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血、痰、毒四者为纲,国医大师李佃贵从肝脾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1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等相关症状,但无法通过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排除溃疡、糜烂等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胃肠促动药、胃底舒张药、神经调节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短期内可以改善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垂体泌乳素过度分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相比之下,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独特优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系第三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载,博采众长,学验俱丰,擅治多种疑难杂病,尤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浊毒理论,临床屡见良效。现将其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李佃贵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对当代人们生活起居、饮食规律的观察总结,认为消化性功能不良的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湿浊邪毒乘虚而入,正气不足以祛邪,致体内诸邪胶着缠绵,阻滞气机,久生浊毒;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脾胃升降失和,运化无力,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聚食积,化为痰饮,阻滞中焦,蕴郁日久,化为浊毒之邪;情志失调,思虑过度,所欲不遂,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通降失职,肝胃不和,同时情绪不畅可使脾气不升,气机升降失司,气滞血瘀则成浊致毒。因此李佃贵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胃失通降,浊邪内停,浊犯肝胃,日久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聚成浊,郁而成毒,浊毒内壅,久积不散可变生他邪,如气滞、痰阻、血瘀、热郁等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阻滞,胃络失养则发病。其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


      《临证指南医案》曰:“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胃纳运水谷,以通畅下行为根本。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以胃不通降为主要表现,因此出现食欲减退、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李佃贵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浊毒立论,以气、血、痰、毒四者为纲,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和胃降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黄帝内经》),使痰化瘀消、毒解滞行,浊去病减,病除郁解,终达脏腑和、经络通之效。


疏肝解郁,化浊解毒


      《丹溪心法》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李佃贵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常常导致人们思虑过度,所欲不遂,多有焦虑不安、急躁愤怒等不良情绪。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致中焦气机壅滞,木郁则土壅,胃失和降。患者常有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等症状,或伴嗳气、呃逆,情志抑郁,善太息,吞酸嘈杂,舌红,苔腻,脉弦细。


      李佃贵治此证,强调疏肝不忘护阴,化浊兼顾醒脾,以疏肝调气,芳香化浊为枢,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浊毒得化,气机复常。培土必先制木,醒胃必先制肝,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土得木而达,肝畅则胃安,故肝主疏泄的作用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李佃贵常用柴胡、青皮、苏梗、荔枝核、佛手、香橼等中药,以使肝气升发,条达舒顺,行气散浊。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化浊需兼顾脾胃之性,防燥药伤阴。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常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浊,砂仁、豆蔻醒脾开胃,宣通气滞,脾运则浊自消。若胁痛胀满明显,肝郁气滞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若郁火伤阴,症见口干舌红,脉弦细数,可佐白芍、麦冬以滋阴疏肝。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易怒、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心主神明”,若伤及心神,心脾失养,则会诱发加重病情,临证对于此类患者应养心安神,调理心态,怡情悦性。若郁极火生,心烦意乱,身热而躁者,可加合欢皮、夜交藤安神解郁,百合、郁金、黄连清心泄浊除烦。心悸易惊者,常以龙骨、龙齿、珍珠母等重镇降浊安神。


化痰散结,解毒行滞


      《证治准绳·杂病》曰:“七情内伤,郁而成痰。”若七情内伤,肝郁气滞,则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气为血之帅,肝气郁滞会导致血脉运行不畅,瘀毒内生,浊毒困阻脾胃。《丹溪心法》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久则化毒,形成癥积。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胸满口燥,面色黯滞,舌质紫或紫黯,见瘀点、瘀斑,脉弦涩。李佃贵认为,此证属痰瘀毒结,需以化痰散结、解毒行滞为法,兼调气血。


      《金匮要略》:“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痰瘀久郁化热生毒,药用茵陈、黄芩、黄连、苦参,以苦能胜湿,寒能清热,清解浊毒。若热毒壅盛,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癥。胸膈痞闷、呕恶痰多,痰湿壅盛者,可配半夏、瓜蒌、胆南星以燥湿涤痰,散结解毒。《景岳全书》言:“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故治痰需活血,常用乌药、当归、川芎、延胡索、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合三七、蒲黄、五灵脂化瘀消结。《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痰瘀阻络,癥结难消,非虫类药不能搜剔,药用全蝎、蜈蚣、土鳖虫等以通络散结,破血消癥。


