即所谓欲壑难平。弗洛伊德说的超我是来自于社会的种种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内化于个体的信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道德,一个是信仰。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可见本我是本能,力求最大程度的膨胀,为所欲为不受约束;超我是限制性因素,力求约束本我,不使之膨胀过度。于是本我和超我的角力中,自我出现了。所谓自我,就是把握本我和超我的角力,让它们协调中和的人格因素。以上简单讲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它的范围正是生物与社会的范围。

 

  马斯洛人格层次的划分也有相似的结构特点。简单说就是先满足人的生物本能需求,例如食物、睡眠、医疗和安全的需求;然后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例如归属、爱、尊重的需求,以至自我实现。马斯洛后期又拓展了他的需求层次,这一点在后面的段落会专门讲到。

 

  埃里克森的人格结构以年龄阶段划分,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如40~65岁的成年期,对应繁衍与自我专注的冲突;65岁以上的成熟期,对应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这些都体现了来自生物本能的力量与社会性需求的力量之间的冲突。

 

  那么三层次人格理论对于生物和社会层次人格的阐述是怎样的?它将生物层次人格的要点归纳为四种——主动性、性别、食欲和性欲,将社会层次人格的要点归纳为三种——独立与共生、习得与创造、本色与角色。

 

  主动性在生物层次人格属性中,是比性别、食欲和性欲更深层次的内驱力,对三者的形成有奠基性作用,其动力性也更为宽泛和持久。在现实生活中,行为主动性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实在性、力度和强度。现代社会多发的抑郁症,可以看作是主动性被压抑、削弱;躁狂症是主动性亢进、失控;双相障碍则是主动性失常的波动。如果跟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内驱力进行比较,三层次人格理论归纳的主动性作为人最根本的驱动力,范围更深更广。“力比多”是来自生物的性驱力,是审视生物性范围以内的阐释;而主动性根植于太极生两仪的空中生有的动力源头,虽然表现在生物层面,但视野指向更基础更宽阔的范围。借用《六祖坛经》的话说,主动性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那个根本动力。它表现在生物层次,但动力源已经超越了生物层次。

 

  在阴阳学说中,主动性属于“阳”。阴和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对等,往往阳是主导,阴是辅助,更突出和强调主动性的作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位次,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由医圣张仲景所著,他在临床治疗某些疾病时也重视扶阳,认为阳气是生命之根本。可见,在阴阳学说中,主动性远远超出“力比多(性驱力)”的范围。

 

  性别属性方面,西方心理学界对两性人格特征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男女两性在社会层次的性别角色,而不是其生物层次的性别特征。近些年出现了两性人格特征的生物性因素完全被社会性因素取代的趋势,例如脸书(Facebook)上有56种性别。最近有关性别认同的标志性事件是2024412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性别自决法》,规定年满14岁者可通过向登记处提交声明更改法定性别,无需医学或司法审查,但需经过3个月冷静期确认。此前德国法律要求变更性别必须通过专家评估和法院裁决。此外,西班牙于20232月就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年满16岁者无需医疗证明直接更改法定性别。这一趋势使得两性界线越来越模糊和不稳定。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对男女两性论述为:男性刚强、粗犷,属阳;女性柔顺、细巧,属阴。可见阴阳学说着重于两性的性别特征,而非性别角色。性别特征侧重于表述个体生物层次与生俱来的固有身心特征,而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而获得的与性别相关的思想、行为模式。西方侧重于后者,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前者。发展到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方社会在性别认知方面出现了巨大差异,这与其侧重不同是息息相关的。

 

  食欲和性欲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医家、佛家和道家都做过探讨降低食欲对人格成长影响的实践性研究,例如辟谷。这些研究完全摒弃了实用主义原则,与现代科学关注的节食可以提高健康水平促进长寿、帮助美化形象、有助于雄性激素分泌和提高性能力等现实主义目的不同,中华传统文化的辟谷旨在摆脱食色之欲对心灵成长的影响,达成“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欲”之无欲无求的清净境界,并将此境界作为进入宇宙层次人格所需要经过的重要路径。中华文化在这一层次上是设定有超越性目标,并有相应的实践探索的。这一点与西方普遍的止步于满足生物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人格完善目标有所不同。

 

  社会层次的完善人格或者说人格完善过程,则如《论语》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阐释了社会层次人格的三对要素,独立与共生、习得与创造、本色与角色。尤其从50岁以后,开始向进入天人合一境界(即宇宙层次的人格)做准备。“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个体对生物层次、社会层次之生活本质的领悟、适应与解脱过程,也是从生物、社会层次的人格升华到宇宙层次人格拾级而上。

