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院士的回应来了!中医生命在临床,临床之魂在病机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12

      摘要 


     林平教授团队最可贵之处在于突破“病名对接”的思维枷锁。既未脱离西医消化疾病框架,又凸显中医“以功能定病位”的特色。


     其创新性体现于三方面:病机分层纲举目张,群体规律提炼精准,个体化施治灵动有序。


     该团队践行“我主人随”理念。他们未将西医技术视为威胁,而是化用为中医思维的延伸。


     前路仍有三大挑战待攻克:其一,病机实证需深化;其二,方证关系待厘清;其三,技术赋能助突破。


     他们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医之生命在于临床,临床之魂在于病机。当我们将现代疾病纳入“谨守病机”的框架,当群体规律与个体化方案在病机统领下辩证统一,中医便能真正实现“以我为主”的创新发展。


      近日研读福建中医药大学林平教授团队《传承中医思维 创新脾胃病诊治新局》一文,甚觉欣喜。该团队以“谨守病机”为魂,立足临床实践,构建脾胃病辨治新体系,正是中医思维在当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印证。作为长期提倡“回归中医思维本质”的践行者,我愿就此分享几点思考。


破立之间见真章 重构脾胃病认知框架


      该团队最可贵之处,在于突破“病名对接”的思维枷锁。他们提出“脾系病”概念,以脾胃功能失调为纲,将胃痛、痞满、泄泻等常见症候重新归类,既未脱离西医消化疾病框架,又凸显中医“以功能定病位”的特色。尤其对无症状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的处理,直面“无症可辨”的临床困境,将胃镜所见糜烂、肠化等微观病变纳入“病机”分析范畴——这种“西病中辨”的智慧,使“审查病机,各司其属”的古训焕发新生。当胃镜下苍白的黏膜成为“脾虚”的实证,当胆汁反流转化为“肝胃气逆”的病机解读,中医辨证便拥有了穿透表象的“第三只眼”。


病机为轴贯始终 群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林平教授团队以“脾虚气滞”为病机核心的探索,深得中医精髓。其创新性体现于三方面:


      首先,病机分层纲举目张。以脾虚为发病之本,气滞为病理之标,兼夹痰湿、血瘀、毒壅等标实因素,构建起“本虚标实”的动态模型。更将微观病变精准对应:糜烂创面需生肌敛疮(白及、珍珠母),癌前病变当解毒散结(重楼、山慈菇),使“谨守病机”从抽象理念落地为具体方案。其次,群体规律提炼精准。发现功能性病变多属“脾虚气滞”,而器质损伤必兼“痰瘀毒结”,这一规律为群体化治疗指明方向。其自拟“调脏运气汤”,正是“健脾理气”治则的实体化,为高效筛选方药奠定根基。最后,个体化施治灵动有序。其“发作期七分治标,缓解期八分养本”的分期策略尤见匠心。针对胃痛配延胡索、嘈杂用黄芪等主症用药如箭中靶心;四季调方(春柴胡疏肝、冬干姜温中)、因地化裁(福州湿热加芩连)的时空辨证,更将“天人相应”智慧融入现代临床。


我主人随显格局 中西医的共生之道


      更令我欣慰的是团队对“我主人随”理念的践行。他们未将西医技术视为威胁,而是化用为中医思维的延伸。胃镜、病理报告成为“望诊的显微镜”,使隐匿的病机无所遁形;黏膜修复率与症状改善率共筑疗效评价“双支柱”,守住中医主体性;将现代环境医学成果纳入“天人相应”体系,福州湿热病机的辨析即典范。这种“以病机统摄现代技术”的思路,恰是中医包容性发展的正道——西医之长在于解剖疾病,中医之魂在于关照病人。


未来之路在脚下


      当然,前路仍有挑战待攻克:其一,病机实证需深化。“脾虚气滞”的现代内涵亟待阐明,如肠脑轴调控、菌群代谢物表达等是否可作为其生物标志物?这需要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其二,方证关系待厘清。“调脏运气汤”作为通治方的适应边界、疗效阈值需通过大样本研究验证,避免“一方通治”的泛化风险。其三,技术赋能助突破。可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病机建模,例如通过万例舌象与胃镜图像的关联分析,建立“舌苔厚腻-胃黏膜水肿”的智能诊断模型,让群体规律挖掘事半功倍。


      总之,林平教授团队以“病机”为罗盘,在脾胃病领域开辟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他们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医之生命在于临床,临床之魂在于病机。当我们将现代疾病纳入“谨守病机”的框架,当群体规律与个体化方案在病机统领下辩证统一,中医便能真正实现“以我为主”的创新发展。期待更多同仁扎根病机研究,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