和胃降逆,健脾化浊


      脾胃受扰,无力耐邪,运化不及,机体内环境免疫力差,加之浊毒久稽,势必耗气伤血、逆乱阴阳,故虚实夹杂、滞损交加为该病后期病机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浊毒内蕴日久,耗伤人体正气,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液代谢障碍,水湿不化,痰浊内生,进一步又阻碍脾胃升清降浊,加重胃肠动力障碍。因此,治疗脾虚的关键在于健脾化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湿邪有去路,湿去则脾运自安。通过健脾化湿,去除中焦的湿浊痰涎,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李佃贵治此证,以健脾化浊为本,辅以降逆和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后期浊毒邪势有减退之迹,而渐以正虚为甚,常呈现虚实互见之象,临床症见胃脘绵绵作痛,心下痞满,喜温喜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四肢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腻,脉象濡细。脾不升清,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乏源,脾虚湿阻气滞导致的上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常选用二陈汤或六君汤加减,通补结合,补中寓消,消中寓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配伍苍术、厚朴、白术等药物,健脾补脾、助运脾气。若见中气不足,脾虚下陷,表现为乏力、脘腹坠胀或肛门坠胀等,以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故李佃贵用黄芪、太子参、党参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健脾养胃,取法《景岳全书》中“补方之制,补其虚也”之义。然补益需防壅滞,故佐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化滞,补中寓通。若伴见心悸乏力,夜不能寐者,以茯苓、茯神、刺五加相配为用,脾肾心共调,健脾益肾,宁心安神。


典型医案


       患者,男,35岁,2023823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脘胀满1年,加重2周。患者缘于2022年因生气导致上腹部胀满,嗳气频频,不思饮食,食后即胀,后于外院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间断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等西药,未见明显好转。2周前突然出现胃脘部胀满,伴隐痛,自行服药未能控制病情,故来就诊。复查胃镜示:胃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胃脘部胀满,伴嗳气、隐痛,不思饮食,稍食即胀,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平素心烦易怒,纳一般,夜寐不安,小便调,大便日一行,质干,舌质红,苔黄腻。


      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胃痞(浊毒内蕴,肝胃不和)。


      治法:化浊解毒,疏肝和胃。


      处方: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柴胡15g,郁金12g,石菖蒲12g,木香12g,香附12g,藿香12g,佩兰12g,砂仁9g,黄连12g,百合12g,乌药12g,白术15g,白芍20g,茯苓20g,合欢皮20g,鸡内金12g,芦荟2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医嘱:按时服药,进松软易消化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之品,戒怒。


      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胀满明显缓解,偶有嗳气,时有右胁下隐痛,食欲转佳,寐一般,大便质可,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上方芦荟减为0.5g,加延胡索12g、夜交藤20g。煎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后患者胃脘胀满不显,偶有嗳气,偶感右胁下隐痛,食欲可,夜寐安,大便质可,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减木香、黄连,加石斛15g。煎服法同前。


      四诊:药后患者胃脘胀满消失,偶有嗳气,右胁下隐痛不显,纳食可,夜寐安,大便质可,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患者诸症均减,药已中的,上方辨证加减继服2月,巩固治疗,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患者平素心烦易怒、情志失常,其既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情反复的重要的诱发因素。患者由郁怒而发病,怒则伤肝,肝气犯胃,又成肝胃不和之证。李佃贵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浊毒”,浊毒阻于中焦,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浊毒阻滞导致气机壅塞,出现胃脘痞满等症状,治疗以“化浊解毒”为中心,通调五脏为原则,审视病机,以发病之不同,而治疗之重点有别。


      本患者证属肝胃不和,当从肝论治。治疗以化浊解毒,养肝和胃。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黄连清热解毒;广藿香、佩兰、砂仁、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使胃气得降,清阳可升;柴胡、郁金、木香、乌药能开郁疏畅经气,调肝宽中止痛,香附、白芍柔肝养血,百合味甘平,使润而不滞,共奏行气解郁、清热止痛之功;脾胃为中土,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故治疗时不忘健脾,故加茯苓、白术以健脾和胃,脾运则气机畅;合欢皮宁心和血;鸡内金健胃消食,以助中运;芦荟泻下通便。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嘱其注意情志的调护,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仍有胁肋下隐痛,加延胡索增强其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便干有所改善,减少芦荟用量。三诊时患者出现口干,考虑病程较长,浊毒可耗伤脏腑气阴,且辛温药物恐有伤阴之虞,故去木香、黄连,加石斛以滋阴润燥,增液而清热。四诊时患者症状均减轻,但考虑患者病程较长,毒之邪重浊黏腻,恐有留邪之弊,继用以巩固治疗,以防复发。此外,对于消化性功能不良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自身的调护,“三分药,七分养”,从精神、饮食、起居、运动四方面进行调养。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