 

  作为人类文明两大分支,东方和西方文化对人生的观念,对于人格的理解、体验和探索,有着深刻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西方心理学建立在主客二元的科学方法论之上,它们对于完善人格的目标设立,基本限于人格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范畴。而中华文化的基本方法论建立在天人合一的一元整体论基础上,所以对完善人格的目标设定超越了人格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范畴,上升到了人格的宇宙层次,有时也被称为天道、自然、大我、元神。这些内容未见于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显示出东西方对完善人格的不同认知。

 

宇宙层次人格的主要特征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其实一直想要提出超越生物、社会层次的人格存在,荣格就做过这样的努力。之后的马斯洛、罗杰斯,乃至埃里克森,都或多或少提出了一些类似于宇宙层次人格存在的论述,但是他们都没能完成。

 

  在笔者所知晓的现代心理学人格理论中,与其他心理学家相比,马斯洛提出的相关论述最为详尽,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马斯洛后期将五层次的需求理论拓展到八个层次,直接提出了人格成长的超越需求,作为其需求理论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即第八层次。

 

  除马斯洛外,荣格在探索超越性人格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其著作《金花的秘密》里有这样一段话:“但如果承认无意识和意识共同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较为本能的)要求,那么整个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个仅仅是意识中心的自我,而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我们或可称之为‘自性’。”

 

  那么,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家的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表述宇宙层次人格的存在与属性呢?《六祖坛经》中惠能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清净无瑕,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不生不灭,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丰满无缺,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确定不移,没想到自己的本性能产生万事万物。这里的“自性”,就是指宇宙层次的人格,开悟就是获得了这一人格层次的觉受。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宇宙层次人格的表述主要是主体化视角的觉受体验。马斯洛论述的超越性人格特征则大都是客体化视角的客观表达,所表达的内容也大体上还是在社会层次人格属性的范畴之内。荣格所说的自性有些接近于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并且给出了似乎相应的概念,但荣格所言之自性还不是禅宗的自性,仍是客体化视角的描述。

 

  综上,西方心理学大师们之所以无法完成对超越性人格的探索,问题不在于学术能力,而在于研究所依据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西方心理学沿用了现代科学探索客观世界的视角与方法,将其纳入对内在世界的研究,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意识主体或主体化意识的研究,而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只能在主体化视角的意识活动中孕育和成长。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虽然能够推断或猜测到超越性人格的存在,也触及了这一层次人格存在的某些内容,但却无法提供抵达该层次人格存在的实践操作程序和步骤,只能推演一些空中楼阁般的设想。而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有丰厚的修炼文化,其宗旨就是为孕育和发展宇宙性人格存在提出实修的操作路径。例如佛家的“四禅八定”、道家的“大小周天”、儒家的“心斋坐忘”,都是很成熟的专业化、程序化的实修技术,为达成宇宙层次人格存在提供了具体的阶梯。

 

  以下我们就宇宙层次人格的主要特征,以及相应的方法论内容做一个相对细致的解析。

 

  生物、社会层次的人格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直接或间接地知晓,而宇宙层次的人格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感官感知,需要用觉察与感应去体验。觉察是发觉、察知,感应指事物之间非接触性的相互作用与承受。中华传统术语中的“觉受”一词,可用作觉察与感应的合称。故简言之,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即个体对自身宇宙性存在的觉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宇宙即天,故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也就是人格之天人合一状态的达成。

 

  在大的分野上,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以主观体验方式探索个体的内在世界,而现代科学注重用客观观察方式探索人类生存的外在世界。西方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继承于现代科学,沿用了客观观察方法研究内在世界,故善于研究客体化的意识内容,与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研究主体化意识内容的心理学,在立足点上有所区别。由于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是一种觉受,觉受是主体化的,故只能在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学理论中提出和阐述,未见于西方心理学。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归纳为三种:非客体性、非个体性、非语言性。

 

  非客体性

 

  现代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意识领域的研究内容客体化,即研究能够对象化的意识内容。或者说,只研究意识中已经被意识到的意识,未研究意识中能够意识到意识的意识,即意识的本体(也称主体)或主体化内容。如果用中华传统术语表达,即研究了意识之“所见”,未研究意识之“能见”。

 

  现代心理学的元认知理论其实已经看到了并试图解决意识的“所见能见”问题,于是提出“元”这个概念,即想抓住意识本体(或曰意识主体)。然而,一旦意识认知了其中的元认知,该元认知就已经成为了意识中的客体化对象,于是认知元认知的认知便成为“元元认知”,以此类推,将循环不止。可知客体化方法是无法研究意识本体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述中,代表性的如道家常说要回归婴儿状态,其含义之一就是要回归认识外界事物的主体化视角。《清静经》中“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表述也包含这层意思,即当意识清静下来,不去辨别事物,天地万象与自身无分别,如同向自己聚拢过来,于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出现。

