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群方之冠,历代医家对其作用与机制的探讨从未停止。围绕宋本《伤寒论》第12条、第53条、第54条、第95条原文中的荣卫关系,衍生出“调和营卫”的说法,这一说法几乎成为桂枝汤功效的共识。
桂枝汤“调和营卫”的说法最早见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注解与丰富,在近现代几乎被视为桂枝汤功效的经典诠释。然而,深入研读《伤寒论》的多个版本后,会发现桂枝汤的真正核心作用并非“调和营卫”,而是治疗“卫气不和”,是以恢复卫气的正常功能为目标的——多版本原文中称谓“卫和则愈”。
卫气的功能
《黄帝内经》中与卫气功能相关的记载有这样两段话:一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出自《灵枢·决气》);二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出自《灵枢·本藏》)。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是,都用了一个“充”字,前者为“充身”,后者为“充皮肤”,意为充满身体、充满皮肤包裹的身体整体内部。广汗法体系将恢复卫气正常功能的方法提炼为“充卫法”,也用了“充”字,意为充实卫气,使卫气恢复和保持“熏肤、充身、泽毛……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状态。
《伤寒论》多版本原文中的“卫气不和”
宋本《伤寒论》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笔者读至“荣气和者外不谐”时总觉不顺,“荣气和”是说荣气没有问题,“荣气和者”和“外不谐”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此条文到底是说“荣气”还是“卫气”出现了问题,还是两者都出现了问题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参看了该条文的其他版本。
《脉经·病可发汗证》曰:“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金匮玉函经·辨太阳病形证治上》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营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曰:“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太平圣惠方·辨太阳病形证》曰:“太阳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表和即愈,宜桂枝汤。”
其他四个版本和宋本不同,把“病常自汗出”的原因归结为“卫气不和”,治疗则明文“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其中明示“卫和则愈”,而不是如宋本中的“荣卫和则愈”。
《伤寒论》的多版本研究,目标是在多版本对比中找到尽可能符合仲景本意的文字表达。第53条经过多版本对勘,我们可以认为此条要表达的医理是:“病常自汗出”的原因在“卫气不和”,治疗则是用桂枝汤恢复卫气的功能——“卫和则愈”,与荣气无关。
宋本《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也和第53条的多版本一样,病因明确为“卫气不和”,针对“卫气不和”,如何治疗呢?顺理成章,“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笔者试着把宋本《伤寒论》第54条治疗上加一个“卫和”补全,然后与第53条的多版本中对应的《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的条文比较一下:前者“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后者“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两者何其相似!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宋本《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讲的是“卫气不和”和“卫和则愈”,与“调和营卫”无关。
相关其他条文解读“调和营卫”属无稽之谈
宋本《伤寒论》第95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里“荣弱卫强”是症状机理分析,“荣弱”是汗出伤营的结果,“卫强”是发热的症状机理。而讲到桂枝汤的作用,讲的是“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什么叫“邪风”呢?先来看看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对“风”和“寒”的解释:“把伤寒和中风理解成伤了寒或中了风,仅仅看成是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寒邪引起的,中风是由风邪引起的,那必将流入肤浅。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六淫是一种比类取象……伤寒、中风作为疾病的分类方法在《伤寒论》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仅包括太阳病篇中的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同时在阳明病篇中有阳明中风、阳明中寒(伤寒),在少阳病篇中有少阳中风和少阳伤寒,在太阴病篇中有太阴中风、太阴伤寒等。《伤寒论》中的伤寒和中风,如同《内经》中的阴阳一样,是古代的两分法辩证逻辑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中风和伤寒可见于三阴三阳各病,它反映的是疾病的状态和过程的对立统一,可以说是‘古代的两点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这种对立统一是以涵括疾病整体属性的‘象’为基础的。简化之,则是动者属阳,属中风;静者属阴,属伤寒。”“寒性凝敛,属静……风性善行不居,属动……这是一种类比。”(见于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按这样理解,“邪风”就是和寒主闭藏相对的风主开泄。“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就是指治疗开泄的状态,需要恢复卫气的“温充肥司”功能,桂枝汤就是起恢复卫气功能的作用——“卫和则愈”。
以上解读了第95条的“荣弱卫强”与桂枝汤的功效并无关联,至于说宋本《伤寒论》第12条与“调和营卫”的关联就更属牵强。如果第53条、第54条、第95条原文中的荣卫关系是成立的,那么说第12条讲“调和营卫”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第53条、第54条、第95条中的荣卫关系是不成立的,那再说第12条讲“调和营卫”就纯属无稽之谈。
宋本《伤寒论》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首先,这条在文字上根本没有提到营卫;其次,此处“阳浮而阴弱”是对太阳中风脉象的描述,与第3条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的相呼应,与营卫无关。
如果对本条“阳浮而阴弱”讲脉象大家还有怀疑,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版本中这条是怎样的。
《脉经·病可发汗证》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金匮玉函经·辨太阳病形证治上》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千金翼方·太阳病用桂枝汤法》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平圣惠方·辨太阳病形证》曰:“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看到该条文的其他版本,“阳浮而阴弱”是讲脉象的便昭然若揭了。《太平圣惠方》中直接讲到了“脉”——“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其他3个版本基本一致,“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其中“阴濡弱”讲的只能是脉象,不可能是与营卫相关的病机。
综上所述,与桂枝汤相关的是卫气的功能,治疗的是“卫气不和”,治疗目标是“卫和则愈”。桂枝汤和营气并无关联,“调和营卫”的说法在失去原条文的支撑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攻自破。广汗法团队基于以上考证和思考,临床中非常重视针对“卫气不和”的治疗和“卫和则愈”的目标,提出“充卫法”,并将桂枝汤相关类方作为充卫法的主方来使用,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