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专家与学者,围绕经方在肿瘤治疗中的理论机制、临床实践及创新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为全面呈现会议精华,本版将分上、中、下三期,连续刊发大会专家精彩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1.用经方智慧辨肿瘤病机
升降失常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机
国医大师、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晞星
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病因复杂,证候多变,故治疗手段多样,疾病发展和转归较为特殊。肺肝升降是全身气机升降的关键,升降失常、气血失和为肿瘤发生的主要病机。
“治积之法,理气为先”,柴胡剂及其类方是基于“肺肝升降”理论治疗肺癌等肿瘤疾病的代表方。小柴胡汤证因上焦结气不通所致。因而,肺系疾病及头面、孔窍疾病也可应用小柴胡汤。肺系疾病为小柴胡汤变证,用五味子、干姜一收一散,温水化饮,配合主方肝升肺降、调畅气机。肺系疾病涉及肺、肝、脾、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故肺系疾病的病机为枢纽失运,少阳三焦气机失调。所以小柴胡汤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治疗肺系疾病。
依据肺肝经络循行、所属脏腑,我们将柴胡剂加减运用于肺癌、鼻咽癌、喉癌等癌症及其并发症,以及癌性胸腹水、水肿、癌痛、手足综合征、情绪障碍等,疗效显著。
在肿瘤治疗上,既要重视肿瘤局部的病灶,同时又要注意全身治疗,祛邪与扶正并用。在用药上,多使用“祛邪不伤正,养正不助邪”的药物。
竹叶石膏汤可用于肿瘤晚期人群
全国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
《伤寒论》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临床上,竹叶石膏汤用于肿瘤晚期人群疗效良好。首先,竹叶石膏汤能止呕、提振食欲,适用于肿瘤晚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厌闻肉菜味者。其次,竹叶石膏汤能增加体重,改善疲劳状态,适用于极度消瘦、体重下降快、明显脱形,而且极度疲劳者。以上多见于癌性贫血、癌性抑郁与焦虑、癌性疲劳以及恶病质肌少症患者。其三,竹叶石膏汤能止汗退虚热,适用于肿瘤晚期的自汗盗汗,特别是对用常规补气止汗无效的患者,也能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的发热。
“竹叶石膏汤”综合征是一种以极度消瘦、极度疲劳、多汗尿黄、食欲不振以及咳嗽、呕吐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患者大多营养不良。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消耗性疾病的后期以及高龄老人、儿童多见。传统解释,其病机为“余热未尽、气液两伤”,竹叶石膏汤为其主治方。
黜浊培本理论指导前列腺癌治疗
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贾英杰
肿瘤作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属于内生性疾病。综观恶性肿瘤的病证特点,多属一类具有代谢紊乱特征的疾病。其发病乃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加上病邪长期刺激,致使三焦气化失司,进而导致“浊邪内生”为患。前列腺癌作为男性高发恶性肿瘤,其中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尤为临床难点。
“黜浊五法+培本三法”,为前列腺癌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黜浊五法”是通过芳香化浊、解毒清浊、化瘀去浊、通腑泄浊、淡渗利浊来清除体内“癌浊”;“培本三法”是通过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滋补肝肾来培植“本元”。
“黜浊培本”强调在肿瘤患者正气较虚的情况下,应该考虑罢黜邪浊,而非一味根除。首先,使用截断癌浊之法,用药上重在芳香化浊、活血化浊。其次,使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通腑泄浊、疏利三焦,给邪以出路。最后,运用“扶正培本”之法,强调补益先天之本肾、调养后天之本脾胃,尤重中焦充养。肿瘤的发生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中焦为枢,可旁达四维,枢机一转,大苛乃散。临证主张“占据中焦,方可一统天下”。
促生机是肿瘤的基础治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
阴阳五行阐述的是地球化育生命和适宜生命繁衍的自然条件,它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穿越时空的智慧。
天气影响人的身心感受。三焦是人体自己的“天空”,三焦不畅,就像乌云密布,雾霾弥漫一样,使人体生机被遏,痰水湿瘀内生,精神情绪低落,这就可能形成产生肿瘤的条件。
人体少阳木气(胆和三焦)的展发,主管全身气机的畅达和生机的活跃。益少阳、畅枢机、化痰瘀、促生机,应当是针对少阳不振、气机失调、生机衰落、痰瘀水湿内生而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肿瘤)的基础治法。柴胡桂枝汤与温胆汤合方,名“柴桂温胆汤”,也蕴含四逆散在内。寒温并用,攻补同施,共成益少阳、畅枢机、化痰浊、促生机的基础方。
伏阳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
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明
癥瘕积聚是中医对一类疾病的统称,其内涵丰富,涵盖了人体腹内出现肿块或积滞的多种病症。它的形成是因为“虚”“郁”,虚是阴、阳、气、血之虚,郁是气、血、痰、湿之郁。
《金匮要略心典》云:“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伏阳作为始动因素,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伏阳”一词最早见于《素问·本病论》中“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可解释为伏藏在体内能够化生烦热的阳邪。因此,“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从字面理解即为身体内肿胀坚硬的地方必然会潜藏阳热之邪。这与肿瘤患者全身虚、局部实的病理状态非常符合。因此,消除伏阳可能是逆转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发生的有效手段。
正虚伏毒为肺癌转移主要病机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教授田建辉