 

  非个体性

 

  宇宙层次人格存在的最不可思议之处,是它在个体存在中体现的非个体性。人们都可以知道,自己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同时是宇宙的一个微小分子。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但觉受这一点则很不容易。这是因为,知道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来自客体化视角的宇宙观,而觉受到自己与宇宙的合一则不可能通过该视角完成,因为该视角无法既是认知的主体,又同时是认知的客体。天人合一的觉受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呈现是主客合一,而主客合一只能来自主体化视角的宇宙观。当个体去体验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的境界时,是将万物主体化,以主体同化客体的方式实现主客合一,于是能觉受到我既是自己也是宇宙,体验到了个体存在中的非个体性。

 

  非语言性

 

  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是个体的觉受,但语言(包括口头或书面)并不能直接表达是怎样的觉受。佛家认为“说即不中”,道家所称“言语道断”,都是否定语言表达该觉受的可能性。佛家、道家之所以否定语言表达,并不是不想表达,也不是刻意保密,而是无法表达,因为语言本身的表达范围是有局限的。众所周知,语言表达要通过概念,概念来自对事物的抽象,是事物的符号,是对客体化认知对象的命名。如果事物无法被客体化,或者其规模超出感官感知的范围,语言表达就成为不可能了。

 

  但语言是人类最常用、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保存各类知识体系的工具。为了最大限度地传承宇宙层次人格成长的过程和境界,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了使用语言这一有局限的工具来表达觉受的方法:一是均使用否定式,例如《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二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著名的“法华七喻”。三是避开词汇语言,采用行为或肢体语言,例如出自宋代《五灯会元》的著名典故“拈花一笑”。

 

  觉受表达的非语言性,是它显得神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体验到觉受的人都知道,它非但没有一丝神秘,反而是异乎寻常的鲜明和直截了当,正所谓“直心是道场”。

 

三层次人格的要点总结

 

  移空疗法的人格理论全称是“三层次人格存在及属性的发展理论”,通常简称为“三层次人格理论”。它的理论根基是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与境界,三个层次分别是生物层次、社会层次、宇宙层次。

 

  生物层次人格的要点归纳为四种:主动性、性别、食欲和性欲。社会层次人格的要点归纳为三对元素:独立与共生、习得与创造、本色与角色。宇宙层次人格的要点归纳为三种:非客体性、非个体性、非语言性。

 

  三层次人格中,生物性存在与生俱来,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通常终生不变,应对的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问题;社会性存在后天形成,来自于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受环境变化影响,稳定性较差,应对的是个体生活的发展问题;而宇宙性存在超越先后天,恒常不变,生来逝去都一样,既是个体的又是宇宙的,应对的是个体生命的终极问题。故三层次的人格存在不能互相取代或替代。在实际生活中,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始终默默地在为生物、社会层次的人格存在做背书。可见,宇宙层次既是超出生物和社会层次以上的超越部分,同时也是作为生物和社会层次根基的基础部分,所以它既是超越也是回归,它是一元的,不是二分的。

 

  未体验过宇宙层次人格觉受的个体,生命和生存的意义始终得不到明确的解答,求解生命奥秘的渴望和求解不得的迷惘会伴随终生。反之,具有该层次人格觉受的个体,生命不再有奥秘,他或她明了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将去何方。故在根本上,宇宙层次的人格存在是支撑其他两个层次人格存在的定海神针。

 

  宇宙层次人格是东西方人格理论分野的根本所在。体现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这种差别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对于完善人格的定位,以及相应的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应用。大体言之,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普遍属于问题取向,即在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范围内逐项评估其性能,通过一定的技术干预来解决问题、调整性能。例如出现个体功能失调问题和人际关系冲突问题时,则通过分析、矫正等方法予以调整,所以说它属于问题取向。而中华文化的人格追求,则立意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境界。例如《大学》提出“修、齐、治、平”;佛家提出“四禅八定,明心见性”;道家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医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皆以境界取胜,凝聚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与之相应的宇宙人格层次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如移空疗法,其咨询与治疗目标是引导来访者到达心理空境,以更高的人格境界俯瞰人生。各种各样的心身问题,不管是个体功能问题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在天道人格的大背景下,自然成为小问题,甚至不再是问题。这便是境界取向。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之贡献,此言不虚。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