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肺癌转移亚临床阶段的主要病机为“正虚伏毒”。“正虚”是指免疫衰老、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和免疫逃逸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伏毒”包括肿瘤干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患者体内已经存在发生癌变的细胞。该理论认为转移存在“正盛则伏而不出,正虚则出而为病”的阶段性特征。靶向清除外周循环和转移靶器官中的肿瘤细胞可能是防止肺癌转移的一个重要的治疗策略。
麦门冬汤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胃阴虚证,具有清肺润燥、清胃养胃的功效。麦门冬汤由麦门冬、半夏、甘草、人参、粳米、大枣六味中药组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调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止咳、促进气道净化和缓解呼吸道的高敏感性等。
研究发现,麦门冬汤可以有效抑制肺癌转移并延长小鼠生存期。该发现为中药经方在防治肺癌转移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正虚伏毒”理论指导肺癌转移的防治增添了新的科学证据。
2.创新理论突破肿瘤治疗瓶颈
多维度解读中医药精准抗癌治疗
全国名中医、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学院院长刘华宝
癌症的精准治疗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推演病机演变规律,进而指导临床精准用药。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临床治疗各类肿瘤常依据病位不同而选用特定药味,并重用其量以直达病所。如食道癌常重用威灵仙、韭菜籽以通降利膈;肺癌则重用守宫、僵蚕以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脑胶质瘤等脑部肿瘤多重用僵蚕、藁本、石菖蒲以祛风化痰、开窍通络;胆囊癌常以郁金、黄芩、白芍、莪术为主,重在疏利肝胆、清热化瘀;肝癌多重用守宫、没药,以活血消癥、解毒止痛;肠癌常用红藤、败酱草,意在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甲状腺癌则重用枳壳,以理气散结、宣通郁滞。
创“肝脾两脏一体,门静脉系肝脏属中医之脾”新论,属脏腑理论研究的新篇章。基于此论,深入探讨气机理论,提出脾主升清止于“膻中”,参与宗气形成,“肝为气之治”新说,构建以肝为中心的“气机升降图”,诠释了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凝炼五大攻关方向防治肿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花宝金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重点已逐步向“治未病”及慢病管理方向前移。然而,当前中医药防治肿瘤工作仍面临若干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亟待构建契合时代需求的创新理论体系,标志性科研成果仍较缺乏,符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以及亟须搭建国家级多学科交叉平台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应积极对标现代医学,聚焦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关键瓶颈问题,凝练核心攻关方向,从而引领跨领域协同创新。一是基于成熟的中医肿瘤防治理论,围绕肿瘤全周期事件链开展全国多中心高质量循证研究,为肿瘤防治提供循证证据;二是面向国际药物研究和转化领域,提升中医药品牌竞争力,开展成果转化研究;三是建立中医肿瘤治疗疗效评价体系、优势人群筛选体系、生物学机制解析、诊疗指南规范化标准化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研究;四是考证创新理论的文献源流,理清学术脉络,明确疾病发展关键节点、核心病机和证候分布规律,提供创新中医肿瘤理论指导。五是在行业联盟、行业学会基础上,搭建中医肿瘤学科等科研技术攻关平台。
构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张英
基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全周期核心病机,构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是突破治疗瓶颈的重要基础,也是现阶段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核心要素。
恶性肿瘤始终处于恒动变化中,具有复杂多变的病理特性,且伴随不同的病程阶段和治疗阶段,核心病机亦会随之变化。结合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演变特点和近期研究进展,确立“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郁’贯穿始终,毒是核心”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从而应对恶性肿瘤多变化、多阶段的疾病特性。
针对肿瘤各阶段核心病机予以辨治,治则以扶正培本为基础,即癌前扶正解郁、术后扶正举陷、放化疗期间扶正解毒、现代医学治疗后扶正化毒、晚期扶正活血祛毒。
该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明晰恶性肿瘤各阶段的病理特征与转归因素,为制定有效临床方案提供全周期管理辨治依据,对推动精准辨治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设计具有重要学科价值与行业意义。
活态传承名中医的“智慧大脑”
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胡凯文
中医师承离不开师带徒,更离不开学生的“悟性”。然而,传统师承模式存在培养周期长、授业人数有限、经验传承受限于个体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需求。数智化技术在辅助中医辨证、优化诊疗方案、挖掘名医经验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升传承效率。中医临床环境复杂,若AI课具备理解世界并自行推演的能力,将是提升大模型中医推理能力,提高中医传承效率的有力工具。
通过面向中医药的命名排歧方法、挖掘和聚合技术,以及符合中医学数据特征的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实现中医领域知识实体消歧和综合知识的凝练,并融合海量中医古籍、教材知识,以及诊疗记录,实现患者自述—现代文献专业名词—古籍记载的对应映射关系,打造具有个性化名医IP的中医数字脑,实现了多轮问诊、自动检索、复刻名老中医经验等功能。以数字中医脑为核心,搭载结构化病历、智能舌面仪与AI影像评估软件,建立数字中医服务平台,患者只需填写问诊问卷、拍摄舌面照片、输入CT影像,平台就会自动出具舌面分析、诊断结果、智能处方。这可以提升中医传承效率,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中西合璧攻坚恶性肿瘤
“两阶段三部曲”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
结直肠癌具有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特点,晚期结直肠癌大多无法治愈,虽然西医常规治疗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疾病本身引起的症状与西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往往使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不能单靠中医或西医一种治疗手段,强调中西医并重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核心治疗策略,以人为本是要坚持的治疗理念,要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疾病特征与个人体质,灵活选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或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中西医相辅相成的中西医并重治疗策略。在遣方用药时,扶正祛邪是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核心,健脾补肾解毒是治疗首推之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与患者所处的西医不同治疗阶段,灵活调节扶正祛邪比例,最终达到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化疗阶段,在临床采用“两阶段三部曲”以健脾和胃、健脾补肾、防治外感三部分,针对化疗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体虚外感进行防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化疗完成率。第一阶段是消化道反应阶段,即化疗第一周,患者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方选六君安胃汤,功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第二阶段是骨髓抑制阶段,即从化疗第二周起,出现骨髓抑制,方选健脾益肾的芪菟二至方,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协同化疗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贾立群
恶性肿瘤是一类病因复杂、可以在人体全身各系统各部位发病的严重疾病,症状变化多端,表现不一,治疗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一味扶正,不能把肿瘤祛除,就是养虎为患;一味祛邪,不顾护正气,肿瘤没了,人体也可能衰竭。
对于筛查出的食管癌癌前病变,以前西医的方法是“随访观察”。如何阻断其癌变是个关键问题,通过对早癌人群的大量筛查辨明中医病机,发现中药可阻断癌前病变的进展,这让有癌前病变的患者有了逆转的希望。食管癌的主要特点就是阴亏津伤,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肾阴,从而阻断食管癌前病变。
从宋代至清代,六味地黄丸的主治病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已突破了原有的儿科病证范畴,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该方所主治的诸多疾病虽外在表现不尽相同,但其病机均有“肾水不足,肾阴亏损”的特点。
对于中晚期食管癌,以往都是在西医手术后,用中医治疗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并预防复发和转移。将中西医结合切入点提前到术前辅助治疗阶段,中医药协同化疗、免疫治疗,能提高食管癌患者五年生存率。
中西医结合治肿瘤是“1+1>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曹洋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化痰祛瘀法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痰、瘀密切相关。痰在体内随气而行,无处不到。痰有留着、黏滞的特点。因此古人认为“顽痰生百病”“百病多由痰作祟”。《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元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瘿瘤之患也?”痰和血瘀是形成癌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化痰祛瘀法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治疗肺癌,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它们互相之间并不矛盾,通过合理的搭配与使用,中西医结合能够发挥“1+1>2”的效果。大量的基础试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治疗肺癌确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优势明显。在围手术期、放化疗期间、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期间联合中医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时间。
临床需求驱动乳腺癌多学科协同创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彩刚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日益增加,乳腺癌高发已经严重危害到女性朋友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化疗放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困扰患者,临床需求驱动着多学科协同创新、医工交叉。
乳腺癌的多学科协同合作旨在为患者提供更温和、全面的治疗体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整体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能力。
中医药可以调理气血、扶正祛邪,增强患者的整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在乳腺癌治疗上依托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束波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深度融合中医药的精髓,通过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可以调节患者体内环境,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9月28日